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巩固练习2021_2022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比较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正确的是 ( )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熄灭后有白烟生成
C.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 D.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3.下列关于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蜡烛燃烧过程中伴有物理变化的发生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D.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4.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得到蜡烛燃烧后生成了()。
A. CO2 B. C C. CO2和H2O D. H2O
5.将燃烧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
D.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6.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且能有效排除空气中CO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B中均放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后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根据A中的澄清石灰水比B中的澄清石灰水更浑浊验证人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 A瓶作用是除去被人体吸入的空气中CO2
C. C瓶作用防止人在吸气时将澄清石灰水吸入嘴中(安全瓶)
D. B瓶作用是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7.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氦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如图一所示,燃烧至熄灭,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二所示。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气体的质量不断减小
B. 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氦气和二氧化碳
C. 该实验说明当氧气低于一定浓度时将无法支持燃烧
D. 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8.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
C. 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
D. 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 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 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10.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空气组分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推理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0~40s 蜡烛燃烧生成CO和CO2混合气体
B. 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C. 40s 后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D. 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11.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A. 稀有气体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氮气
12.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能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的另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Ⅳ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⑥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3.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N2、O2、CO2、水蒸气等多种成分。请判断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
A. 1% B. 16% C. 21% D. 25%
14.某化学小组按照下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①实验Ⅰ中c处氧气最充足,故温度最高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若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无变化
④实验Ⅱ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可能被熏黑
⑤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
⑥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的缘故
⑦蜡烛熄灭时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5.如图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吹入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X 表示二氧化碳
B. 通过实验探究可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低
C. 根据图示可知呼出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 Y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
16.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 如图所示),过一会儿,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 )
A. 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B. 蜡烛由于氧气不足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
C. 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 蜡烛中本身不含有碳元素,但燃烧后生成了碳单质
二、综合题(共4题)
17.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1收集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 ;
(2)本实验的结论是人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和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多了。
18.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________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再把一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蜡烛吹灭后,立即用火柴点燃从烛芯飘出的白烟,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是________。
19.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在为少年儿童所做的化学讲座中用蜡烛和玻璃导管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子母火焰”实验,如图。
①他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插入蜡烛火焰(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后,把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另一端的尖嘴处,发现尖嘴处也出现了火焰(子火焰)。
②他用湿冷的毛巾包住导管,发现子火焰熄灭。
③拿下导管去掉毛巾,发现导管内壁附有冷凝的固体。
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导管内冷凝的固体的主要成分应该是________。
(2)子火焰中的可燃物是________,蜡烛能产生子母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石蜡的性质决定的,其中,化学性质是________,物理性质是________;
(3)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做该实验时,导气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________;二是导气管必须插入到母火焰的焰心处,若是插到外焰中也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________。
20.根据以下探究回答:
(1)A实验可得出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B实验将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水生成;
(3)C实验为了证实人体接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请你推测1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2.【答案】 A
3.【答案】 C
4.【答案】 C
5.【答案】 D
6.【答案】 A
7.【答案】 C
8.【答案】 B
9.【答案】 B
10.【答案】 C
11.【答案】 B
12.【答案】 A
13.【答案】 B
14.【答案】 B
15.【答案】 C
16.【答案】 B
二、综合题
17.【答案】 (1)排水法
(2)二氧化碳
18.【答案】 (1)小
(2)a(或外焰);外焰
(3)烧杯内壁有水珠;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石蜡固体小颗粒
19.【答案】 (1)固体石蜡
(2)石蜡蒸气;石蜡具有可燃性;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较低
(3)石蜡蒸气在较长的导管中冷凝为固态,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0.【答案】 (1)外焰
(2)干冷
(3)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