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强中学2021级第一期10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集权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2.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国为履行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与典故中诸侯率兵勤王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3.《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4.《左传》曰:“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材料反映的制度解读合理的是
A.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 B.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 D.鲁、燕、宋是以亲屏周的典型代表
5.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侯国为壮大实力而不断开疆拓土,秦征巴蜀以开发西南,燕击东胡以开辟辽东和辽西,赵“胡服骑射”到达阴山。材料所述历史事件
A.践行了尊王攘夷意图 B.巩固了东周王朝统治
C.使它们赢得霸主地位 D.拓展了华夏文明空间
6.春秋时期,天子正妻称为后,庶妻被称为次妃、嫔、世妇等。诸侯之正妻称夫人、元妃,庶妻为如夫人、次妃或二妃、下妃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周天子大宗地位逐渐丧失 B.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
C.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已名存实亡 D.说明权力继承世袭化开始形成
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现象出现,其破坏的是
A.世装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8.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材料中不能反映的是
A.周王可以对诸侯进行直接干涉 B.周初对诸侯进行分封
C.分封制稳定了政治秩序 D.诸侯需要尽到自己的义务
9.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实行禅让制 D.实行郡县制
10.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唯朕独尊,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11.据记载,秦始皇将许多重大问题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这一做法
A.减少了决策失误 B.剥夺了群臣权力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强化了中央权力
12.秦朝规定,担任官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年龄在17岁(秦规定的壮年年龄)以上。这一规定
A.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表明奴隶制度日益没落
C.反映出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 D.折射出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13.从商鞅到李斯,秦国(朝)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朝)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将相位世袭于子孙。由此可见,此时( )
A.相权独大严重威胁皇权 B.贵族集团失去政治影响
C.丞相辅政职能逐步丧失 D.丞相制度适合统治需要
14.楚武王(公元前740年一公元前690年在位)灭掉了商朝后裔建立的权国,将其改为县,史书称这是,,设县之始”。《国语》中记载,晋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惠公与秦国使者谈话时,提到“君实有郡县”。据此可推知
A.战国时普遍推行郡县制 B.春秋时对行政区划进行探索
C.郡县均由诸侯封地转化 D.郡与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一致
15.秦朝国内形势基本稳定后,秦军继续向周边的匈奴、越族地区用兵,并迁徙了大量华夏族平民到新占领地,许多移民在当地扎根落户。这一举措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A.推动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 B.导致了秦朝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
C.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D.促进了秦朝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
16.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
A.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 B.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
C.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
17.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B.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 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18.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由此可知唐朝三省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避免了决策失误
C.分割了宰相权力 D.制约了皇权专制
19.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命诸王在本国内再封众弟子为侯,于是王国被肢解,达到“不削而弱”、“藩国自析”的目的。汉武帝颁行的“推恩令”是为了解决西汉初年哪一制度导致的不利局面
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外朝制度 D.节度使制度
20.“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此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21.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收回郡国铸钱权,并在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属官,包括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权威 B.控制了地方命脉
C.统一了铸币范式 D.消除了地方割据
22.保障君主在选官问题上的最终决定权以及官位的开放性,避免因官僚变相世袭、自我生成而危及集权统治,这一治理目标的达成,最终是经由
A.军功爵制度的推广 B.中外朝制度的创设
C.察举制的成功实践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到:“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下列项中能体现“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的是
A.同平章事 B.参知政事 C.提点刑狱司 D.三司使
24.中国古代某机构原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主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宰相权力 B.缓解君相矛盾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中枢机构
2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6.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1日皇宫收到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 660件。“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27.“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28.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
C.内阁 D.军机处
29.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30.“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二、填空题(每问2分,共10分)
31、分封制与____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2、宗法制的特点是____
33、___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
34、____是比较客观、公平的考试制度
35、三省六部制当中的____负责审核、封驳
三、材料题(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6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6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铧强中学2021级第一期10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CBDCD 6—10BBADD
11—15AADBA 16—20ADDBA
21—25CADCD 26—30CBDBB
1.C
【详解】
根据所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血缘纽带,二者互为表里,C正确;排除ABD。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烽火戏诸侯”描述的是在分封制下诸侯履行随军作战的义务,B项正确;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郡县制是在秦朝大规模推行,排除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选贤任能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以亲屏周”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B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可知,大意为周王室为了笼络天下,抵御外界侵犯,所以封邦建国,用亲属作为周王室的屏障,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分封对象主要是亲属,没有强调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不是分封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是先代贵族的封地,不是以亲屏周的典型,D项错误。
5.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展疆土,这有利于扩展华夏文明的空间,D项正确。尊王攘夷是指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排除A;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侵蚀周王室直接管辖土地使得周王室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各诸侯国称霸的史实,排除C。
