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上)省六校协作体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命题校:东港市第二中学 第二命题校:东港市第二中学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苏轼作为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古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古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文中画横线处“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
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14.课内翻译(7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自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摹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却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设喻,从行路角度论证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面对学习,古代的圣人与一般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圣人的做法是“________”;一般人的做法是“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广泛学习并具有反思精神,才能提升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________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________。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________的气息。
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
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________,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云蒸霞蔚 蔚为大观 昂扬向上 怡然自乐
B.云蒸龙变 蔚为大观 奋发有为 怡然自乐
C.云蒸霞蔚 叹为观止 奋发有为 欣然自得
D.云蒸龙变 叹为观止 昂扬向上 欣然自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B.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C.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
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D.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虽然在一些人口中有“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说法,其实所谓“假性近视”并非一个真正的医学名称,而是相对于近视这一疾病而言,这类近视属于可以恢复的临时状态。因而 ② ,对于视力在正常范围的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因为近视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之后, ③ ,不能任由低度近视发展成高度近视。正常情况下,孩子的眼睛度数每年会上升100度左右,但如果不配戴眼镜,每年可能就会增长150至200度。一般孩子如果近视达到100度,家长就需要给孩子配戴眼镜,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特别是可以利用暑期,给近视的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做个全面的眼科检查。除了要定期对于孩子视力进行检查之外,家长在暑期中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在户外活动中,让孩子们的眼睛充分放松,得到良好的休息。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户外游戏代替网络游戏
B.使网络游戏被户外游戏所代替
C.把网络游戏代替为户外游戏
D.把网络游戏变成户外游戏
22.根据上下段、上下句,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孙家栋,作为一名航天人,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爱国、担当、投入、专注、奉献、敬业……不仅是每个中国航天员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青年学子的奋斗方向。
从航天人孙家栋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含义。
2021-2022学年度(上)省六校协作体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答案
1.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2.B(B项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本选项属答非所问,或是无中生有。)
3.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4.(4分)①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②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论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②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③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⑤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 C(C“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错误,从“‘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原始落后,而是称赞他们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
7. D(“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
8.(4分)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②赞美沙区人民管理枣树的智慧和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骨铮铮的品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守;④感受到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C(“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C(结合语境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可知,这里的“学士”是指学者,求学的人。);12.B(“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原文“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是说:人需学习,就如同东西需修治一样。第2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学习。)
13.(4分)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
(耀,照耀;假,依靠、借助;明,变得明亮;判断句,分别1分)
14.(7分)(1)(3分)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所以”,用来、凭借、靠;“受”,传授、教授;判断句,分别1分。)
(4分)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定语后置句1分;“上”“下”名词作状语1分;“黄泉”1分;判断句式,分别1分。)
【参考译文】天地之间宝贵的是人,圣人崇尚的是道义,德行道义成就的是智慧,明智的人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圣明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智慧;虽然存在极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能力。极其圣明的人尚且要等到学习请教以后,他们的智慧才渊博,他们的德行才伟大,又何况是平常的人呢?
因此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他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那瑚簋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时的礼服,它们的原始材料只不过是山野中的树木、蚕茧的丝罢了。而技艺灵巧的倕给木头弹上墨线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加上五彩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成了宗庙祭祀的器具和色彩夺目的礼服,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怀念阐发先人的好名声,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藏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如今的学者常常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几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计划,或者是因为丧乱错过了学习的年龄,这便是人们违背最初的志愿,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此,成就了功名、建立了业绩,其美德声誉流传四方的人,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造父飞速奔跑,一百步就会疲劳停顿,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水兵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一定是由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此,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陷坑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等到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因此,在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来进入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
15.B(B项,“喜出望外的情感”错,只是暂且的安慰。)
16.(6分)①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思归正切。②悲愤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每点2分)
17.(6分)(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 A(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云蒸霞蔚:像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样。形容繁盛艳丽。此处应相容雨后广州塔的美景,因而选择“云蒸霞蔚”。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此处指景色盛大,因而选择“蔚为大观”。昂扬向上:形容情绪高涨;奋发有为:指精神振作,有所作为。此处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应选择“昂扬向上”。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此处强调的是满足,应选择“怡然自乐”。)
19. C(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按照……显示”句式杂糅,应删掉一个;二是成分赘余,“超过……多”重复。全部改对的是C项。)
20.(5分)①本体是“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1分),比喻词是“如同”(1分),喻体是“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1分)。②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镇们在绿水青山间极为醒目的状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1分)。
21. D(根据上文“家长在暑期中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可知应为家长的主动行为,应使用主动句,由此排除AB;“代替为”不如“变成”更流畅,更能展现变化,因而排除C。)
22.(6分)①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预防近视 ③就要及时就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空在第一段段首,属于总括句,根据第二段“正是因为近视是不可逆的”可推知应填“近视是不可逆的”;②空根据此空前的“因而”可知,填的是一个结论句,根据后文“对于视力在正常范围的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推知应填“预防近视”;③空根据后文“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等内容,可推知应填“就要及时就医”。)
(60分)立意参考:能从“爱国、担当、投入、专注、奉献、敬业”等方面选一个或几个来写均可。平均分44,其他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