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节 第二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第四节 第二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8-24 10:02:02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预习全程设计
名师全程导学
案例全程导航
训练全程跟踪
第二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一、硫酸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
(2)与活泼金属(如Zn、Fe)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如CuO、Fe2O3)反应.
(4)与碱[如NaOH、Ca(OH)2]反应.
(5)与某些盐(如Na2CO3、BaCl2等)发生复分解反应.
变红
2.浓硫酸
(1)吸水性
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 ,密度将减小,浓度 ,体积增大.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性,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作 剂.
(2)脱水性
浓硫酸可以使有机化合物中的 元素按 的组成从有机物中“脱离”出来,结合成水分子.
减小
增大
氢、氧
吸水
干燥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加热时,浓H2SO4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 .
如浓硫酸与金属铜的反应:
SO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试管中铜丝表面 ;
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 ;
c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逐渐变为 ;
将a试管里的溶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变为 .
实验结论 Cu和浓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有气泡冒出
蓝色
无色
红色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②常温下,冷的浓H2SO4能使Fe、Al发生 .
③与非金属反应
加热时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钝化
C+2H2SO4(浓)
CO2↑+2SO2↑+2H2O
(1)Fe、Al被浓H2SO4钝化是化学变化吗?(2)浓H2SO4
与金属及非金属的反应中各表现了哪些性质.
提示:(1)是.常温下,Fe、Al的表面能被浓H2SO4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酸与内部金属的进一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与金属反应时,浓硫酸既表现氧化性也表现酸性;与非金属反应时,浓硫酸仅表现氧化性.
二、硝酸
1.与铜的反应
(1)铜与浓硝酸
化学方程式:
.
(2)铜与稀硝酸
化学方程式:
.
2.使铁、铝发生钝化
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 发生钝化.
Cu+4HNO3(浓)===Cu(NO3)2+2NO2↑
+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
+4H2O
铁、铝
3.王水
王水是 和 按体积比 的混合物,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 、 等溶解.
浓硝酸
浓盐酸
1∶3


实验室中应如何保存浓HNO3
三、硫酸和硝酸的用途
1.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 ,也是化学实验室里
必备的重要试剂,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
2.硫酸还用于精炼 、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
酸,做干燥剂等.
化工原料
石油
挥发性
1.浓H2SO4、浓HNO3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浓度都会变小,原
理相同. (  )
提示:错误,原理不同,浓H2SO4因其吸水性浓度变小,而浓HNO3是因其挥发性浓度变小.
2.浓H2SO4的脱水性与吸水性类似,都是将物质中的H2O吸
出来. (  )
提示:错误,因浓H2SO4的脱水性是将某些有机物中的H、O按H2O的组成脱去,这些H、O在原物质中并不是以H2O的形式存在.
5.在Cu与浓H2SO4的反应中,浓H2SO4体现了强氧化性和
酸性. (  )
提示:正确.
6.王水的氧化性比HNO3还强,它由浓盐酸和浓硝酸以体
积比1∶3混合而成. (  )
提示:错误,因王水是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而成的.
一、浓H2SO4的性质
1.浓H2SO4与稀H2SO4性质的比较
2.浓H2SO4的强氧化性
(1)Fe、Al的钝化
常温下,当Fe、Al等较活泼金属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化”现象.
(2)与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能够与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如下规律:
①反应要加热,否则不反应;
②还原产物一般是SO2.一般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的硫酸盐,非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氧化物或含氧酸.
③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而与非金属反应时,只表现强氧化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就停止.
2.硝酸强氧化性的表现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是由于HNO3中的+5价氮元素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在硝酸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几乎全部是+5价氮被还原.
(1)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
①浓HNO3一般被还原为NO2.
②稀HNO3一般被还原为NO.
(2)在利用HNO3的酸性时,要注意它的强氧化性
如FeO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应是3FeO+10HNO3(稀)===3Fe(NO3)3+NO↑+5H2O,而不是FeO+2HNO3(稀)===Fe(NO3)2+H2O.
考查点一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例1] 向50 mL 18 mol/L的H2SO4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0.90 mol之间 D.大于0.45 mol
[答案] A
[关键一点]
解答本题的主要失误在于一是没有理解题意,没有按“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这一关键性的指导语去考虑问题,二是没有理解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逐渐变稀,稀硫酸不和铜反应.
