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大与缩小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刘老师的照片,想看一看吗?出示照片
师: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照片放大张贴出来,你想替刘老师挑选哪一张?
2、师:对这三张放大的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大小改变而形状不变”的放大与缩小中的规律。(去掉另外两张照片)(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活动2【讲授】二、认识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1、认识放大。
(1)测量并出示数据。
师:要研究这两张照片之间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测量并出示数据。
(2)找关系。
师:观察这两张图片,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小组之间说一说,指名汇报
小结板书:那也就是放大后的每条边是原来的2倍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倍数来说的,还可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
小结板书: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这里有几组对应边?
(3)揭示放大的意义。
师:放大后每条边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片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4)反馈:
师:这里按21的比放大你是怎样理解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比值是多少“比值2”表示什么意思
那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说一说)
2、认识缩小。
师:我们可以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按一定的比缩小。如果要把原来的照片按12的比缩小(板书:按12的比缩小),你知道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吗?在小组内说一说。缩小后的长和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按12的比缩小,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判断。
师:我们认识了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下面的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呢?
你是如何判断的?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如果是11呢?
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表示什么?(板书:变化后 原来)
活动3【活动】三、动手操作。
1、例2。
(1)过渡:我们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你想在方格纸上亲自试一试吗?
(2)反馈画法。
(3)把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大小变了 形状不变)
(4)小结:把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关键要确定什么?
2、试一试。
(1)过渡:同学们做的很不错,有没有信心挑战更难一点的?
(2)师: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会画吗?试一试。生边演示边说画法。
(3)想一想: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4)为什么不先画斜边?(斜边很难确定倾斜度)
小结:画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应先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活动4【练习】四、练习巩固
3、练一练
(1)出示练一练,学生先计算,再画图
(2)反馈画法
(2)小结:把正方形和三角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关键要确定什么?
4、练习九第一题。
师:观察这5个图形,哪个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呢?
为什么选择5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选择4号长方形?(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放大)
为什么选择3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选择2号长方形?(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缩小)
小结:在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每条边都要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板书:按相同的比 形状不变 )
活动5【作业】五、全课小结。
1、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疑问?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找到这样放大或缩小的例子吗?
课件演示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