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名校期中模拟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试卷整洁2分 满分:100分 )
班级: 姓名: 得分: .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学习,你一定又掌握了许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请你做的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tuí rán péi yǎnɡ qí zhì shǒu liú dàn
( ) ( ) ( ) ( )
huā lěi dòu fu páo xiào jì ɡāo yì chóu
( ) ( ) ( ) ( )
二、巧填同音字组词。(6分)
1.【chóu】 ( )码 忧( ) ( )谢
2.【fèi】 ( )腾 浪( ) ( )话
3.【zào】 ( )热 急( ) ( )音
4.【zhì】 ( )度 旗( ) ( )谢
三、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请将答案写在括号里。(4分)
1.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 )
2.“……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 )
3.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 )
4.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 ( )
四、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靡(mí) 擎着(qín) 鸣啭(zhuàn) 金箍棒(ɡū)
B.镏金(liú) 陨石(yǔn) 提供(ɡōnɡ) 山涧(jiàn)
C.抡起(lún) 蟠龙(pān) 柏林(bǎi) 笨拙(zhuó)
D.搀扶(chān) 呻吟(sēn) 鏖战(lù) 偃月刀(yǎn)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课铃响了,老师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
B.梅花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只是默默地散发清香。
C.微风吹来,花朵在草丛中婆娑起舞。
D.下课铃响之后,同学们左冲右撞地走出了教室。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新”与“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新”意思相近的是( )
A.空山新雨后 B.日暮客愁新 C.客舍青青柳色新
4.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下列句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旁边的元元传来一声赞叹:“这儿简直太漂亮了!”
B.“今天我有事,你们先去吧!”我谢绝了小伙伴的邀请。
C.“为什么不写作业?”妈妈拍着桌子,怒气冲冲地向他唠叨。
D.“给我买一个新玩具吧!”妹妹恳求着。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
B.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
C.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
D.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
6.对“有目的地阅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B.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选择阅读材料的重点也不同。
C.读文章时,自己感兴趣的就多读读,不感兴趣的就可以不读。
D.读文章时,要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五、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老兵身旁坐着老妇人。(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比喻句)
3.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许多的尸体。(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根据提示填空。(4分)
(1)《七律·长征》中描写“千山”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一场骤雨描写得淋漓尽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乡偶书》的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地写出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喻自己久别故乡的悲伤心情。
(4)宋代的李纲曾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4分)
1.欣赏下面的一组漫画《现代人的“另类生存”》,并给四幅图画分别选择恰当的文字解说。(填序号)(2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A.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B.把联系交给了手机。
C.把腿脚交给了汽车。 D.把思考交给了电脑。
2.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语段,完成练习。(9分)
桥(节选)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dǎo dào)。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sì shì)的折(zhé shé)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mò méi)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我会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2分)
2.理解句子,完成练习。(4分)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
(2)“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这两句话都是对村民的_______描写,表现了村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这里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写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慌乱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B.老汉身材高大威猛,站在桥前,就像一座山一样纹丝不动。
4.面对乱哄哄的人们,老汉当时是怎样想的呢 (2分)
老汉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选 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争吵了起来,妻子嚷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寝食难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泪纵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仔细阅读,完成填空。
(1)第④段中“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第⑨段中“他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中“最坏的打算”是指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从全文看,父亲做了两次“选择”,请说说父亲的“选择”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词析句】用“ ”在第⑧段中画出表现“他听了父亲的话深受感动”后的行为的句子。
5.【整体感知】结合短文,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他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形象问题”是说他形象不佳,长得不好看。 ( )
(2)这篇短文主要是赞扬父爱的伟大。 ( )
十、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30分)
题目一:我把幸福告诉你
幸福是父母给你的一杯清茶,老师给你的赞许的目光,同学给你的一块橡皮;幸福是你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亲近自然的经历……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幸福是什么?请选择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从下列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展开想象,自拟题目,编一个故事。
A. 魔法棒 葫芦娃 白雪公主
B. 航天员 空间站 玉皇大帝
C. 蚂蚁 巨人 大海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颓然 培养 旗帜 手榴弹
花蕾 豆腐 咆哮 技高一筹
二、1.筹 愁 酬 2.沸 费 废 3.燥 躁 噪 4.制 帜 致
三、1.外貌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4.环境描写
四、BDCCB C
五、1.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身旁坐着一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2.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茂密的树林 鸟儿们的天堂
4.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许多的尸体。
5.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六. (1)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2)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4)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七、1.B D C A
示例:画面③:我觉得我们应该少开车,多走路。一方面我们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可以节能减排,减少空气污染。
八、2.(1)拟人 形势十分危急 (2)动作 面对灾难时的害怕与慌乱 3.A
九、 INCLUDEPICTURE "10月份 21/荣德基 上册单元卷2021.9.3/AppData/Local/Temp/完%2021秋%205%20语文%20RJ%20好卷/大卷/单元培优测试卷/第4部分.EPS"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10月份 21/荣德基 上册单元卷2021.9.3/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第4部分.EPS" \* MERGEFORMAT \d 1.形容心事重重,焦虑不安。文中指“他”因担心父亲,焦急到了极点,都到了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的地步。
形容年老的人悲伤哭泣、泪流满面的样子。文中指父亲泪流满面,因为父亲想到儿子的眼睛而极度悲伤。
2.(1)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 (2)神态 渴望被儿子关爱
(3)与妻子离婚
3.(1)为让儿子过得安宁而选择去住老年公寓。
(2)要为儿子捐献角膜。
4.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
5.(1)× (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