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陈雪娇;审题人:杨鹤
一.选择题部分(共24个小题,每小题只可以选择一个选项,选对得2分,本部分总计48分)
1.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A.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 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2.罗马的法学家一再强调,尊重每个人所得即是法律和正义的应有之义。特里封宁提出了正义就是“各得其所”,乌尔比安则界定了正义是“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这反映出
A.法学家的闸释左右了法律的演进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然法的完善
C.罗马法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的理念 D.维护私有财产权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
3.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4.《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A.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 B.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C.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 D.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5.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 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6.近年来,有学者从社会经济状态入手,认为先秦汉唐是古代农业社会,宋元明清是近世农商社会,20世纪后逐步进入现代工商社会。以下属于“近世农商社会”特征的是
①坊市分离制度逐渐形成 ②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经济因素的萌芽
③草市繁荣和市镇崛起 ④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下图为1906年锟记书局编写的《绘图女子修身教科书》画面,这反映出
A.社会思想观念的新旧杂陈 B.禁止缠足成为了国人共识
C.新文化运动致力于移风易俗 D.维新变法得到教育界的支持
8.马萨诸塞州是美国的老工业基地,二战后长期陷于衰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州创造了“马萨诸塞奇迹”。下表为1975—1983年马萨诸塞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
增长率(%) 就业增长(万)
非电子机器 38 2.78
电子设备 34 2.88
仪表 31 1.36
企业服务 95 6.28
健康服务 33 5.56
法律服务 61 0.64
其他非教育服务 28 5.69
金融保险房地产 28 3.80
据此可知
A.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 B.新经济的出现是转型成功的根本
C.传统机械制造业仍居于主导地位 D.产业结构换代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9.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英国脱欧、美国奉行“美国优先”、大打贸易战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一现象
A.预示单边主义原则在西方大行其是 B.导致平等互利共赢原则遭受重大挫折
C.推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分崩离析 D.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化的阻碍
10.孔子在评价出身贫贱但富有才干的弟子冉雍时说:“雍也可使南面(做一国之君)”这反映了孔子
A.举荐贤能不分亲疏远近 B.突破了传统的用人观念
C.坚持“有教无类”理念 D.不遗余力恢复周礼
11.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1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D.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这些表明
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 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14.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5.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忠君伦理观念强化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16.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D.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17.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徳,“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 B.手工业与科技取得突出的成就
C.家训是皇室率先提出的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8.黄宗羲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据此可知,作者
A.批判宰相专权乱政 B.反对君主世袭统治
C.宣扬近代“民权”的进步思想 D.提出废除宰相之弊的补救之策
19.李贽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20.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理想是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则认为统治者应该省刑罚、薄赋敛,不夺民时,使人民生活无忧。这反映出他们的思想
A.都具有人文精神 B.都合流于儒家学说 C.都倡导为政以德 D.都代表民众利益
21.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B.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
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 D.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22.与唐代诗歌相比,宋代诗歌更富有哲理意蕴,哲理内涵与诗歌本身相互融合,其巨大魅力是在事理感悟中蕴含情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熹的《观书有感》。宋诗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儒学思想的创新 D.商品经济的发达
23.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24.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兇”),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 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等防疫意识 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二.主观题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部分包括25-28题,总计52分)
25.(15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日,年近80岁的原四川省丹棱县委书记郭建杰故地重游,参观丹棱农村、学校、企业、城市,与已退休的丹棱本土县委书记杨万顺,现任县委书记周孝平畅谈改革开放30年丹棱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建杰:以粮为纲,大修农田水利。因为大修了农田水利,丹棱粮食产量增加,农民都有粮食吃了。
杨万顺:多种经营,推行结构调整。1983年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丹棱规划了500亩地栽桑养蚕、种水果,农民富起来了。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
周孝平:强工稳农,谋划丹棱未来。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家园试点县,是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实事。
——摘编自黄信成、吕崔燕《三代县委书记见证改革开放》(2008年)
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民对话场景。(7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结合四川省丹棱县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史”。(8分)
26.【现代中国外交】(11分)
材料一
尽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说了一大堆玩弄词藻的空话,但他仍然无法掩盖美帝国主义危机重重、日益没落的处境。同时,这两个咨文表明,美帝国主义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挣扎,对内加强反动统治,对外坚持侵略扩张,企图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1972年1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
苏修先生们,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老实告诉你们,中华人们共和国既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我们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你们想在联合国干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心妄想。
——197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此时外交的基本态度,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什么趋势?(5分)
(2)据材料二从美国角度分析导致其六次战略误判的原因。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美国第三次战略判断成为误判?(6分)
27.有学者指出,“将妇女写进历史,就意味着历史的传统定义要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继《元史》增加《列女传》篇幅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但卷数及记述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没能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
——摘编自向燕南、王汐牟《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
材料二