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的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加热,被
还原的硫酸为0.9 mol,则浓硫酸的实际体积为 (  )
A.等于50 mL B.大于50 mL
C.等于100 mL D.大于100 mL
解析:实际参加反应的硫酸为2×0.9 mol=1.8 mol,即100 mL,但Cu与稀硫酸不反应,故浓硫酸的实际体积大于100 mL.
答案:D
考查点二 硝酸的强氧化性———————————
[例2] 将0.1 mol 铜与40 mL 10 mol/L HNO3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a mol H+,由此可知 (  )
A.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
B.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49 L
C.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2-a) mol
D.反应后溶液中所含NO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 C
[关键一点]
解题的关键在于:(1)掌握铜与浓HNO3反应的特点:“先浓后稀”,(2)掌握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参加反应的硝酸等于起酸性作用的硝酸加上起氧化剂作用的硝酸.
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
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  )
A.Fe2(SO4)3 B.Na2CO3
C.KNO3 D.FeSO4
答案:C
考查点三 有关硝酸的计算———————————
[例3] 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 mL a 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mol/L.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____g.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三点考虑:
①生成NO、NO2得到的电子与Cu失去的电子守恒.
②HNO3所含氮原子与反应后生成的NaNO3、NO、NO2所含氮原子守恒.
③NO、NO2全部转化为HNO3,与氧化剂H2O2应符合电子守恒.
6.4 g铜与过量的硝酸(8 mol/L 60 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
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H+为n 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的物质的量为 (  )
A.0.28 mol       B.0.31 mol
C.(n+0.2)mol D.(n+0.4)mol
答案:C(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如图小试管中盛有几毫升水,与大试管连通的U形细玻璃管内放有少量水(已染成红色).如沿小试管壁小心地慢慢注入3 mL浓硫酸,静置片刻后,U形细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液面现象是(  )
A.左高右低       B.左低右高
C.左右一样高 D.来回振动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被封闭气体的体积膨胀,从而使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
答案:B
2.(2011·长郡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  )
A.C+浓HNO3 B.Cu+稀HNO3
C.CuO+浓HNO3 D.NaOH+HNO3
解析:浓HNO3与C反应只表现氧化性,与CuO,NaOH反应只表现酸性,与Cu反应生成NO2表现氧化性,生成Cu(NO3)2表现酸性.
答案:B
3.(2010·南京六中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解析:浓硫酸使蔗糖炭化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A错误.浓硫酸与铜片的反应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不反应,B错误.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是它是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干燥剂,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体氨气,C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浓HNO3和浓H2SO4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可用铝制容器贮存
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D.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增大
解析:浓硫酸吸水增重,浓硫酸常温下与Cu不反应,露置在空气中,浓度都减小.
答案:A
5.(2010·临沂期中)在实验探究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共设计出下图所示的四种实验方案用以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其中在理论上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①中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放热,故可从温度计读数来验证;②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胆矾晶体表面会因失去结晶水而出现变白现象;③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硝酸钾溶液会因失去部分水而析出晶体;④中会因浓硫酸吸收烧瓶中的水蒸气而使其压强变小,试管中的水会在导管中上升形成一段水柱.
答案:A
6.(2010·上海高考)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NO2通入FeSO4溶液中,NO2与水反应生成的HNO3能将Fe2+氧化为Fe3+,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A项错误;CaCl2溶液显中性,向其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B项正确;NH3通入AlCl3溶液中:Al3++3NH3·H2O===Al(OH)3↓+3NH,产生Al(OH)3沉淀,C项错误;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HNO3能将SO2氧化为SO,最终得到BaSO4沉淀,D项错误.
答案:B
7.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 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b g,则(  )
A.a可能等于b B.a一定小于b
C.a可能大于b D.a一定大于b
解析:在含有NO的溶液中加盐酸,相当于硝酸的存在,能够继续氧化金属,所以固体质量减少.
答案:D
8.(2010·北京高考)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原理的分析能力.上下移动铜丝可以控制铜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生成SO2的量,A项正确;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因此B项正确;SO2有毒,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C项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后①中溶液显蓝色即可证明有CuSO4生成,无需向其中加水,D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9.(9分)浓硫酸具有:A.强酸性B.强氧化性C.高沸点、难挥发性D.脱水性E.吸水性等性质.以下过程主要表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请将答案前的字母分别填入括号中.
