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光的反射拔高强化(1)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2.一束光线以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顺时针转动10°,则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为( )
A.30° B.20° C.60° D.120°
3.在竖直的墙壁上挂一平面镜,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刚好能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当他向后退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变小,他仍能刚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B.像变大,头顶和脚的像看不到了
C.像的大小不变,若刚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可以用尺寸小些的平面镜
D.像的大小不变,若刚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要的平面镜尺寸仍然不变
4.卡文迪许扭秤是用来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重要仪器,为了观察悬挂的石英丝发生的微小扭转形变,卡文迪许采用了光放大的原理,如图所示,图中悬挂在石英丝下端的T形架的竖直杆上装一块小平面镜M,M可将由光源S射来的光线反射到弧形的刻度尺上(圆弧的圆心即在M处).已知尺子距离M为2m,若反射光斑在尺子上移动2π cm,则平面镜M转过的角度是( ).
A.0. 9° B.1. 8° C.2. 7° D.3. 6°
5.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如图所示,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原因是( )
A.光把像照亮了
B.光使镜子更明亮了,所成的像也就更亮了
C.光反射到物体上,物体变亮了,所以像也变亮了
D.光使整个空间变亮了,更便于观察像,所以觉得更亮了
6.平面镜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率移向点光源,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则在镜中的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 )
A.以速度水平向左移动
B.以速度水平向右移动
C.以速度水平向左移动
D.以速度水平向右移动
7.下过雨以后的地面上有许多积水,在有月光的夜晚,小明走路时,不想自己踩到积水,则下列行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迎着月光时走暗处,背着月光时走亮处
B.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时,都走暗处
C.迎着月光时走亮处,背着月光时走暗处
D.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时,都走亮处
8.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我们从平面镜中看到点燃蜡烛的像,以点燃蜡烛的火焰最高点为S,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像点S'是由图中的三条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B.像点S'是虚像
C.在平面镜后面实际上是没有烛焰的
D.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9.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平移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
D.只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
10.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cm,铅笔的像也向上提高了2cm
B.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C.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也向右运动
D.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向右运动
11.如图,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15° B.25° C.30° D.45°
12.光线垂直射在平面镜上,要使反射光线离开原来的方向偏转 80°,只旋转镜面,则镜面应绕轴转动的角度是( )
A.20° B.40° C.80° D.60°
13.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则此时( )
A.入射角增大了5°反射角增大了5°
B.标尺上的光斑向右移动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10°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5°
二、填空题
14.一束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那么反射角为 ________,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传播方向改变了 ________
15.如图,两平面镜A和B相交成角α,若入射光线跟B镜面平行,经镜面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与A平行,则角α为________度;如图,两块平面镜相交成60°,一束光线AO射到平面镜MP上,要使最后反射回去的光线与AO重合,但方向与AO相反,那么光线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应是_______度。
16.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漫反射.则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漫反射光线.
17.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电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经过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形成光点S',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此过程入射角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小宇的妈妈喜欢在家中养花,小宇想到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于是拿来一面镜子放在A处,使太阳光反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更茁壮的成长。请你在图中把光路补充完整并过A点画出放置的平面镜___________。
19.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_________°;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旋转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增大到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0.如 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便于观察,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下进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刻度尺的作用的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____关系
(6)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个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茶色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________(选填“平面镜”或“茶色玻璃板”)。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1所示,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2)小明把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M的后面、像的前面,可以发现蜡烛A在镜中的像_____ (选填字母代号);
A.被挡板全部挡住,看不到像 B.挡板挡不住,还是完整的像
C.被挡板挡住,只成一半的像 D.蜡烛A的像成在了挡板上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从中间切开,并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竖直放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b处,且成两个像 B.硬币成像在c处
C.硬币成像在a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22.小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平直的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___________放置;取两支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2)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观察到B蜡烛,从而确定像的_________,也方便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_关系。
(3)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下面选项中的_________。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避免偶然因素,寻找普遍规律
(4)实验时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是经玻璃板_______(选填“反射”或“漫反射”)成的虚像。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若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92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cm。
2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这是为了比较_____;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小明完成实验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他将右侧贴有半透膜的玻璃板用夹子固定在量角器上,把形如“7”的未点燃的生日蜡烛C D分别插在铺有方格纸的泡沫板的a、b处,透过普通玻璃看不到蜡烛C清晰的像,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他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是因为__________;
(4)请你说出实验改进后的优点(至少说出两点)∶_______________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华用两个等大的棋子A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
(1)实验时应选 ______ (较厚/较薄)的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垂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2)若两个棋子一个白色,一个黑色,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选择 ______ 色的棋子作为玻璃板前的棋子A;
(3)实验时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棋子A的像 ______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外,还可得出结论: ______ ;
(4)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 ______ ,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 ;
(5)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放置,人眼在玻璃板前方将 ______ (选填“还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解析】试题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漫反射现象;
(2)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漫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漫反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漫反射光线的方向;
(3)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发生漫反射,漫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漫反射,根据漫反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漫反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漫反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故选A.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的是作反射光线和漫反射光线,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漫反射定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此题通过作图说明,一目了然,效果更好.