学界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一批男性学者,他们采用传统史学方法研究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或注重对制度的考量,或注重对女性生活、婚姻、缠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妇女从属性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妇女史研究除关注极少数女英雄外,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刘正刚《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妇女的“烈女”形象得以强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孟子的家庭观中,父子关系要求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为人之父母要履行养子、教子的义务,对待子女宽厚仁爱,作为子女的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孝敬父母,做到事亲、尊亲。在夫妇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顺,丈夫行事要符合义,妻子才听从,否则,妻子可以规劝,夫义是妇顺的前提,夫妇关系是对等的,要做到相敬如宾,坦诚相待,保持长久性。在兄弟关系上应遵循兄良弟悌的伦理原则,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以忠恕相待,同甘共苦,实现天下融洽的局面。
——摘编自畅欢著《孟子家庭伦理观探析》
材料二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国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摘自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家庭伦理观的主要内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B B A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C B D A D D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C C C
1.【答案】C【解析】据材料“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可知,地处边睡的几大诸侯国周初少有封国的器物说明手工业水平落后,西周后期,封国器物数量多制作精美,这是因为分封制促进了中原技术向边疆的传播,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分封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了诸侯国青铜器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诸侯国威胁了王室权威,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青铜器技术封国超过周王室,并没有提到礼乐制度方面超过周王室,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尊重每个人所得即是法律和正义的应有之义”,可知罗马法学家强调私产即是正义,这实际反映出罗马法非常重视维护私有财产权,故选D项;法律的演进根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非法学家,排除A项;罗马法重视私产的保护,材料并未提及公民道德建设,排除C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并不会推动自然法的完善,排除B项。
3.【答案】B【解析】“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说明多数人已经接受科举制落后这一事实,开始正视教育形式的改革,故选B项;“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兴起办新学的高潮,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为前提的,不会以人民利益为重,排除D项;“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与大众利益相关,却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我们是一个国家”,蔡英文一再否认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并没有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意思,也不具有这个实力,故A项错误;蔡英文不是反对美国对华政策,而是反对美国把台湾由“主权国家”降为“政治实体”,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蔡英文始终用CHINA”、“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表明,蔡英文反对一个中国的原则,主张“台独”,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表明蔡英文分裂国家的意图,与“九二共识”中,一个中国原则相悖,故B项正确。
5.【答案】B【解析】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以反面形象出现,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电影中的形象更为正面,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强,故选B项;美国电影的形象塑造明显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说明政府仍然影响着美国文化,排除A项;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正面化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意识形态的对立趋缓,排除C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涉及军事等核心领域的合作,中美并不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从周秦到唐代,坊(即居民区)与市(即商业区)是截然分开的,不归属于宋元明清时期,故①错误;“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经济因素的萌芽”这一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故②正确;“草市繁荣和市镇崛起”这一现象出现在宋朝时期,故③正确;“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一现象出现在宋朝时期,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7.【答案】A【解析】由“百凡事体须卑顺”可知这是传统的旧社会对妇女的要求,而“不裹足,裹了足儿伤身体”则是新思想的体现,由此可知当时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故选A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失败了,而题干反映的是1906年的事情,时间上不符,排除D项;题干反映的是锟记书局编写的《绘图女子修身教科书》中的内容,这仅代表教科书编写者的思想,没法反映国人对不缠足形成共识,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而与题干的时间“1906年”不符,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马萨诸塞州作为美国的老工业基地二战后经济衰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企业服务、健康服务、法律服务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率,不能得出经济增长比重,排除A项;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排除B;二战后传统机械制造业不断衰退,材料中的“马萨诸塞奇迹”是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英国脱欧、美国奉行‘美国优先’、大打贸易战”可知,在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中,少数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逆全球化政策,故选D项;单边主义政策主要在少数欧美国家中出现,排除A项;平等互利共赢原则是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逆全球化的政策只是短期内少数国家的行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世卿世禄制下,身份等级和血缘亲疏是主要的选官标准,而孔子其才干对冉雍高度评价,并非出身,即突破了传统的用人观念,故选B项;孔子与冉雍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孔子举荐冉雍体现的是举荐贤能不分贫富贵贱,而非不分亲疏远近,排除A项;“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其用人观念无关,排除C项;孔子以才能而非以出身来评价他人,这是对周礼的冲击,而非恢复,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从材料“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知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C项错误;“无为而治”虽然在封建社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与材料中“而道家则其体”、“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材料中“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说明大同之世人们并不追求物质,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是明朝李贽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观点不符,故A项错误;食必常饱,然后求美(饮食必须常常吃饱,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精美)也是强调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材料观点不符,故B项错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儒家博爱的思想,可以和谐人际关系,与材料观点相近,故D项正确;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饮食于人有利,知道饥而吃的就算是智慧)也是强调物质生活,与材料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
13.【答案】C【解析】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均提及舜,并赞扬其孝道,表明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故选C项;儒家学说源自孔子,并非尧舜,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学与现实的关系,不能表明其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中三人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并未进入封建社会,无法体现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先秦诸子关注人事、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C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用“依附”的程度不当,排除A项;材料强调学术文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排除B项;材料强调先秦诸子学说的共同性,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即已瓦解,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是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只能说明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能体现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故D项错误;民意不可能左右官员行为,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发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B项正确。