(1)用NaCl固体和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制氯化氢气体(  )
(2)用磷矿粉〔主要成分Ca3(PO4)2〕和硫酸反应制磷酸(  )
(3)热的浓硫酸与铜片反应(  )
(4)浓硫酸干燥H2、O2、Cl2、HCl和SO2等气体(  )
(5)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浓硫酸(  )
(6)胆矾放在盛浓硫酸的干燥器中变成白色粉末(  )
(7)不能用浓硫酸干燥HBr、HI和H2S等气体(  )
(8)浓硫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
(9)热的浓硫酸分别和木炭、硫粉反应(  )
解析:(1)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氯化氢气体易挥发.
(2)磷酸是高沸点的中强酸,利用强酸与弱酸盐反应制弱酸的原理制磷酸.
(3)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将不活泼的金属铜转化成硫酸铜,不仅表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了酸性.
(4)浓硫酸吸收混在上述气体中的杂质水蒸气.
(5)常温下,浓硫酸和铝、铁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部的金属和浓硫酸继续反应.
(6)浓硫酸间接吸收胆矾晶体中的结晶水,使之变成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
(7)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HBr、HI、H2S具有强还原性.
(8)浓硫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可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又具有脱水性,可使有机物炭化.
(9)热的浓硫酸分别与木炭、硫粉反应表现的是强氧化性.
答案:(1)C (2)A (3)AB (4)E (5)B (6)E
(7)B (8)AD (9)B
10.(11分)(2010·海门高一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
(1)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B用来探究SO2的漂白性,则应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C中的实验现象为溴水褪色,则可证明SO2具有________性.
(4)实验中采用可抽动的铜丝,与直接放铜片相比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品红 (3)还原 (4)可控制反应的起始与停止
(5)增加尾气吸收装置
11.(9分)实验证明铜在低温下不能和O2发生反应,也不能和稀硫酸共热发生反应,但工业上却是将废铜屑倒入热的稀硫酸中并不断地通入空气来制取CuSO4溶液的.铜屑在此状态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铜和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也能制备CuSO4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以上两种方法是前者好还是后者好________.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稀硫酸存在的条件下,Cu与O2反应后的生成物迅速溶解在热的稀硫酸中生成CuSO4;第二种方法是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H2SO4会被还原为SO2,其利用率降低且生成的气体有毒.
答案:2Cu+O22CuO,CuO+H2SO4(稀)===CuS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第一种方法好 原因是①制得相同质量的产品,第一种方法消耗的硫酸少,②第二种方法生成SO2,会造成大气污染
12.(10分)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选用如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1)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
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
(2)仪器乙、丙应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CO2
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中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CO2、SO2和H2O.其中CO2、SO2在化学性质上的相同点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跟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会干扰CO2的鉴别.SO2和CO2在化学性质上的明显不同点是SO2有漂白性和强的还原性,而CO2都没有.所以,在鉴别CO2时,首先用酸性KMnO4溶液将SO2氧化除去,再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被完全除去,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存在,是一种确认CO2存在的好方案.
答案:(1)A F E C D B
(2)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丙中品红溶液未褪色
(3)吸收SO2
(4)C+2H2SO4(浓)CO2↑+2SO2↑+2H2O
13.(13分)实验室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NO气体,如果采用如图Ⅰ装置(烧瓶内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必要时可加热),实验效果不十分理想,因为观察到的现象不能有力证明反应产物是NO.有人设计了图Ⅱ装置(橡皮塞下端连有铜丝圈),用来做该实验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1)用Ⅰ装置做实验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中的颜色为________色;实验过程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易观察到______________生成,从而不能有力证明反应产物是NO.
(2)用Ⅱ装置做实验时,将有关操作补充完全:
①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从U形管的B侧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__为止.
②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在U形管的A侧加热,当____________时,立即撤去酒精灯.
(3)完成下列问题:
①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哪些明显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NO易被空气中O2氧化成NO2(红棕色),所以在金属与稀HNO3反应的常规实验中,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而是观察到红棕色气体.本题实验Ⅱ中的意图是创设无氧气环境,使NO能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答案:(1)无 烧瓶中有空气,可以将产生的NO氧化成NO2,NO2又与水反应生成NO 无色的NO
(2)①液面与胶塞接触(或A侧管中恰好充满液体)
②铜丝上有气泡产生
(3)①当反应产生的NO气体将稀HNO3排入U形管B侧管,使铜丝与稀HNO3脱离接触时,反应立刻停止
在U形管A侧管内可观察到无色NO气体 ②U形管B侧管内的稀HNO3又回到A侧管中,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