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1教学目标
1、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
2、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旋转、平移、观察等方式,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并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圆锥的特征,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整理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圆锥的特征,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整理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3教学难点
学生对圆柱、圆锥侧面和高的理解,通过面的旋转和平移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疑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点和线,并将线经过平移和旋转,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体会"点、线、面"之间内在的联系。
2、通过面的引入,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你们都能认识它们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3、教师质疑,这几个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他几个图形不一样?你发现了吗?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师生交流,其实圆是一个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其他几个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课件出示立体图形,你能说出下面立体图形的名称吗?学生交流。
5、你们想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吗?师引入学习内容,揭题板书。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感悟特征
(一)认识圆柱。
1、观察判断,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
(2)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吗?
(3)出示实物照片,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说出它的对应序号。
(4)出示一组图形,哪些是圆柱?师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动手操作,交流发现。
(1)出示圆柱形实物图片,通过课件演示,将它们转变成图形。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柱,用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研究它。
(3)学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交流: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正方体中有这样的面吗?上、下两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4)利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5)教师质疑: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你发现什么?压路机的前轮为什么做成圆柱形呢?
(6)教师提出:圆柱两个底面是圆形,它们大小相等吗?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7)利用课件,通过圆柱上、下底面的平移,再次证明: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等的圆形。
(8)通过相等的圆叠加的过程,引出圆柱的高。
(9)师生交流:什么是圆柱的高?圆柱有几条高?想想圆柱这些高,你发现什么?
(10)课件演示,一个圆柱的不同位置上4条的高,经过平移,完全相等。
(11)师生交流: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会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长、深、厚)
3、练习巩固,拓展小结。
(1)出示小练习,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底面和侧面以及它们底面和高的相关数据。
(2)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展开后的样子。
(3)师生小结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特征。
(二)认识圆锥。
1、初步感受圆锥,课件出示将一个圆柱的上面逐步缩小,最后形成了一个圆锥。
2、师生共同探究圆锥特征。
(1)学生围绕教师提示,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 圆锥的面有什么特征?
②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多少条?
③ 想象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课件出示几条线段,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锥的高吗?为什么?
(三)对比总结。
从底面、侧面和高三个方面的对比,师生共同小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活动3【练习】练习提高,拓展应用。
1、判断练习。
2、动手连一连:如果我们沿着圆柱和圆锥的一条高,把它的侧面剪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3、看圆柱特征连侧面。
4、想像练习:
(1)做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的小旗,将旗杆快速旋转(如下图)。观察并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2)将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围绕一边快速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圆柱。你能想出它们的样子吗?
5、看条件选侧面,进一步巩固对侧面的认识。
活动4【作业】总结全课,学生作业
1、总结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