16.【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反映了当时佛道兴盛对命名的影响,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反映了儒学对当时命名的影响增强,从这个变化反映出唐代儒学复兴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出自《中国历代名人词典》并非反映底层民众的取名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道教,看不出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加强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外国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
17.【答案】A【解析】“修身养徳”、“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这是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人的道德修养,体现了当时的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故选A项;“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指的是儒学思想的世俗化,与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无关,排除B项;皇室提出家训,但无法得出率先提出家训的结论,排除C项;“修身养徳”、“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表明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程朱理学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黄宗羲认为应以宰相约束辅佐君主,提出以学校作为议政场所以弥补天子之不足,故选D项;“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表明以宰相辅佐君主,没有反对君主世袭,排除B项;“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体现一定民主色彩,但黄宗羲仍属于传统知识分子,提不出近代“民权”思想,排除C项;“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是褒扬宰相,而不是批判宰相专权乱政,排除A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可知,李贽强调个人私欲的正当性,这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故选D项;李贽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材料没有涉及到孔孟,排除A项;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顾炎武,排除B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
20.【答案】A【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理想是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则认为统治者应该省刑罚、薄赋敛,不夺民时,使人民生活无忧”可知,墨子、孟子、老子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阐释了“爱民”的主张,以维护统治秩序,都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A项;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三家思想的共通之处,但并没有合流于儒学,排除B项;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只有墨子代表的是民众的利益,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由“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可知,这是涉及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所以是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需要而提出的,故选B项;题干提到的是关于仁爱的,而不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排除A项;董仲舒的主张是仁爱要适应大一统时代的需要额,而不是要构建儒学的严密思想体系,排除D项;题干是关于仁爱的主张额,而不是关于儒学教育的对象问题,排除C项。
22.【答案】C【解析】由于宋代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理学注重哲学化和思辨化,这影响到了诗歌创作,所以使得诗歌具有“在事理感悟中蕴含情趣”的特点,故选C项;科举制度完善是关于科举考试的流程、规范等制度性内容相关,与诗歌的内容特点关系不大,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化与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相关,也与诗歌的内容特点无关,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达会使得诗歌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而不会使是个具有“事理感悟”的特点,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威胁到明朝统治,同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这些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转变,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选C项;明朝以前,儒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排除B项;儒家思想本身就蕴含了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等经世致用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据材料甲骨文中记载“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可知,殷商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故选C项;“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这一层面只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防疫的意识,未能体现出整体的科学与理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占卜中的甲骨文反映出殷商时期的部分史实,而非强调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排除B项;标志着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的医学书籍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创作年代是先秦至汉,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1)示例:
对话主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喜获丰收。(2分)
甲:今年风调雨顺,粮食收成前所未有的好哇!我家二十来亩小麦,打了一万多斤!
乙:大伙今年收成都不错!这主要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呀!前几年给我们分了地,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你看老赵,原来在生产队时整天吊儿郎当的,可现在种地比谁都积极!
甲:对呀,还是那点地.还是那伙人,解散了生产队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真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乙:听说你哥哥建了一个小型面粉厂?用人吗?我侄子打算去那里干活。
甲:我替着你问问,这两年大家的粮食多了,磨面粉的也多了,出村磨面太不方便,我哥哥就琢磨着建一个面粉厂,也亏得政府支持,否则资金的问题还真解决不了。公社,啊,不对,现在叫乡政府了,帮助在银行贷了款。解决了好多问题!
乙:好好干吧,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侄子的事就拜托你了。
(5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主题:主题明确,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由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2分)1983年,党和政府要求地方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此后,建立乡、镇政府和各种合作经济形式的工作在全国展开,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2分)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开始。(2分)在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推动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2分)
26.(1)外交态度:对美态度缓和;对抗苏联;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4分,每点1分,若答“联美抗苏”得1分)
外交趋势:从以意识形态为主逐渐向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1分)
(2)误判原因:美国实力的强大及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其不能客观认识中国。(2分)
做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任答两点即可,4分)
27.(1)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根深蒂固;官修正史的国家导向。(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研究视角更新;研究范围更广。(每点2分,共4分)
影响:推动妇女史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促进中西学术交流;转变观念,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8.(1)内容:父子关系要父慈子孝,父母仁爱,子女孝敬。夫妇关系上要夫义妇顺,相互平等。兄弟关系应兄良弟悌,忠恕相待。(6分)
(2)背景: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及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