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奉新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2 09: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奉新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该材料表明殷周制度中()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 B. 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
C.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 D. 世袭和选贤的一致性
2.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3. 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该遗址中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
A.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4. 考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依据是
A. 生产组织的方式 B. 所处的地域环境
C. 风俗文化的特征 D. 工具的制作水平
5. 有学者说:“______发掘,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横线处应为()
A. 良渚遗址 B. 二里头遗址 C. 殷墟遗址 D. 镐京遗址
6.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7.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
B.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C. 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
D.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动和转变
8.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如齐、魏、韩等。其初衷是()
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 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中的有利地位
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9.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黄河洪水泛滥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 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 各国协调治黄
C. 统一中原,由中央主持治理 D. 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10.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 秦穆公 楚国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 楚庄王 秦国
11. 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A.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 确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 焚书坑儒,严密加强思想控制
12.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13. 《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 刘秀建汉 B. 武王伐纣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4.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15. 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制度下重大决策的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之中
16. 读图:
由以上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
A. 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 B. 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 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D. 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1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 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C.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D. 汉赋是建安文学,可以配乐演唱
18. 西汉初,丞相选用列侯(列侯:一种爵位,在中央任职)充任,汉武帝时不用列侯为相,而是在确定丞相后才封侯,东汉光武帝则干脆废除丞相封侯的制度。这一变化
A. 极大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 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 说明内外朝制度正不断完善 D. 旨在防范权臣加强君主专制
19.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 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B. 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
C. 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 D. 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
20.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 北庭都护府 B. 伊犁将军 C. 西域都护府 D. 宣政院
21.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
A. 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 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22.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加强了国家治理 D. 解决了王国问题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
A. 中华文明起源 B. 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
24. 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
A. 南京 B. 扬州 C. 杭州 D. 洛阳
25.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结合四则材料,分别写出材料对应的学派(4分)。
(2)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其中哪一学派的主张最受统治者的欢迎(6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以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以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材料二: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三: 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两个朝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并指出两种制度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实行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6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敞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式,用尽民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1)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的经济政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况汉武帝经济政策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采取经济政策的原因(10分)。
29.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特点。(6分)
(3)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分)
历史答案
【答案】
1. D 2. D 3. C 4. D 5. C 6. C 7. B
8. B 9. C 10. C 11. B 12. A 13. A 14. C
15. B 16. C 17. B 18. D 19. B 20. C 21. D
22. C 23. D 24. A 25. D
26. (1)儒家;墨家;道家;法家(4分)。
(2)材料四的法家主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使自己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法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进行变革的主张最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因此最受统治者重视和欢迎(6分)。
27. (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制。
不同点:商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分)。
(2)制度:郡县制。
作用: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分)。
28. (1)政策:经济开放,不过多干预民事和商业注重减轻农业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4分)。
(2)政策:重农抑商;实行盐铁专营;官铸货币;均输平准。原因:连年对匈奴作战损耗较大,国库空虚;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10分)。
29.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6分)。
(2)郡守和县令由君主直接任免,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政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6分)。
(3)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