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 课件+学案+素材(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 课件+学案+素材(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5 07:52:45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授一等侍卫衔。曾多次随康熙皇帝出巡。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牌名
(上阙)
(下阙)
活动一:读通 《长相思》
活动任务:讨论“怎样诵读好这首词?”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放声读这首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想想读这首词时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轮流读这首词,并注意读出节奏。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朗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pàn
gēng
guō
创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身为第一侍卫的词人随从康熙帝出行,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词的意思,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分享这首词的意思,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
路程
山海关
·
· ·
· ·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活动三:品味《长相思》
头脑风暴:从这首词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闭上眼听音乐,边听边想象词中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由词中想象到的画面。
故园无此声
故园有哪些美好的情景、美好的回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并尝试写一写。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统编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长相思》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句,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习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习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学习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古诗词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经过学习,我们已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座艺术宝库,去学习古诗词,认识更多的诗人,词人。
2.(课件出示纳兰性德)认识纳兰性德,导入课题。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简单了解词。
二、导学
活动一:读准《长相思》
活动任务:讨论“应该怎样诵读好这首词?”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一,让一个小组齐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首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想想读这首词时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在小组内轮流朗读这首词,并讨论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朗读。
5.梳理提升:
(1)教师引导梳理小结读法。
(2)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活动二、读懂《长相思》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二,请女生读一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独立解释每一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这首词的意思,同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讨论结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
5.梳理提升:
(1)教师引导梳理重点字词,归纳词句的完整意思。
(2)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板书:身、心)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再齐读《长相思》。
活动三:品味《长相思》
头脑风暴:从这首词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聆听音乐,你眼前浮现出了词中的什么画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雪交加、辗转反侧等)
2.指名分享由词中想象到的画面。
3.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丰富意象:故园会有哪些美好的情景、美好的回忆呢?
4.指名分享,引导朗读,。
5.解题,谁来说一说“长相思”是什么意思?(千里之外的思念、长久的思念、日日夜夜的思念)
6.师: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可是,为了家、为了国,为了那份责任和担当,也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那漫长征途中的艰辛、那千里之外、日日夜夜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
师:思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三、导结
师: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起诵读这千古名作。
四、阅读拓展
师: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艰辛
心系故园 思念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统编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长相思》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句,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习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习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学习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古诗词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经过学习,我们已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座艺术宝库,去学习古诗词,认识更多的诗人,词人。
2.(课件出示纳兰性德)认识纳兰性德,导入课题。(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多次随康熙皇帝远行。今天我们将学习他所作的一首词。)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简单了解词。
二、导学
活动一:读准《长相思》
活动任务:讨论“应该怎样诵读好这首词?”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一,让一个小组齐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首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想想读这首词时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在小组内轮流朗读这首词,并讨论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朗读。
5.梳理提升:
(1)教师引导梳理小结读法。(读古诗词,不但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其中的停顿才有节奏、有韵味。而停顿的把握就是除了在原有标点处以外,还可以在每一句的字词之间停顿,这里的停顿是断词不断气,声断气连。赵老师是按这样的停顿来把握节奏的。)
(2)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师:如果我们能读懂这首词,那么就会比现在读得更好。但要读懂这首词,我们得先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简介背景: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出行,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正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远行期间所创作的。)
活动二、读懂《长相思》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二,请女生读一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独立解释每一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这首词的意思,同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讨论结果,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
5.梳理提升:
(1)教师引导梳理重点字词,归纳词句的完整意思。
(2)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板书:身、心)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再齐读《长相思》。
(这首词读到这,我想你们的脑海中已浮现出了词中的一幅幅画面。)
活动三:品味《长相思》
头脑风暴:从这首词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聆听音乐,你眼前浮现出了词中的什么画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雪交加、辗转反侧等)
2.指名分享画面。(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心中的画面,请睁开眼,把你的画面分享给大家。)
(同学们,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一幅幅征途中感人的画面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将士们跋山涉水,一路风餐露宿,征途是多么艰辛啊!风雪交加、让人彻夜难眠,勾起了纳兰性德对家乡、对亲人的无比思念。纳兰性德不由得在词中感慨:故园无此声。从这句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亲人、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思念与会议。那故园会有哪些美好的情景、美好的回忆呢?)
3.指名分享,引导朗读,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丰富意象。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家人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师: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此时此刻,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带着这份情再读一读这首词。)
同学们已读出了这首词的韵味,说明你们对这首词的理解更透了,现在请同学们再回到课题,谁来说一说“长相思”是什么意思?(千里之外的思念、长久的思念、日日夜夜的思念)
6.师: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可是,为了家、为了国,为了那份责任和担当,也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那漫长征途中的艰辛、那千里之外、日日夜夜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
师:思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三、导结
师: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起诵读这千古名作。
四、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艰辛
心系故园 思念(共17张PPT)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授一等侍卫衔。曾多次随康熙皇帝出巡。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牌名
(上阙)
(下阙)
活动一:读通 《长相思》
活动任务:讨论“怎样诵读好这首词?”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放声读这首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想想读这首词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轮流朗读这首词,并注意读出节奏。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朗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pàn
gēng
guō
创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身为第一侍卫的词人随从康熙帝出行,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词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词的意思,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分享这首词的意思,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不同意见。
道路、路程
山海关
·
· ·
· ·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活动三:品味《长相思》
头脑风暴:从这首词中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闭上眼听音乐,边听边想象词中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由词中想象到的画面。
故园有哪些美好的情景、美好的回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学习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并尝试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