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水的反应(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水的反应(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8-24 10:01:12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钠、铝、铁等典型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着.它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表(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钠、铝、铁、铜等
金属与氧气、水、酸等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铝既可与盐酸反应、又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性质特征.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本节对钠、铝、铁、铜
四种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着重介绍了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差异;Al2O3和Al(OH)3的两性;Fe(OH)2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及Fe2+与Fe3+间的相互转化和检验.中间还介绍了金属的焰色反应,丰富了我们关于物质检验的知识.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通过金属材料发展史及有
关的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合金的性能,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着重介绍了铜合金和钢,通过学习应了解青铜、黄铜、白铜的主要成分和钢的分类,了解稀土金属的用途.
[链接新课标]
1.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
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关注重难点]
(一)重点
1.钠、铝、铁的化学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及相互转化.
3.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性.
4.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性质及转化.
5.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及Fe3+的检验方法.
(二)难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3.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第一
课时
金属
与非
金属、
水的
反应
第一节金属
的化
学性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案例全程导航
训练全程跟踪
第一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水的反应
一、金属的通性
1.存在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元素以 态存在.
2.物理性质
外观:不透明、有 光泽; 导电; 导热; 延展性.
化合
金属



3.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Mg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与酸的反应
①Mg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Fe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3)与盐的反应
①Al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依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思考:(1)哪些金属可置换
出盐酸(或稀H2SO4)中的氢?(2)什么样的金属可与盐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
提示: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盐酸(或稀H2SO4)中的氢.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可与排在它后面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切开的钠具有
金属光泽,在空气中表面很快 . 钠是 金属,硬度 ,熔点 ,通常保存在 中.常温下与O2反应为:
4Na+O2===2Na2O
变暗
银白色
银白色


煤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钠先熔化为 小球,然后燃烧,火焰呈 色,最后生成 固体. 加热时与O2反应为:
2Na+O2 Na2O2
银白色

淡黄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
(1)空气中久置的铝箔 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 构成铝表面氧化膜的氧化铝熔点很高(比铝高),包在铝的外面,使液态铝不能滴落
(2)用砂纸仔细打磨的铝箔
发生反应:
,生成的Al2O3包在铝的外面,使液态铝不能滴落
2.铝与氧气的反应
并不滴落
4Al+3O2
2Al2O3
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但为何铝制品可在生活中
广泛使用?
提示:这是由于金属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铝,进而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覆盖在铝的表面,阻止了氧气与铝的继续反应,因而铝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金属与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
(2)与水反应发出“ ”的响声 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
(3)钠熔成闪亮的小球 钠熔点 ,反应
(4)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 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
(5)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 有 生成
结论 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表现还原性,化学方程式:
嘶嘶

2Na+2H2O===2NaOH+H2↑

放热
消失


化学实验应确保安全.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有哪
些安全措施?
提示:①取用的钠要小,过大易发生危险;②用滤纸吸
去表面的煤油;③放入钠块后,最好用玻璃片遮盖烧杯.
2.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探究
装置1 装置2
实验装置
装置1 装置2
操作及现象 用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听到轻微“噗”声,证明生成了H2 用火柴点燃肥皂泡,听到爆鸣声,证明生成了H2
实验结论 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3Fe+4H2O(g) Fe3O4+4H2
1.自然界中的金属元素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  )
提示:错误,因为金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2.在加热条件下,金属都易与O2反应. (  )
提示:错误,因为金等金属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3.Na2O和Na2O2都为黄色固体. (  )
提示:错误,因Na2O为白色固体,Na2O2为淡黄色固体.
4.少量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或水中. (  )
提示:错误,因钠与水能剧烈反应,故钠不能保存于水中,但可保存在煤油中.
5.Al2O3的熔点远高于金属Al的熔点. (  )
提示:正确.
6.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也很稳定,但红热的铁丝可与水蒸
气反应. (  )
提示:错误,因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一、金属单质的性质
金属活动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原子失电子能力 由大到小,还原性由强到弱
与氧气反应 常温极易被氧化 常温下能被氧化 常温下干燥空气中不易被氧化 加热时能被氧化 不能被氧化
金属活动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与水反应 常温时置换氢 加热或与水蒸气反应置换出氢 不能置换水中的氢
与酸反应 反应剧烈,置换出酸中的氢 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不能置换出置换酸中的氢
金属活动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与碱反应 仅Al能与强碱的水溶液反应
与盐反应 先与水反应 前面的金属可以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后面的金属
自然界存在 化合态 化合态和游离态 游离态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判断金属与酸或盐溶液是否反应的关键,在抓住一般规律的同时,还需注意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钠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
1.钠跟酸的反应
钠与稀硫酸、盐酸等非氧化性酸反应时,首先是钠直接跟酸反应,过量的钠再与水反应.
