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一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家乡文化生活的知与行
家乡的人物和风物承载着人们丰富的记忆和情感,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当代文化的感受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开拓视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和运用语文。
家乡文化生活的知与行
——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归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强调以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教材编写组对这一单元的立德树人主题做了说明:“了解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对需要提升的语文素养也做了说明:(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2)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3)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联;(4)研讨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的认识,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教材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同时提供了三篇学习资源,分别是《调查的技术》(毛泽东)、《访谈法》(王思斌)、《节日与文化》(钟敬文)。
教学价值:
1.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可以积累大量真实社会语境下的语言材料,增强语感,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调查、访谈、分析文化现象过程中,自觉运用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充分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审视出发追溯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理性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包容多元文化。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分析、解决问题,剖析文化现象,紧密接触社会,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溯源分析。在访谈交流过程中,聆听不同声音,求同存异,冷静思考。尊重当地文化,兼收并蓄,熔铸百家。
3.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践行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基本理念。
4.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练习,打破彼此的疆域壁垒,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
一方面要将课本资源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以教材为起点,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与社会实践中检验所学。
教学目标
1.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2.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资料,快速定位信息。4.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话,学会论证说理;学会分析梳理材料,提炼研究发现,了解调查报告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以及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等实践活动,深化对家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提高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2.研读学习资源,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认识家乡文化与自我成长的关系。3.掌握适用于当代社会的常见的应用问题的写作。
教学方法:考察法、访谈法、读写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互助法
课时安排:9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课余时间,分散地完成课上学生活动指导,再阶段性地完成每一项学生实践任务。虽然单元整体教学持续时间较长,但与其他单元教学任务并不冲突,一些活动可以贯穿在其他单元相关学习活动中进行。)
教学过程
教学(学习)任务一
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01教学(学习)任务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记录有关家乡风物的材料,增进对家乡文化的情感与认识。
2.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在考查和访谈中提高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理解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
3.全面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与变化,发现其独特性,发掘其内在的价值,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传承弘扬家乡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掌握记录家乡文化的方法,准确、高效地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2.全面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与变化,发现其独特性,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增强对家乡文化的依赖与自豪感。
导入
例举关于家乡的诗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特殊情感。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家乡,不仅是生养的地方,还有很多特殊的东西:或许是某个人物留下的感人故事,或许是某一栋建筑,或许是一个特有的节日习俗……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去探访、去发现。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进家园,深入到家乡生活,在真实的家乡生活情境中体察有关家乡的文化气息,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学习活动一:活动知识了解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72页的相关内容,解“志”的知识和撰写要求。
提示:
(1)志:
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如地方志,就是如实记载某一地方历史的书或文章。记述的人物,既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有一技之长或有独特经历的普通人;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
(2)撰写要求:
2.自主学习资源中的《访谈法》(王思斌),并借助网络,了解“访谈”的含义与类型,明确访谈的准备与技巧。
提示:
(1)访谈: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2)访谈的分类:
(3)访谈技巧:“三要六不要”
①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
②六不要:不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
3.推荐学生观看《朗读者》《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等访谈类节目,在访谈节目中,引导学生学习主持人提问的技巧与把控话题的能力,学会设计访谈提纲。
4.推荐阅读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的《依稀识得故乡痕》(这是一本漆教授为自己的家乡漆家山写的一部50年的村史,不用全讲,选其中一两篇进行适当介绍和讲解即可),直观感受“家乡风物志”的特点,学习其写作方法。
