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 语文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4小题,15 分)
材料一:
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不少人都对影视剧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广州越秀区的一家付费自习室,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中央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不时有顾客坐在桌旁吃零食、交谈等。该区域还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可小憩的沙发,以及一些零食饮料。公共区域又称为“讨论区”,学习累了或者需要互相交流时可以前往公共区域就座。
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 自习区。 自习区分为经济区和舒适区两档,分别收费8元/小时和12元/小时,区别在于舒适区有独立的帘子遮挡,完全看不到其他自习座位。而在经济区,灯光比较暗,要看书只有到每个自习座位打开台灯照明。自习座位之间互相用厚厚的挡板隔开,座位上方设置了置物柜、充电插座等。
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守则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除此之外,该自习室还可提供学习计划监督提醒服务。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访广 州付费自习室》2019-11-12)
材料二:
根据百道新出版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付费自习室均超过50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100家。
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
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
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 ,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
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学习,就能够静心读书,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贵”喊“委屈”呢
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 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何乐而不为
(摘编自李蓬国《“打卡”付费自习室,“跟风”又何妨 》)
材料三:
“付费自习室”的出现,首先,说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以往,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殊不知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我要学”转变。
其次,如何面对干扰因素,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了。没有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即使身处付费自习室,手机照样也可玩得不亦乐乎。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那才是真本事。
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如何在学习场所供给不足上破题,最大化利用好现有资源,既关乎着民众的切身权益,更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花钱找罪受”的付费自习室使用者们,我们当致以敬意,可如若能既不“花钱”也不“受罪”就能学习好,岂非两全其美
(摘编自夏熊飞《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映照出哪些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并且付费自习室数量短时间内剧增。
B.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
C.材料二是从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必然性这一角度,来阐述付费自习室的产生和存在是有着一定积极现实意义的。
D.材料三强调内因是关键因素,认为学习的主观意识、专注态度非常重要,这个观点和材料二是截然不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付费自习室的自习座位之间,不管是用帘子遮挡还是用厚厚的挡板隔开都着力营造独立的相对私密的学习空间。
B.自习区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以达到室内零分贝的效果,目的是让前来的人始终能够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
C.对爱学习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来充电就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
D.对于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应该说是理想的选择。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环境需求催生付费自习室”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并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
B.付费自习室的兴起,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
C.去付费自习室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
D.付费自习室的卖点就是环境,顾客愿意花钱寻求一种愜意的学习环境,使心灵得到充实。
4.付费自习室成为“流行元素”“打卡圣地” ,源于诸多因素的推动,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六机匠
臧克家
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两枝巍巍的旗杆前。.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 ,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页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 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扒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 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 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 ”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一动,可是他就是不动。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向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
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 ”
⑥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
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 放不到炕上便空出来了。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掺了几捧水 ”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掺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
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 ”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他有个倔强脾气 ,什么事都不托仗人,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瞎子睡凉炕,仗着气壮。”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
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他见了我自然格外地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三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 ,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不安什么呢 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六机匠讲故事的细节“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体现了六机匠对于所讲故事内容的不熟悉。
B.文章写六机匠失去织布机后,给人剃头、拉糖子、卖酒,后来又去闯关东,既表现了他的勤劳能干,又表现了他生活的艰辛。
C.“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此处通过孩子的疑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
D.“我”虽然是地主家的孩子,却对六机匠感情深厚:儿童时代听着他的故事长大,长大后一直关心六机匠的生活,理解他,心疼他,牵挂他。
6.文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表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6分)
7.文章叙述了六机匠的生活及经历,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题,19 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日:“诸君知猎乎 ”日:“知之。"“知猎狗乎 ”日:“知之。”高帝日:“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二)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语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语句是“ , 。”
(3)《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
, 。”
(4)《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名句是“ , ”
(5) 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的句子是“ , 。”
(6)杜甫的《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共9分)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 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而是 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 的面容。于是,像“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容——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教学科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 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乱七八糟 有条不紊 讳莫如深 意兴阑珊
B手忙脚乱 慢条斯理 讳莫如深 意兴盎然
C手忙脚乱 有条不紊 神秘莫测 意兴阑珊
D乱七八糟 慢条斯理 神秘莫测 意兴盎然
15.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作文(5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习近平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十五六岁的你,青春已经开始。在奋斗的青春岁月里,可能有些许遗憾,更多的应该是骄傲和自豪。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体裁不限(不得写诗歌体裁),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4①付费自习室的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②去付费自习室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③付费自习室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④社会上学习的地方受限,付费自习室弥补了这一短板。
5 A
6 ①看到六机匠往我”家扛粮食,表现他身份低微;②听六机匠讲故事,表现他随和、有耐心、有一-定见闻;③问六机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棉衣,表现他贫穷生活艰辛;④重遇六机匠时的交谈,表现他自尊心强、处境艰难。
7①对童真童趣的欣赏;②对乐观生活态度的赞许;③对底层百姓的同情;④对善良人性的礼赞;⑤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
8.D
9. A 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缉拿盗匪、摊派徭役、征收钱粮。
10. C 原文“群臣皆莫敢言”。但并不是对萧何心悦诚服。
11. (1)(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辄:总是,"即”:假如、倘若,"便宜: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打仗,反而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徒”:只、只不过,“顾反”:反而,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 名句默写
12.(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3))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4)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3.B
14.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乱七八糟:形容混乱;乱糟糟的。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此处突出“乱”而不是“慌”,应选“乱七八糟”。有条不紊: 有条理,有次序,一 点儿不乱。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此处与“即刻”相对,突出闻一多二的动作慢,应选“慢条斯理”。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神秘莫测:非常神秘,让人捉摸不透。此处突出"神秘”,和“隐瞒”无关,应选"神秘莫测”。意兴阐珊:形容意趣、兴致低落将尽。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根据下文“把时间延长下去”可知,此处突出“兴致很浓”,应选"意兴盎然”。故选D。
15.A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前文中的“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说明D项不对,因为D项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同一人的诗句。从“对仗”角度看,“与尔"和“劝君”相对,“万古愁”和“一杯酒”相对。所以A项最合适。故选A。
文言文阅读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倘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赞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 ”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 "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前196年(高祖十一年) ,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忧虑。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补充: 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去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也起了疑心。设置卫队来保护您,这不是宠信您的表示。)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