钠投入足量盐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HCl===2NaCl+H2↑
离子方程式是:2Na+2H+===2Na++H2↑.
2.钠跟碱溶液的反应
实际是钠跟水反应.
3.钠跟盐溶液的反应
(1)NaCl溶液:实际是钠与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2)CuSO4溶液: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跟CuSO4反应,
而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总式为:2Na+CuSO4+2H2O===Cu(OH)2↓+H2↑+Na2SO4
(1)通常钠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若盐为熔融状态,钠可以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如:4Na+TiCl4
4NaCl+Ti.
(2)在钠与酸、碱、盐溶液反应的计算中,生成H2的物质的量均按钠计算,能使问题更简捷.
考查点一 金属的通性—————————————
[例1] 以下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活泼金属可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不活泼金属在加热或
高温下也可与O2反应
B.活泼金属都可从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置换出不活泼金属
C.由于Al、Fe都有+3价,由2Al+6HCl===2AlCl3+3H2↑可
知:2Fe+6HCl===2FeCl3+3H2↑
D.根据金属的活动性:Al>Fe,则两者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
时,Al更剧烈
[解析] A项,金不与O2反应.B项,K、Ca、Na会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反应,无法得到不活泼金属.C项,Fe与HCl反应,只能生成FeCl2.
[答案] D
[关键一点]
在掌握一类物质通性的同时,还要牢记某些物质的特性,这样可帮助我们迅速解题.如A项中的Au,B项中的K、Ca、Na,C项中Fe参与置换反应只能生成Fe2+ 等.
下列物质相应的单质在空气中不能直接燃烧生成的
是 (  )
A.MgO         B.CO2
C.CO D.SO3
解析: MgO可由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CO可由碳在空气中发生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生成;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而不是SO3.
答案:D
.
考查点二 金属钠的性质————————————
[例2] (2010·南京市高一期末调研)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下列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会出现沉淀的是 (  )
A.稀硫酸         B.稀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氯化铵溶液
[答案] C
[解析] 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2SO4===Na2SO4+H2↑,无沉淀生成,A错误;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反应,也无沉淀生成,B错误;钠与CuSO4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与H2,然后NaOH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C正确;钠与NH4Cl溶液反应时,实质也是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的NaOH与NH4Cl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NaCl+NH3·H2O,也无沉淀生成,D错误.
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盛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不可能
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游动
B.有气体生成
C.溶液底部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D.溶液变浑浊
.
答案:C
解析:将一小块钠投入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钠与水剧烈反应,所以首先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一系列现象.随着2Na+2H2O===2NaOH+H2↑反应的进行,水被消耗,溶液的温度升高,由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溶液中的Ca(OH)2有部分析出,可以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考查点三 铁的性质——————————————
[例3] (2010·青岛高一检测)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也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金属之一.铁在一定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以铁为研究对象,仿照实例在框图处填写物质的化学式(所填写的反应物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生成物必须填写铁的化合物).
(2)实验室要除去细碎铜屑中的少量铁屑,请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将其除去.(只用简单的原理描述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统计,每年锈蚀的钢铁约占世界钢铁年产总量的四分之一.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举出防止钢铁生锈的两种常用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铁锅炒菜做饭,可有效地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用醋,效果会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很难跟O2发生化学反应.但是,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却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在点燃的条件下,光亮的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常温下铁不与H2O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Fe与 H2O(g)反应生成Fe3O4和H2.铁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能与盐酸和稀H2SO4反应,生成二价亚铁盐和氢气,能与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答案] (1)
(2)化学方法:加入足量稀盐酸,铁即可溶解:2HCl+Fe===FeCl2+H2↑;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引铁屑
(3)①在钢铁制品表面刷油漆或镀上一层其他不活泼金属
②保持钢铁制品表面干燥
(4)用铁锅炒菜,会有微量的铁元素进入食品中,可补充人体需要的铁元素 铁能与醋酸反应,可溶解在醋中
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有氢气生成,现用下图所示
装置进行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并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检验生成的氢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燥管C内盛放的药品是______或________(填化学式).干燥管的________(填“m”或“n”)端与g导管相连接;
(3)在D处画出用试管来收集氢气的装置图(所需其他仪器自己选择);
(4)怎样用简单方法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_____,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___.