5.自主阅读学习资源中的《节日与文化》,加深对家乡文化生活的理性认知。
学习活动二:活动工作准备
1.确定考查对象和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准备工作。
考查对象可以是家乡的名胜古迹、地方民居、历史建筑、文化习俗、特色饮食等,要特别注意选取其中对家乡文化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独具特色的,从而明确考查的主题。
如:徽州“臭”桂鱼、郑州二七纪念塔、六盘水的农民画等。
2.明确访谈对象
可以是家乡某一著名人物、社区有影响的居民,或者有代表性的行业人物等。
3.搜集相关资料
查阅各类相关书籍、借助网络,了解考查对象的风貌特点、历史变迁、传说故事、功能、价值等,同时还要了解访谈对象的年龄、职业、个性、主要经历等细节。访谈前了解的越多,越能更好地制定访谈提纲,访谈过程也会更加顺利。
4.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
表一:访谈记录表
表二:风物登记表
5.利用周末、假期展开调查。
6.整合访谈资料,完成“家乡人物(风物)志”写作。
7.他山之石:研读他人作品,对比完善提高
人物志示例:《杨再兴志》
杨再兴志
杨再兴,瑶族(一说苗族),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出生。幼年丧父,随母至新宁县窑市镇外婆家定居。杨自小习武,弓法神奇。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自北方入湘,杨被掳入曹部,曹见其身驱奇伟,武艺超群,不久即委为头领。曹占据道、贺二州,令杨把守莫邪关(今城步莫宜峒)。后岳飞代理荆湖南路安抚使,奉命剿抚曹成。岳将张宪进攻莫邪关,曹成令他集3万之众迎战。后战事失利,他乃趁张宪部将韩顺夫当晚宴庆之际,火烧韩营,韩被砍断胳臂而亡。岳飞便命令张宪和王经会师一同捉拿他。在战斗中,他杀死岳飞弟弟岳翻,但寡不敌众,走连州,被张宪骑兵追及,坠涧被擒。他呼张:“愿执我见岳飞!”岳见其魁伟勇武,说:“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他感恩依言,追随岳飞,遂成抗金名将。 绍兴六年(1136),岳飞驻军襄阳;誓复中原。杨受命为前锋,开赴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在业阳一带与金军交战。初战即阵斩孙都统及统制满在,杀金兵600余人,俘100余人。次日,会战孙洪涧,破敌2000余,得粮2万石,军械马匹无数,乘胜收复西京一带险要,直下蔡州,焚金军粮草。积功升中军前统制。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军元帅兀术会合兄弟龙虎、盖天两大王及韩常部,大举进犯郾城,双方激战10余次,金兵不退。杨单骑踹金营,杀死金兵数百,欲擒兀术却被金兵围住,杨再兴浴血战斗,杀金兵数百人,他受伤10数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聚攻临颖时,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轻骑300为前哨,至小商桥,遇金军大队人马,陷入重围,浴血奋战,斩敌2000余人,因雪掩河道,马陷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他与所部300人皆战死,及获杨尸,得箭镞2升之多,时年36岁。杨殉难后,遗骨遗物被运回乡。杨再兴的抗金故事一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新宁人们,至今新宁、城步有杨再兴墓及杨公祠多处。风物志示例:《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为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如今,一渡水镇西村坊村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沉寂数百年的小山村终于引起世人关注。
学习活动三:活动成果分享
同学之间交流、老师总结讲评。
(1)在班级内分享交流各小组的“家乡人物(风物)志”。
(2)同学根据所给的活动过程评价表进行评价。
“家乡风物考查与访谈”活动过程评价
“家乡人物(风物)志”写作评价
(3)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4)在班级或年纪公众号中展示“家乡人物(风物)志”。
教学(学习)任务二
撰写一份“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02教学(学习)任务二教学目标
1.展现家乡文化现状,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辩证思考家乡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提高参与家乡建设、服务家乡生活的意识。
2.聚焦家乡生活中某种文化现象,针对风俗习惯、邻里关系、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培养搜集材料、提炼问题、梳理分析、综合归纳、总结阐释的能力。
3.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考察、访谈调查、专题研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开展家乡文化现状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4.了解调查报告的基本要素与一般写法,撰写一份有关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学会分析、评价文化现象,提升对家乡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研读学习资源,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家乡与个人的关系,提升理性思维n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导入
讲解犹太民族在流浪2000多年后,依然可以召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而重建国家的事实,思考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巨大价值,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的兴趣。
学习活动一:活动知识了解
研读教材中的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毛泽东),借助网络,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的特点、类型、制作方法、撰写技法等。
提示:
(1)调查报告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文体。新闻记者使用调查报告的形式,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扶持先进,指导工作;或通过揭露反面典型,批评落后,引以为戒。由于调查报告与现实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2)调查报告的特点:
(3)调查报告的类型:
(4)撰写调查报告的技法:
① 要有一个鲜明的专题;
② 要详细的占有材料;
③ 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 要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
⑤ 要善于运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主题;
要了解读者需求。
学习活动二:活动工作准备
1.广泛搜集资料,确定调查对象
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全面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习俗等文化内涵及特色,广泛搜集资料,完成下面的“‘我的家乡文化’素材卡”,确定调查方向及对象,为展开深入的实地调查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的家乡文化”素材卡
历史
人物
景观
美食
习俗
传统文化
2.制订调查方案,开展调查活动
在确定好调查对象之后,需要制订一个初步的调查方案,然后据此开展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活动。通过实地调查、人物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调查对象的各种资料,以便对调查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3.利用周末、假期展开调查。
4.整合调查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呈现的是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所得,既要有翔实的研究资料的呈现,又要有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本调查报告中对“家乡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应该结合调查、观察、阅读、访谈等所得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实地调查后也许会发现家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他山之石:研读他人作品,对比完善提高
