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十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序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
北平
性质:
临时宪法
意义:
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重大挫折时期(1966—1976年)
表现:
意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发展时期(1978——1990)
改革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
背景:
表现: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背景: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2004年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过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①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过程: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③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意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①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②爱国奉献,为国争光是时代呼声。
(1)背景:
(2)成就:
(3)意义:
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在社会上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
背景:
成就:
(2)20世纪90年代:
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爱国主义教育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3)21世纪初:公民道德建设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10
2007.10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11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居最高层次,起统领作用
社会层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个人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价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善洲
黄大年
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25日,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推动了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他既是“无私的爱国者”,也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实践成就:时代楷模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抗“疫”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后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价: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1982 1990 1997 2001 2004 2010 2018 2020
法制进程
精神文明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文革破坏
八二宪法
依法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民法典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新中国的法
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
初创(20世纪50年代)
发展(1978——1990)
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
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代
中国
的法
治与
精神
文明
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
法治
内涵:法制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联系在于: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区别在于: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的内涵,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和拘束。
3.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