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练习(1)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为
A.零分贝就是没有声音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
C.特种兵使用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
D.城市高架公路两旁设置屏障,是为了阻隔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噪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声音也可以传播
C.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人一定可以听到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5.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
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D.开会时将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细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因为音叉发出的是超声波,所以乒乓球才被多次弹开
C.实验中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易于观察
D.利用乒乓球,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能听见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B.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一项功能是将正常录制的音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已知人发出的声音率范围为60-2500Hz。应用此功能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响度比正常声音的大
B.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传播速度比正常声音的大
C.人耳听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
D.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
10.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下列有关声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
A.蓝鲸叫声响度比海豚大
B.海豚叫声的音调比蓝鲸高
C.海豚在水中发声的声速比在空气中慢
D.蓝鲸和海豚发的声可以回声定位
11.如图所示为音乐家正在吹奏民族乐器唢呐的情形。下列关于唢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去掉唢呐前端的喇叭,会改变声音的音色
B.改变吹奏时的力度,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C.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D.用钢琴和唢呐演奏同一个音符时,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12.小明家住小红家隔壁,每天晚上都能清楚的听到小红练习钢琴的声音。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小明在隔壁能清楚的听到钢琴声,说明钢琴的音调高
B.小明能听钢琴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小明能听出是钢琴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妈妈提醒小红不要弹得太晚,以免影响周围住户,这是为了减小噪声
二、填空题
13.人们区分男高音歌唱家与男低音歌唱家,是根据声音的_____不同,它是由声源的_____决定的。同一个人大声说话与低声细语的区别,主要是声音的_____不同,它是由声源的_____决定的。
14.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选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
15.如图所示,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齿不接触铅笔,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
(1)这两次声音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__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知道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16.声可以传递____(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17.如图所示,使电铃发声,用抽气机将一部分空气从玻璃罩内抽出,听到铃声变轻,再多抽掉一些空气,声音比之前更轻了,由此可以推理得到:_________。让空气再进入罩内,铃声又变响,因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
三、简答题
18.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闭上眼睛后,一只蜜蜂从耳边飞过我们能听到它的声音,请问如果一只蝴蝶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_______
19..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车轮的发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加快车轮的转速,你能听到声音有什么变化吗?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
20.聆听闹钟指针走动时的“嚓嚓”声,注意他的响度和声调,把闹钟放在一个鞋盒内,并盖上盒盖,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21.“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2m/s,则这个世界将就变成…”,写出四个较合理的场景.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②松软的雪可以吸收声音;
③采取消声措施,可以使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
④城市高架公路两旁设置屏障,是为了减弱噪声。
【详解】
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而不是没有声音,故本选项错误;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故本选项正确;
C、特种兵使用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之所以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故本选项正确;
D、城市高架公路两旁设置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A。
2.D
【解析】
【分析】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③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只有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内的声音,人才可能够听到,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几个方面去分析,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3.B
【分析】
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具有很强的能量;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详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而超声波具有很强的能量,声音可以用来击碎身体内的结石,故B正确;
C.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是因为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在墙外面也能听到墙内的声音,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可听声能传播很远,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幅有关,还与传播距离有关,距离越短,响度越大,反之越小,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空气、液体、固体三类,所以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C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6.A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开会时将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
A.音调越高说明振动频率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受影响,故A错误;
B.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乒乓球才被多次弹开,发出的声音能被人听到,则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
C.实验中采用转换法,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易于观察,故C正确;
D.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音叉的音色不会变化,利用乒乓球是为了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振幅即响度是否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
A. 人们能听见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听不到的,故A错误;
B.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高,与音调没有关系,故B错误;
C.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所以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正确;
D. 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选C。
9.D
【详解】
A.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振动幅度不变,则响度与正常声音的相同,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则在空气中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传播与正常声音的相同,故B错误;
CD.已知人发出的声音率范围为60-2500Hz,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不会变少,但会有一部分声音变成超声波,人耳接收不到,故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故C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10.C
【解析】
【分析】
(1)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超声波能回声定位。
【详解】
A、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故蓝鲸叫声响度比海豚大,故A正确;
B、读图可知,海豚的声音频率比蓝鲸的频率高,故海豚叫声的音调比蓝鲸高,故B正确;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海豚在水中发声的声速比在空气中快,故C错误;
D、蓝鲸和海豚发出的都是超声波,故可以回声定位,故D正确。
故选:C。
11.A
【详解】
A.去掉唢呐前端的喇叭,唢呐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则会改变声音的音色,故A正确;
B.改变吹奏时的力度,振动幅度改变,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振动频率改变,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用钢琴和唢呐演奏同一个音符时,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但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2.A
【详解】
A.小明在隔壁能清楚的听到钢琴声,是因为钢琴声的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小明能听钢琴声,是声音通过空气中传播到他耳朵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所以小明能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钢琴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妈妈提醒小红不要弹得太晚,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音调 振动频率 响度 振幅
【解析】
【详解】
男高音歌唱家与男低音歌唱家,其所发出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即音调不同,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同一个人大声说话与低声细语时,其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不同,即声音的响度不同,响度是由声源振动时的振幅决定的。
14. 响度 低 声音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解析】拨动钢尺,钢尺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若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
15.响度 强
【分析】
应用乐音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声音在不同介意中的传播效果不同来进行求解。
【详解】
(1)[1]声音的传播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引起的振动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2)[2]实验中,会发现咬住铅笔时,听到的声音响度较大,说明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强。
16.能量
【详解】
略
17.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用抽气机将一部分空气从玻璃罩内抽出,听到铃声变轻,再多抽掉一些空气,声音比之前更轻了,设想若空气全部抽干净,则听不到声音,所以由此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
让空气再进入罩内,铃声又变响,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8.答: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在350次/秒左右(高于2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解析】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在350次/秒左右(高于2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而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19.车轮转得越快,硬纸片所发声的音调越高
【解析】车轮转得越快,硬纸片所发声的音调越高.
20.盖上盒盖,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变小,音调不变。
【解析】
【详解】
把闹钟放在一个鞋盒内,并盖上盒盖,声音不容易传递到盒外,相当于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所以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变小;
而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放在鞋盒内,不会改变音调,故听到的音调不变。
21.(1)上课铃响了,过很长时间后同学们才能听到,所以同学们还在校园内活动;
(2)汽车的行驶速度比喇叭的声速传播的快,汽车喇叭就失去了作用;
(3)裁判员就无法计算起始时间;
(4)电视机屏幕上的场景与声音给人以同步的感觉,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只有0.2m/s,人看到电视机屏幕上的场景与声音严重不符。
【解析】
【详解】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2m/s,则这个世界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
(1)上课铃响了,过很长时间后同学们才能听到,所以同学们还在校园内活动;
(2)汽车的行驶速度比喇叭的声速传播的快,汽车喇叭就失去了作用;
(3)裁判员就无法计算起始时间;
(4)电视机屏幕上的场景与声音给人以同步的感觉,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只有0.2m/s,人看到电视机屏幕上的场景与声音严重不符。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