(一)《弘扬传统文化,扮靓现代生活——济南市历城区民间扮玩队伍调查报告》(陈芳)(教参第139页)
(二)《方言是否值得推广——龙校方言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方言是否值得推广
——龙校方言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陶盺语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话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方言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小,一些方言正在逐步消亡。而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校小区域范围内学生与老师对方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然后分析了方言淡出的原因和方言为何应该被保护的原因及意义,最后总结方言推广的好的建议。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方言推广 意义
1.调查的大体结果本调查一共印发500份,发出492份,收回325份,有效卷310份,废卷15份。其中男女比例协调,男140人,女175人。未成年人占大多数,中小学生较多。基本都可以使用方言,在家庭等小范围内使用人数较多。即使调查对象都认为方言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说普通话。
2.方言现状造成分析在大多情况下,一些地方主义者会说:政府举全国之力推广普通话,才导致现在会说家乡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持有这种论调的人往往只看到了表象。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本身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除了少数语言爱好者和研究者,大多数人学习一门语言之前都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或者说回报率。而一门语言回报率的大小全在它所支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回报率越大,自发学习这门语言的人就越多,而推广不推广只会影响这门语言在大众中普及的范围和速度,不会改变它走向大众这一结果。而小范围内的调查体现了孩子们在文化环境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并非学生不愿意说方言,只是方言对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不大,不比普通话来的清楚明白,这便是所说的回报率。
3.方言是否值得保护推广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 一句句方言,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也连缀着太多人关于故乡的记忆。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需要明确的是,关于方言的使用、普及、推广的场合、范围以及覆盖人群等相关的规范与要求或可探讨,但保护、传承好方言,让这一承载着群体乡愁的文化记忆不致在时间的冲刷中消失、堙没,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不过,保护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要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必须落脚于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中。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资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难恢复。因而,保护工作必须重视提前介入、全面推动。
更好地保护方言,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2016年,湖北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片区项目,依托一批高校,湖北建立了10支调查团队,计划在3年内完成对省内50个汉语方言点的调查和记录。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为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相关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创造了优渥的外部条件。因此,各省也应该将方言问题介入政府管理范围,创造文化环境。
4.保护建议第一,国家制定保护方言的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保护本地方言的实施细则,促进本地方言的保存、提升、教育和推广。
第二,加强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具体来说:进一步推进各大高校方言学科的建设,培养更多专业研究人才。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国方言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重点调查濒危方言、弱势方言、城市方言),积累丰富的方言资料(特别是有声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研究,并为政府制定方言保护方案、编写方言教科书等提供专业指导。
第三,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并适当安排方言教育。部分语文课,特别是古汉语和古典文学课,可以用普通话和方言同时教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与方言和地方文化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提高中小学生对当地方言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和传承意识。
第四,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更加重视推广方言。在已有的方言栏目基础上,增加学习方言的节目。方言类节目既要面向农村,也要面向城市,既要面向年纪较大的受众,也要面向年轻一代。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和纪录片,都可以提供不同方言对译配音版本,增强优秀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互动。
第五,在城市的一些公共空间,例如公共交通、商场、电影院等,实行普通话和方言双语播报。
5.结语开展方言教育具指导示范意义,又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特色方言,使大众对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风俗的变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学习活动二:活动成功分享
同学之间交流、老师总结讲评。
(1)在班级内分享交流各小组的调查报告。
(2)同学根据所给的活动过程评价表进行评价。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过程评价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写作评价
(3)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4)在班级或年纪公众号中展示“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教学(学习)任务三
写一份“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03教学(学习)任务三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发展建设,为丰富或改进家乡文化建言献策,增强适应社会、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2.通过搜集材料、提出问题、分析研究,提高对家乡文化的思考与认识能力。
掌握建议书的写法与要求,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写一份切实可行的建议书。
3.研读学习资源,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家乡与个人的关系,提升理性思维嗯那你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入分析,考察家乡文化生活的现状,发现家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
导入
