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练习(3)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 B.听到雷声知道可能要下雨
C.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
2.我市某校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合唱活动,以下四个选项中用声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演唱者的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C.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禁止观众在礼堂中大声说话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3.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不能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为340m/s
C.在100m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会降低运动员的成绩
D.振动停止,声音就无法继续传播
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②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③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④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真空可以传声
B.“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C.天坛的“回音壁”的回音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7.如图描述声音传播过程中的频率、声速、响度和声能随离开声源距离而变化的关系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8.下列三幅图分别是音叉、钢琴、长笛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下面关于三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都相同
B.甲、乙、丙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C.甲、乙、丙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大致相同,音色不同
D.甲、乙、丙发出声音的音调、音色大致相同,响度不同
9.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10.每年看春晚都会有一段痛苦难熬的时间,振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听不见电视声,下列方法中属于从噪声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小区内严禁燃放鞭炮 B.紧闭装上双层玻璃的窗户
C.将电视音量调到最大 D.带上防噪声耳机看电视
二、填空题
11.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完全失聪,据说他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另一端顶在钢琴上,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声音,这说明_____可以传声,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_____(选填“快”或“慢”)。
12.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是我们学习物理常用的方法,我们曾学过的物理量______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出来的:“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______物理研究方法得出来的。
13.小明在河南博物院观看古乐编钟演奏时,看到乐手敲击编钟时如图所示,编钟_而发出了声音,当乐手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这些编钟发出不同的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乐手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钟时,发出不同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组成了美妙的乐曲。
14.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如图所示)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消音靴能够在_________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_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15.我们应该避免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会产生噪声污染,这里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闻其声知其人”是依靠声音的_____来分辨的。(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简答题
16.试列举声音传递信息和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各三个.
17.教科书上介绍: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而小明却在动物园里听到大象的“吼叫声”,这是为什么?
18.为什么我们听到蜜蜂、蚊子等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19..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车轮的发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加快车轮的转速,你能听到声音有什么变化吗?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了声音传播振动能量,听到雷声知道可能要下雨、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都是利用声音传播信息的特点,给人提供信息参考。
故选A。
2.C
【详解】
A.歌声是由演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C正确;
D.禁止观众在礼堂中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A.由于声间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不能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A正确;
B.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故B错误;
C.由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速,在100m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记录的时间会偏小,会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故C错误;
D.振动停止后,但发出去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①由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在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②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上快慢不同的划过的时候,产生的音调不同;③由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只能看到指示灯在闪烁,但是不能听见铃声。故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③④。
故选C。
5.C
【分析】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3)声音在传播时遇到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样就会形成回声;
(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详解】
A.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
C.天坛的“回音壁”的回音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故C正确;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故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人耳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每秒振动5~6次,低于20Hz属于次声,人不能听到;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到。
故选B。
7.B
【详解】
A.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与传播的距离长短无关,而图中声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保持不变,故B正确;
C.不同物质传递声音的本领不同。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变小,而图中声能随距离增大而增大,故C错误;
D.响度是指人耳处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由振幅和距离两个因素决定,其中的距离是指发声体与人耳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振幅不断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大,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
如图可知,三幅图中音叉、钢琴、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选C。
9.D
【详解】
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可知振动幅度相同,即响度相同;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频率高,即振动得快,则音调更高。
故选D。
10.B
【详解】
A.小区内严禁燃放鞭炮,控制声音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紧闭装上双层玻璃的窗户,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B符合题意;
C.将电视音量调到最大,加大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带上防噪声耳机看电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固体 快
【详解】
[1]贝多芬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另一端顶在钢琴上,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声音,声音通过硬棒进行传播,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传播速度。
12.速度 理想实验
【详解】
[1]比值定义法是在定义某个物理量时,采取比值的形式,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密度 、速度 等。
[2]理想实验法是指在物理学中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要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规律。如“真空不能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等。
13.振动 音调 响度
【详解】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于编钟振动而发出了声音。
[2]当乐手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这些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同,即音调不同。
[3]乐手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钟时,发出声音的振动幅度不同,即响度不同。
14.声源 响度
【详解】
[1]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及人耳处减弱这三个环节进行。中国最年轻的特种兵所穿的消音靴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从声音的三个特征来分析时,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15.响度 音色
【分析】
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的高低和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的大小和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特性,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不同的。
【详解】
[1]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
[2]“闻其声知其人”是指声音的音色,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16.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爆竹声震耳发痛等.
【解析】
【详解】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根据声音的特点,对各个例子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爆竹声震耳发痛等.
17.见解析
【解析】
【详解】
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是超声波,大象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其频率低于人的听觉下限,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当大象“吼叫”时的声音不是次声波,“吼叫”声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因此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却能听到大象的“吼叫声”。
18.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到10次,蜜蜂、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次数大约400~600次,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由于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范围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因而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蜜蜂、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耳能听到蜜蜂、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解析】答:人听到声音需要具备四个条件:频率在20Hz~20000Hz,有一定的响度,有介质,耳朵听力完好。因为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到10次,振动频率不在20Hz~20000Hz之间,即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范围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属于次声波,因而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蜜蜂、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次数1s大约400~600次,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蜜蜂、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耳能听到蜜蜂、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19.车轮转得越快,硬纸片所发声的音调越高
【解析】车轮转得越快,硬纸片所发声的音调越高.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