2.B
【解析】一束光线以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入射角为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等于7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当镜面顺时针旋转10°时,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所以法线随之旋转10°此时的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70°(或50°),即入射角等于70°(或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时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变为了140°(或100°),由于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是20°。故选B。
3.D
【详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根据数学中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知,人刚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恰好为人身高的一半,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A
【解析】由题意得,光斑移动的距离与周长的比等于光线转动角度与圆周角的比,
即: ,
解得: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不变时,反射光线旋转的角度是镜面转动角度的二倍,所以镜面转动的角度为: 。
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把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当成镜子转动的角度,注意入射光线不变时,反射光线转动的角度是镜面转动角度的二倍,考查了反射定律的灵活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5.C
【详解】
因为当手电筒对着像照射时,反射光线刚好射到物体上,而物体反射出去的光线增多,因此物体变亮,像随之也变亮。
故选 C。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确定经过镜面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再根据物体反射光线的多少进行分析物体的明暗。
6.D
【解析】
如图所示,过S点作出像点S',
(1)M沿水平方向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移向点光源S,设经过时间t后,平面镜移动到点光源S,可以知道:
(2)又因为运动中镜面始终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此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上,到镜面的距离为零,则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零,像从S'移动到了S,像移动的距离为:所以S在镜中的像S'移动速度的大小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7.A
【详解】
迎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比较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比较暗,那么应该走暗处;背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反射的光没有进入人眼,地面的光发生漫反射能进入人眼,那么水面是暗的,地面是亮的,应该走亮处,A项正确.
8.A
【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可知,烛焰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在平面镜后面实际上是没有烛焰的,像点S'是虚像,虚像S'是由图中的无数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CD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
A.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平移一段距离,那么入射点O点在水平方向上会右移,反射光线在水平方向上也会右移,那么反射光线能够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A项不合题意;
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那么入射点O点的位置不变,反射光线的位置也不变,那么反射光线不能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选项B符合题意;
C.只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那么入射角会变小,反射角也会变小,反射光线也会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反射光线能够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C项不合题意;
D.只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那么入射角会变小,反射角也会变小,反射光线也会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反射光线能够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D项不合题意。
10.D
【详解】
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A错误;
B.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D.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会改变,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远离平面镜,它的像也远离平面镜向左移动;当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面镜,铅笔的像也面镜向右移动,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11.B
【分析】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明确下面两点:
(1)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图,根据光路图可以确定每次入射时入射角两个平面镜夹角θ的关系.
(2)光线原路返回的含义:必须是经过多次反射后,最后的一次入射是垂直于其中的一个平面镜,即入射角等于零.
【详解】
光路图如下所示,
由图知: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
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
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
第N次的入射角为:.
要想沿原来光路返回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所以有 ,解得:由于N为自然数,所以θ不能等于25°.
故选B.
【点睛】
(1)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并结合了几何方面的知识.
(2)明确此题中每一次反射,入射角与两平面镜之间夹角θ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一个难点,它利用了几何中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内角和的知识.
12.B
【详解】
入射光线原与镜面垂直,则反射光线亦与镜面垂直,即反射角、入射角都为0°,后来反射光线偏转了80°,即此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夹角为80°,据光的反射定律知,此时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40°,而此过程只转动镜面,那么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所以镜面转动的角度为40°。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
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即逆时针转动5°,则法线也逆时针转动5°,因为入射光线方向没有改变,故入射角减小5°,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减小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10°,标尺上的光斑会向左移动,综上,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30° 120°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一束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角为: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30°;
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60°.即∠1=∠3=60°.
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延长AO,则∠2与∠3是对顶角,所以∠2=∠3=60°.所以∠2=∠1=60°.
AC是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反射光线沿OB的方向,所以光线改变了∠1+∠2=60°+60°=120°;
即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传播方向改变了120°。
【点睛】
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时要理解光线的改变角度的含义.