随着对家乡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对家乡文化的感情也不断提升。同学们,热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份责任。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要为家乡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些力量。通过前面对家乡文化的访谈、现状的调查,相信作为高中生的你们,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障碍有独到见解,鉴于此,为了家乡明天更美好,撰写一份“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学习活动一:活动知识了解
借助网络和图书馆,了解“建议书”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提示:
(1)“建议书”的概念
建议书是个人、单位和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2)“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与内容要求
学习活动二:撰写分享
1.在实地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一份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2.撰写建议书,并在班上分享交流
(1)在班级内分享交流各小组的建议书。
(2)同学根据所给的活动过程评价表进行评价。
“建议书”写作评价
(3)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4)在班级或年纪公众号中展示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3.他山之石:研读他人作品,对比完善提高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
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书
尊敬的城建局领导:
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学生,青岛是我的家乡,是一座历史名城,中国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文化名人多汇聚至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他们在回忆中对青岛也多赞誉之词。
在建筑特色方面,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却使其表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国内国际影响深远,总体呈现以西式建筑为主体,民族建筑为辅助的格局,中西合璧,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
咱们青岛依海而生,靠海生长,海洋特色也成为青岛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横祭海节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洋文化节,每年都能吸引近50万人前来观礼,创造价值7000万的文化旅游品牌。
借由语文实践活动的契机,我们行走在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触摸历史,感受着家乡独特的文化气息,由此也发现了一些小的问题,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有一些看法想和您交流。就目前情况而言,咱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措施比较完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细究之下,仍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代表全班同学提出以下建议: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细究之下,仍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代表全班同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全面覆盖的保护策略,适当扩大保护范围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多而集中,这些都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但是在实地的走访中发现,有一些零散的古建筑或者名人故居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例如我们在对名人故居的认定标准上有些狭隘,目前的名人故居大多局限于上世纪的文化名人,以作家和思想家为主,但是其他领域的名人故居似乎未受到重视有厚此薄彼的嫌疑。辛亥革命后,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气候宜人,环境安定舒适,吸引了吴郁生等大批清朝遗老定居,民国时期的蔡元培、周志俊等人也都在青岛定居,这些名人故居门前都并未立牌保护,只是作为一种历史建筑被保护,没有彰显其所具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这真是令人遗憾。所以,希望您在制定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政策时,可以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全面覆盖。
二、申请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争取资金支持历史文化建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理应得到相应的财政政策扶持,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发展,当然我们也明白这种历史建筑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多,一般的门票年收入也只有十多万,这期间还要支付相关的保养和修缮费用以及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等,似乎是入不敷出的生意。但是,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它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是否可以申请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当然,也可适当开发与这些历史文化建筑相关的纪念品,来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现如今,我们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是否可以鼓励一些信誉度比较高的企业参与进来,联合开发经济价值,在这些建筑得到很好地修缮与保护的前提下,制作相应的纪念品,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游客,从而适当增加经济收入。
三、完善历史文化建筑的开发与展示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建筑游客众多,旺季时更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但是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建筑却门庭冷落,通过走访路人得知,很多时候他们是不知道都有哪些小众的历史文化建筑,所以才一味跟风去一些“大景点”。所以我们在完善这些历史街区的旅游导航识别系统方面应该多做些工作,细致地在电子系统上标注这些景点,必要时可以专门制作针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旅游地图,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游客的光顾和驻足。例如在名人故居集中的街上,可以多设立指示牌,在每个故居门前做名人生平宣传栏,或者开发语音讲解系统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名人故居举办文化讲座与读书会从而扩大这些建筑的影响力。
我们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人文和艺术价值,作为城市文化和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支撑,青岛历史建筑现在乃至将来都能在城市文化旅游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当前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适当扩大保护范围,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为了我们共同的期待,留住我们的“根”,我们一路携手,共同努力。衷心祝愿家乡的物质精神文明双发展!
此致
敬礼!
XX学校高一1班全体学生
2020年7月4日
学习活动三:提交建议,参与建设学习
提交建议书,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可以联系家乡或社区负责文化建设的有关部门,提交自己的建议书,征求他们的意见,为家乡文化建设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