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II人教版1.3囚绿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必修II人教版1.3囚绿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4 09: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一、本课件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二《囚绿记》。
二、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加入了一些
动画效果、声音文件和图片使之实用而美观。
共有幻灯片二十七张,以第四张幻灯片为主版,
采取随机的链接操作。
三、链接按钮为了美观醒目,采取以下六种形式:
 囚绿记      
陆蠡
走进作者
走进绿色
学习目标
预习检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后延伸
走进绿色
绿色是希望,
绿色是生命,
绿色是动力,
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
陆蠡
囚绿记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走进作者:
值得骄傲的朋友 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 ——巴金
浙江省天台县平镇陆蠡故居
学习目标
1.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陆蠡(lǐ) 涸(hé)辙
婆娑(pó suō) 猗(yī)郁
囚系(xì) 蕈(xùn )菌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疏密有 致的样子、 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重点字词
预习检查
欣赏朗诵,思考问题:
1.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
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2.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做一下记号。
3.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自主学习
写作思路:
赏绿(1~7)
囚绿(8~11)
放绿(12~13)
思绿(14)
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绿”被囚后产生了什么变化?
3、随着“绿”的变化,“我”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为什么最后
又要“放绿”?
5、“绿”的特点是什么?“绿”对你有哪些启示?作者采取了
怎样的写作手法?
要求: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心得。
2、小组长调控好组内交流,整合智慧,达成共识。
目标: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一位同学组织整理,板书答案;
一位同学总结方法,结合文章讲评分析。
合作探究(5分钟)
要求:书写认真、迅速,答案简洁、规范。
非展示的同学:
继续讨论,准备补充、质疑。
题目 探究题1—4 探究题5
展示 1组、2组
3组、4组、 5组、6组
地点 后黑板 前黑板
展示——我的课堂我做主! ( 5分钟)
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为什么最后又要“放绿”?
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常春藤这种不甘被困,追求光明的性格使作者照见了自己。另外“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要回到南方去,所以最后“我”又让“绿”恢复了自由,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绿的特点: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自由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固执”——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坚贞不屈
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谈谈你的理解。
希望、生命
自由、光明
爱、幸福
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象征
“绿”使你明白了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课后延伸
请联系历史上的人物和生活实际,以“抗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