15.60° 30°
【解析】
【分析】
(1)反射两次后射出的光线与A平行,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图,根据光路图,结合几何知识确定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α。
(2)要使光线经镜面反射后沿原路返回,光线要与镜面垂直。
【详解】
画出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入射光跟平面镜OB平行,出射光跟平面镜OA平行,如图所示,OB∥EF,CD∥OA,则∠1=α,∠4=α。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2=∠1=α,∠3=∠4=α,所以△EO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α=60°。
(2)根据题意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PN垂直,如图所示:由图知,两块平面镜相交成60°角,
则∠PMB=90°-60°=30°,所以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PMB=30°。
故答案为:60°;30°。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掌握和应用,要知道在此题中光不只是经过一次反射,并且当光与镜面垂直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16.HD HB
【解析】
【分析】
反射和漫反射是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的现象,反射遵从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漫反射遵从漫反射定律:漫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漫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漫反射角小于入射角;能根据图解识别三条光线。
【详解】
根据反射定律,在没有光传播方向的情况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该关于法线对称,所以HF和HD中一条为入射光线,另一条为反射光线,AE为法线,GC为界面;根据漫反射定律的内容,HB为漫反射光线,所以FH为入射光线,HD为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HD;HB。
【点睛】
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发生漫反射和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在同种介质中;漫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也是分居法线两侧,但在两种不同介质中。
17.向右 不变
【解析】
【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液面发生变化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可知光点S的移动方向。
【详解】
当液面下降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则反射角的大小也不变,但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相比向右移动;所以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动。
18.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
【详解】
[1]由图示知,太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花,但可用平面镜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从而让太阳光照射到花,即平面镜在此处起到改变光的传播路径的作用。
[2]要让太阳光照射到平面镜后光线从B点射出,连接AB,即为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那么作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过A点,作法线的垂线,便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了。故作图如下:
19. 0 40
【解析】(1)一条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角=入射角=0°;(2)若将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此时反射角=入射角=2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20°=40°.故答案为:0;40;
20. 较黑暗 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2 无论如何移动蜡烛都观察不到像与物体重合 到镜面的距离 大小 不合理 实验次数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解析】(1) 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2)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2mm 的玻璃板.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4)刻度尺的作用的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完全相同的蜡烛可以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6)用实验数据和现象总结物理规律时,要进行多次实验,只有一组数据总结实验结论不科学,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点燃蜡烛后,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像距与物距相等”不合理..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较黑暗 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 (2). 2 (3). 无论如何移动蜡烛都观察不到像与物体重合 (4). 到镜面的距离 (5). 大小 (6). 不合理 实验次数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21.茶色玻璃板 大小相等,外形相同(大小相同) B C
【详解】
(1)[1]茶色玻璃板颜色深,与明亮的火焰的像对比明显,同时因为玻璃透明,能看到对面没有点燃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择茶色玻璃被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2]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如图1所示,说明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重合了,则该蜡烛与蜡烛A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2)[3]将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放在M的后面、像的前面,依然能够看到蜡烛A在镜中成完整的虚像,像不在挡板上,所以应该选B。
(3)[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的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应该选C。
22.垂直 相同 位置 大小 B 漫反射 0.46
【详解】
(1)[1][2]为了使像与物体在同一桌面上,应将透明玻璃板垂直架在刻度尺上;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应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
(2)[3][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3)[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6]光线通过透明玻璃板是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漫反射,所以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实际是光的漫反射形成的虚像。
(5)[7]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为
2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完全相同 像与物的大小 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贴膜玻璃前光线暗一些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方便观察像,用透明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完成实验。
(2)[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的两支蜡烛完全相同。
[4]实验中点燃蜡烛A后比较亮,反射光线更多,人眼感觉像更清晰。
(3)[5]普通玻璃比贴膜玻璃对光的反射要好一些,反射的光线多一些,导致贴膜玻璃比普通玻璃前光线要暗一些,所以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
(4)[6]铺上方格纸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用形如“7”的未点燃的生日蜡烛做物体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24.较薄 白色 完全重合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等大 垂直 相等 能
【详解】
(1)[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确定像的位置,若选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
(2)[2]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白色棋子反射所有光,而黑色棋子吸收所有光,故为了便于试验观察,应将白色棋子放在玻璃板前,黑色棋子放在玻璃板后。
(3)[3][4]平面镜成像时,移动棋子B使其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同时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4)[5][6]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且物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且被平面镜平分。
(5)[7]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棋子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但并不影响前面反射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仍能看见棋子A的像。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