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祝福
作者:鲁迅
新课导入
XI KE DAO RU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壹
了解小说背景
贰
研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叁
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作者介绍
ZUO ZHE JIE SHAO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写作背景
XIE ZUO BEI JING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研读课文
YAN DU KE WEN
壹
贰
叁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文学体裁
WEN XUE TI CAI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典型的艺术形象:祥林嫂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开端(序幕)
发展
高潮
结尾(尾声)
探讨
主题思想(创作意图、作者感情)
自然环境
(年末雪景)
社会环境
(祝福景象、人们反映)
故事概括
GU SHI GAI KUO
祥林嫂是中国二十世纪初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村妇女,她嫁给比她小十多岁的祥林为妻,后来祥林去世了,她从婆家逃出来到鲁镇帮工,结果被婆家抢回去,强迫她嫁给深山墺里的贺老六为妻,后来贺老六病故,儿子也被狼吃掉,她只得再到鲁镇帮工。可这回,她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别人对她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她听从柳妈的劝告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却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最后她被赶出鲁家,只好以乞讨为生。在人们准备过年的“祝福”时节,她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
情节提纲
QING JIE TI GANG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初到鲁镇
被卖改嫁
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倒叙的作用
DAO XU DE ZUO YONG
结构上
内容上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FEN XI REN WU XING XIANG
据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眼神的描写分析祥林嫂、鲁四老爷及“我”的的性格。
祥林嫂
鲁四老爷
我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初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分析人物形象
FEN XI REN WU XING XIANG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善良的祥林嫂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祥林嫂悲惨遭遇
XIANG LIN SAO BEI CAN ZAO YU
外逃帮佣
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
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
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
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
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
凄然死去
外貌变化
WAI MAO BIAN HUA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临死之前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肖像描写
WAI MAO BIAN HUA
听了柳妈的话
再到鲁镇
讲阿毛的故事
初到鲁镇
别人嘲笑她的伤疤
顺着眼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直着眼
两眼围着大黑圈
瞪着眼
善良、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内心恐惧
以此作反抗
肖像描写
WAI MAO BIAN HUA
问有无灵魂
不让祝福
沦为乞丐
捐了门槛之后
眼光分外有神
眼睛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亮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神情麻木
一丝希望
脸色描写
LIAN SE BIAN HUA
第一次到鲁家
第二次到鲁家
捐了门槛仍不能祭祀
沦为乞丐
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上也白胖了。
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
脸色灰黑。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似的。
语言描写
YU YAN BIAN HUA
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负担。
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 希望破灭
行动描写
XING DONG BIAN HUA
反对再嫁
怕被分身
怀疑灵魂
受到嘲笑
逃、撞
捐(门槛)
问
瞪
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认为她:
两次结婚
克夫克子
命不好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看法的?
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
封建礼教:
三从四德,从一而终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祥林嫂总结
描写眼睛
描写衣着
描写脸色
描写语言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
研讨人物形象
YAN TAO REN WU XING XIANG
鲁四老爷作为当是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见到祥林嫂时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第一次见面
第二次见面
祥林嫂死后
可取之处
皱眉
原因
寡妇(标志:白头绳)
“败坏风俗……祖宗是不吃的”
骂“谬种”
照付工钱
并不凶残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迫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保守
沉迷理学,大骂维新
伪善
固守礼教,道貌岸然
冷酷
冷酷无情,伤天害理
研讨人物形象
YAN TAO REN WU XING XIANG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研讨人物形象
YAN TAO REN WU XING XIANG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也许有
也未必
说不清
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环境描写
HUAN JING MIAO XIE
“祝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环境描写
HUAN JING MIAO XIE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祝福1:从祝福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鲁镇弥漫着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这些封建的东西是害死祥林嫂的根本原因。因此祝福这一场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祝福4: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别人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祥林嫂是在别人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去世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因此“祝福”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课文小结
KE WEN XIAO JIE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