解析:常温下,Fe不与H2O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Fe与H2O(g)反应生成Fe3O4和H2,所以Fe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因铁粉和Fe3O4均为黑色,因此实验过程中固体颜色无明显变化,但产物H2可用点燃的方法证明.干燥管的m端与g导管相连接有利于吸收水蒸气,同时在干燥管的n端再连接导管,以利于H2的收集.
答案:(1)3Fe+4H2O(g) Fe3O4+4H2
(2)碱石灰 CaCl2 m
(3)倒置试管,导管插入到底部,装置图略
(4)点燃收集到的气体用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
水雾形成.即证明有H2生成(或用气球收集气体发现气球中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即证明有H2生成)
(5)酒精灯 酒精喷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所有金属能与酸反应
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之前的金属都可与酸反应,但排在氢之后的金属难以与酸反应,如铜不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在自然界中除金、铂外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汞在常温下呈液态.
答案:B
2.(2010·昆明高一检测)保存少量金属钠的方法是(  )
A.放在棕色瓶中      B.放在CCl4中
C.放在水中 D.放在煤油中
解析:少量钠应保存在煤油中,因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钠沉在煤油底部,可隔绝O2、H2O等.
答案:D
3.(2010·山东师大附中月考)某学生将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此实验能证明钠下面4点性质中的(  )
①钠的密度比水的小 ②钠的熔点较低 ③钠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 ④钠与水反应后溶液是呈碱性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Na与水反应时,Na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溶液使酚酞变红色.体现了①②③④四点性质.
答案:D
4.(2010·福建泉州一中高一检测)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①变灰暗色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
C.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D.④只发生物理变化
解析:①变灰暗是因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B错误;③是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C错误;④中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D错误.
答案:A
5.(2010·昆明高一检测)钠露置在空气中,其变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  )
A.Na2O B.NaOH
C.Na2CO3 D.NaHCO3
解析:将一小块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银白色(钠)→变暗(生成了白色的Na2O覆盖在金属钠表面:4Na+O2===2Na2O)→成液(Na2O+H2O===2NaOH,NaOH潮解)→结块(2NaOH+CO2===Na2CO3+H2O,吸收H2O变成Na2CO3·10H2O)→最后成粉末(Na2CO3·10H2O===Na2CO3+10H2O,风化成Na2CO3).
答案:D
6.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所示),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和氧化汞的化合物
解析:铝是一种活泼金属,当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被破坏后,铝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Al2O3,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从而使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红墨水柱右端上升,铝浸入硝酸汞溶液中,发生反应2Al+3Hg2+===2Al3++3Hg,生成的汞覆盖在表面,汞不活泼,很难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
答案:D
7.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足量盐酸,当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0.1 mol两种金属充分反应后,而在某一端要再放一个0.2 g砝码,天平才能平衡,则这两种金属是(  )
A.Mg和Al B.Al和Fe
C.Fe和Cu D.Na和Mg
解析:由于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足量盐酸,当加入两种不同金属时反应后两者质量相差0.2克,加入0.1 mol镁时会使溶液增重2.4 g-0.2 g=2.2 g;加入0.1 mol铝时会使溶液增重2.7 g-0.3 g=2.4 g,两盘相差0.2 g,所以A正确.
答案:A
8.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编号 实验 操作
A 钠与水反应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B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000 mL 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放入到1000 mL的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
C 称量10 g NaOH固体 应将NaOH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而不能直接放在纸上
D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 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解析:A实验没有用吸水纸将钠块表面的煤油擦净,同时钠与水反应,烧杯中不能装满水,否则,钠粒游动,导致溶液溅出,A错误.配制KCl溶液时应先将KCl晶体溶解在小烧杯中,恢复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B错误.分液漏斗中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D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9.(12分)用如图所表示的方法研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其中A是用带孔的铝箔包着的小块的金属钠.
(1)从大块钠上取下的小块钠要用滤纸擦一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裹钠块的铝箔要预先扎上足够多的小孔,若孔数不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假如在实验刚开始就将镊子松开拿出水面,A表现出的现象是________,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预测,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①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证明生成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和相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代替水做钠的性质实验的研究.
