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巩固练习2021_2022学年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向下表中的乙物质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的甲物质至过量,其相关量y与所加乙物质的质量关系与如图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甲 乙 y
A Zn 稀硫酸 生成气体的质量
B NaOH溶液 FeCl3溶液 混合后溶液的质量
C Al2O3 稀盐酸 生成水的质量
D CaCl2溶液 Na2CO3 生成沉淀的质量
A. A B. B C. C D. D
2.现有以下曲线,与之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用等质量、 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C. 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
D. 向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液中滴入水
3.实验室有一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钾固体 变质时发生的反应同氢氧化钠 ,取25g该固体样品,加入200g质量分数 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 二氧化碳,此时溶液显酸性,再加入质量分数 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至中性,然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A. B. C. D.
4.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分解:2H2O2 2H2↑+O2↑ B. 铁丝燃烧:4Fe+3O2 2Fe2O3
C. 镁条燃烧:Mg+O2 MgO↓ D. 高锰酸钾分解:2KMnO4 K2MnO4+MnO2+O2↑
5.下列图像能正确体现对应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
B. 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 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 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6.已知反应A+3B=3C,取7 g A和一定质量的B完全反应,可生成8.5 g C,则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 7:1.5 B. 1:3 C. 14:1 D. 14:3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完全相同的两份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铁粉
B. 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C.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 向硫酸铜溶液加入铁金属
8.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生成2.0gCO2气体 B. 原来CaCO3的质量为143g
C. 生成5.6gCaO D. 剩余CaCO3的质量为3.0g
9.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在化学反应A +2B=C+2D中,已知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1,当16 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C,则生成D的质量是( )
A. 9 g B. 18 g C. 36 g D. 48 g
11.碳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含过量氧气)中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的物质总质量m与时间关系是()
A. B. C. D.
12.下列图象正确反映了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 向一定量CaCO3中滴加稀盐酸
C.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 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滴加H2O2溶液
13.下面是同学们在复习中梳理得到的一组图象,其中图象与实验描述一致的是( )
A.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
C. 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
14.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水的电解
B.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 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15.下列四个图象中,不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水稀释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A. A B. B C. C D. D
16.现有一包不纯的碳酸钠样品(杂质只有一种),取4.24g该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2gCO2 , 则该杂质可能是( )
A. K2CO3 B. BaCO3 C. ZnCO3 D. MgCO3
二、综合题(共4题)
17.化学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12g样品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混合,经测定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设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7.6g。求: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8.氧气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过氧化氢溶液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小芳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甲锥形瓶内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由图Ⅰ分析可知:曲线 (填“①”或“②”)表示无二氧化锰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3).用图Ⅱ装置收集O2 , 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填“x”或“y”)导管口处。
(4).图Ⅲ为电解水制氧气的装置图,气体b在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端产生,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0.2mol,则发生分解的水的质量为几克? (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5).图Ⅳ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填序号),最后打开弹簧夹。
a、冷却到室温
b、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c、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9.在盛有11.9 g纯碱(Na2CO3)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烧杯中加入167.8 g水,完全溶解后,再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与所滴入氯化钡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_g。
(2)在B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________。
(3)在A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0.为了制取氧气,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
(药品)①二氧化锰 ②氯酸钾 ③过氧化氢溶液 ④高锰酸钾
(装置)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B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注:同温同压下,氨气的密度接近于空气密度的60%,且极易溶于水),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装置编号),选取的理由是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将30.9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21.3g固体物质,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2.【答案】 C
3.【答案】 A
4.【答案】 D
5.【答案】 B
6.【答案】 C
7.【答案】 C
8.【答案】 A
9.【答案】 C
10.【答案】 C
11.【答案】 D
12.【答案】 C
13.【答案】 A
14.【答案】 D
15.【答案】 A
16.【答案】 D
二、综合题
17.【答案】 (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2g﹣107.6g=4.4g;
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100 73 44
12gx 100gy 4.4g
= =
x≈83.3%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3.3%
(2)y=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7.3%
18.【答案】 (1)
(2)②
(3)X
(4)正;设发生分解的水的物质的量为x x=0.4mol 水的质量为:0.4 mol×18g/ mol =7.2g 答:发生分解的水的质量为7.2g。
(5);bca
19.【答案】 (1)19.7
(2)NaCl BaCl2
(3)解:设样品的Na2CO3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BaCl2+ Na2CO3= BaCO3↓+2NaCl x=10.6g y=11.7g 在A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A点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0.【答案】 (1)试管;集气瓶
(2)试管口应堵一团棉花;
(3)B;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
(4)
(5)24.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