6.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天子正妻及庶妻的称呼与诸侯之正妻及庶妻称呼不一样,结合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制下尊卑、等级的严格体现,这一规定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的说法都与题干无关。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选举首领制度,而题干“天下为家”揭示的是世袭制,破坏了禅让制,B项正确;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君王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题干“天下为家”揭示的是世袭制,但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明显与题干要求不符合,C项错误;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分封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可以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不符合,D项错误。
8.A
【详解】
周朝实行分封制,周王对诸侯国进行间接管理,周王不可以对诸侯进行直接干涉,A符合题意,故选A;“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说明周初对诸侯进行分封,B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政治秩序,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诸侯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可知,诸侯需要尽到自己的义务,D不符合题意,排除。
9.D
【详解】
根据所学,实行郡县制使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0.D
【详解】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帝制度的独尊现象,“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表明皇帝的威严与独尊,所以答案选择D项;AB项是表象,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
11.A
【详解】
材料是对朝议制度的描述,该制度有利于群策群力,减少决策失误,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是郡县制推行的意义,排除。故选A。
12.A
【详解】
据所学可知,秦朝能够有知识、有文化的都是家庭富裕;而材料要求做官“要有一定的家资”,因此这种选官条件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封建社会,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反映出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秦朝时期还没有设立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到“法律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大量作用才智之士为相,且这些丞相无一人老死于相位,也都没有世袭于子孙,这表明秦朝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逐渐推行官僚政治,体现了丞相制度有利于统治,故D正确;秦朝时设丞相,有利于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但也产生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但秦朝时相权还没独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故排除A;B项中的“失去”过于绝对,贵族集团的政治影响被削弱,而不是失去政治影响,故排除B;秦朝时丞相的辅政职能没有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14.B
【详解】
楚武王设置了县,秦国也有郡县的设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与分封制不同的郡县制,由此可推知这是对行政区划的探索,故选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A;郡县不是都由诸侯封地转化的,排除C;郡县是不同层级的政治区划,管理体制上并不一致,排除D。
15.A
【详解】
移民在新占领地扎根落就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开发,而且也能促进华夏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故选A;B项不属于深远的历史影响,排除;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奠定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移民实边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无关,排除D。
16.A
【详解】
本题考查先秦政治。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统治者在建立国家政务机关的同时,还建立了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属,而宫廷事务主要是王族事务,这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宫廷事务,故排除B项;C项中的“君主专制”是在秦朝建立,故排除C项;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1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体现的是“以小制大”的特点,D项正确;刺史的刺史仅有监察职责,不属于行政长官,不具备监察职责,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
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D正确;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及分割相权无关,AC排除;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避免,B排除。故选D。
19.A
【详解】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王实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确立的,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节度使是唐朝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中央机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因此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
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币,在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负责铸钱,这一举措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秦朝统一了铸币范式,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22.D
【详解】
科举制保障了君主在选官问题上的最终决定权,对所有阶层开放,从而自确立后维持一千多年的时间,故答案为D项;军功爵制主要是在军队中选官用人起到作用,并没有完全推广,排除A项;中外朝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排除C项。
23.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唐高宗永淳元年开始为实际担任宰相者。宋朝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最高行政长官,为宰相之职,故A选项正确;参知政事在唐朝是三省以外的官员,在宋朝则是宰相副职,B选项错误;提点刑狱司和三司使均为宋朝独创官制,提点刑狱司为宋朝司法机构,三司使掌管财政,C、D选项错误。
24.C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中央的派出机构没有“诸侯之权”,派出官员之间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并相互牵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针对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矛盾,不是为了削弱相权、缓解君相矛盾,故排除AB;材料所述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完善中枢机构不是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
25.D
解析:选D 明代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D项符合题意。
26.C
解析:选C 1384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根据材料中政务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C项。
27.B
解析:选B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强调“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发谕旨”,本题选B项。
28.D
解析:选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递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成为了隐形的政府,故选D项
29.B
解析:选B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从而使皇权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
30.B
解析:选B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B项正确。
二、填空题(每问2分,共10分)
31、宗法制 32、嫡长子继承制 33、汉武帝 34、科举制 35、门下省
三、材料题(30分)
36.(14分)(1)(1)同姓亲族,先代贵族,功臣(6分)
(2)臣属关系诸; (2分)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分)
【解析】
(1)对象:根据“姬姓之国四十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有同姓亲族、先代贵族和功臣。
(2)根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与诸侯间是君臣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7.(16分)(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6分)
(2)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6分)
(3)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分)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特征;根据材料“皇帝的命为‘制’,令为 ‘诏’,印称 ‘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可知,皇帝制度有皇权独尊特征;根据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可知,皇权至上。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中朝”,剥夺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为制约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3)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材料仅仅体现了前者,即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