①有金属钠参加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他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假设溶液的温度保持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再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为了防止金属钠被氧气、水氧化,实验室中一般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在使用金属钠时,为了不影响实验效果,一般要用滤纸擦净其表面上的煤油.
(2)金属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常温下钠跟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封闭的空间内极易发生爆炸;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水中浮于水面上;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气更增大了A所受的浮力.
(4)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钠后,再加盐酸,盐酸分别与NaOH、Na2CO3发生反应.
答案:(1)擦去钠表面上的煤油,避免影响实验效果
(2)发生爆炸 A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反应生成的氢气增大了A所受的浮力
(3)①在气体充满试管时,在水中单手握管、拇指封口,管口朝下拿出水面.在火焰的近处横置试管,管口靠近火焰,松开拇指点燃气体
②向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入3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4)①2Na+2H2O===2NaOH+H2↑
②Na2CO3+10H2O===Na2CO3·10H2O
③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10.(8分)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擦干其表面的煤油,然后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①钠在溶液中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钠浮在液面上,很快熔化成小球,钠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 2Na+2H2O===2NaOH+H2↑ ②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 2NaOH+CuSO4===Na2SO4+Cu(OH)2↓
11.(9分)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盛有100 mL蒸馏水,水中悬浮着一个表现光滑、耐碱、耐热的小球(此球稳定在水的中央),将10 g金属钠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最后使烧杯内的液体恢复到原来蒸馏水的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10 g钠要分多次投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10 g钠全部投入完毕所进行的次数可能是:______.
A.5次    B.10次    C.大于10次
(3)实验结束后,从烧杯内小球的位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钠的安全使用及溶液的密度与浮力的关系.钠与水反应剧烈,易发生爆炸,使用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钠的密度小于1 g/cm3,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的体积(立方体的边长肯定小于1 cm)小于1 cm3,则其质量小于1 g,故10 g钠全部投入完毕所进行的次数要大于10次.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答案:(1)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的热量多,易发生爆炸
(2)C
(3)小球上升 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液体的密度增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4)2Na+2H2O===2Na++2OH-+H2↑
12.(12分)现用金属钠和空气制备纯度较高的Na2O2,可利用的装置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Ⅳ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规定气体的气流方向从左到右,则组合实验装置时各件仪器的正确连接顺序为(按从左到右顺序写明仪器的编号Ⅰ、Ⅱ……)____________,各仪器接口的标号字母(a、b……)顺序是:空气进入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
(3)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中通空气和加热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空气需净化(用NaOH溶液除去CO2,用浓H2SO4除去水蒸气)制取纯净的O2,以防生成的Na2O2与CO2、H2O反应,此外还要防止空气进入Ⅰ装置与生成的Na2O2反应.
答案:(1)NaOH溶液 吸收空气中的CO2
(2)Ⅳ、Ⅲ、Ⅰ、Ⅱ h g f e a b c
(3)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防止制备出的Na2O2再与外界空气接触发生反应,而影响Na2O2的纯度
(4)先从h口通入空气,待将装置中原有空气排出后再加热
13.(11分)某实验小组对中学课本中可生成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两个可以生成H2的反应:①Zn+盐酸;②Na+水.为点燃上述两个反应生成的H2,他们设计了图示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小组在点燃用上述装置制得的H2时,①实验获得成功,②却失败了.他们分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Na与H2O的反应速率太快,Na的用量太少.于是他们准备增加钠的用量,可老师说太危险,你认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查阅钠、煤油、水的密度分别为0.97 g/cm3、0.80 g/cm3、1.00 g/cm3,并据此对实验进行改进.
在改进后的实验中H2的生成速率减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Na与H2O反应产物是NaOH和H2,反应速率很快,并放出大量的热,Na的用量多容易发生爆炸.由于ρ(煤油)<ρ(钠)<ρ(水),故钠块放入后将落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钠与水反应,有氢气生成,氢气推动钠块上浮,当氢气逸出后,钠块又下沉到煤油与水的界面上与H2O发生反应,重复发生上述现象,减慢了Na与H2O的反应速率.
答案:(1)2Na+2H2O===2NaOH+H2↑
(2)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试管内H2与O2的混合气体点燃而爆炸
(3)钠比水轻,比煤油重,落在煤油与水的交界处.钠与H2O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与水反应,如此反复,减慢了Na与H2O的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