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温州二中高一历史学案:学案(必修2)共1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温州二中高一历史学案:学案(必修2)共1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24 10:42:43

文档简介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知识整理:
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① 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又称之为 、 。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 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②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 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 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
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这就是所谓“重租税以困辱之”。
2、“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
①定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 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②起因: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 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阻。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 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③例外:明代以及清代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 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 二十二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 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 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④影响: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联系相关知识)。“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 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 的发展,与前代比较有了明显的量的变化。
②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 。如苏州纺织业形成“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的生产形式。其它行业和地区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
③面对民间产业日益显著的发展,政府采取 的手段予以压制:严格限定机户所能拥有的织机数;同时规定每张织机都要缴纳较高的 ;要进行织造的话,还得获得官府的批准。政府还通过 等形式低价派织,实行剥削。对于矿业,政府也进行严密控制。
④明清时期出现的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其 性和 性非常突出的。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我的疑问
.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学习目标:
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及其影响;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知识梳理:
阅读第一目“分散的文明”,完成以下问题:
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几大区域文明基本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和 特征相当明显,基本处于 状态,文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阅读“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一目和“文明的链接”第一段第一句,回答以下问题,了解新航路
开辟的背景:
1.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使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 ,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引发了海外淘金热。
2.中国古代的 传入欧洲,对西欧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3.15世纪, 阻隔了东西方的传统的陆上商路受阻,迫使西欧人试图开辟一条新的通往东方的商路。
三.阅读“新航路开辟图”,回答以下问题,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1.1487年至1488年,受 王室自主, 率领船队到达非洲南端的 ,返航,未能到达东方;
2.1492年,受 王室资助,哥伦布船队横穿大西洋,到达之前欧洲人未知的新大陆,后来被称为“美洲”,史称“ ”;
3.1497年,受 王室资助, 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最终到达东方印度,满载而归;
4.1519年,受王室资助,麦哲伦船队先后穿越 、 、 、 洋,完成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 。
四.阅读“文明的链接”一目,回答以下问题,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回答:新航路开辟在欧洲引发了“ ”,主要表现在商品种类增多、 、 等三个方面。
2.阅读本目第二自然段回答:新航路开辟在欧洲引发了“ ”,主要便现在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它大几了依靠货币地主的封建贵族,使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受益匪浅,加速了西欧社会的分化,加速了 。
3.阅读本目第三自然段回答:新航路开辟也引发了西欧的早期 活动,加速了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衰落。同时它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和掠夺,打破了亚非拉地区正常的文明发展进程。
4.阅读本目第四自然段回答:新航路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用事实证明了“ ”的科学性。冲击了封建神学,推动了西欧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变为 的世界历史,推动了以 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能力探究:
阅读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并回答问题。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并简述耕作技术的进步之处;
2、根据教材第五目,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3、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4、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5、“‘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为课外阅读内容。
□知识整理:
1、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到 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②在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 工具。
③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说明 已经有所改进。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 。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
然而,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 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建设与使用也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① 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②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 、 列为专篇。
③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 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 ,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时期, 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
④古代中国人们还发明了众多的灌溉工具。 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 水车。
3、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①商周时代的 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战国时期, 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 。
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 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更为严重。
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秦之后,特别是唐朝中叶之后), 和 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土地大部分为 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 是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③ 和 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但由于 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改革最终都未能成功。而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 的口号,包含 的内容。
4、以 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我的疑问
.5.4.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学习目标: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2.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3.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 4.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5.辩证认识世界一体化进程;
二.知识梳理:
阅读教材“电气时代的来临”一目一二自然段,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政治条件:
经济条件:
科技发展:
2.阅读教材“电气时代的来临”一目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回答以下问题:
(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分别是 和 。
(2)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66年 。
(3)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主要涉及 、 、 、 、 等五大领域。
(4)结合教材“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识记重大发明成果。(表格见书本,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垄断组织产生
原因是:
实质是:
表现:
作用:
4.阅读教材“世界连接为一体”一目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生产空前发展
垄断公司致力于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 交通、通讯工具的革新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一个互动的、连为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5.结合教材“世界连接为一体”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辩证分析概括“世界一体化”的影响。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 为框架,以 和 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形成。5.3.蒸汽的力量
一 学习目标: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 知识梳理:
结合教材“‘大工业’的狂飙时代”第一自然段,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条件。
2.结合教材“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到工业革命发明创造主要涉及 、 、 三大领域。首先是从 领域开始,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是瓦特改良 。
3.结合教材“‘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一目分析工业革命带给英国的巨大变化。(提示找出每段能反映“巨大变化”的关键句)
(1)“但是,传统的………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的关键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更多的生活资料”的关键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革命还促进了 的发展,也促进了 的诞生。
4.结合教材“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一目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
凭借廉价商品 凭借先进的交通工具
新一轮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密切了国际交流 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 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基本形成
三 能力培养:
1.阅读课后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必做)
2.自主学习后的疑惑是什么?
.
到19世纪中叶,随着 、 、 、 ,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8.2 当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学习目标】
知道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欧元的诞生;分析欧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知识整理】
一.从“欧共体”到“欧盟”:
1、步骤:
时间 重大事件
1967 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1991 欧共体首脑签署了《 》,简称“马约”;
1993 欧共体成员国议会相继批准了“马约”, 宣告成立 ;
欧元正式问世;
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2、影响:欧盟成为与 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确保优势,美国有必要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区域集团。
2、标志: 年, 、 、 三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3、影响:①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 组成的自由贸易区;②它的建立使美、加、墨三国相互弥补不足,加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积极推动了三国经济的发展;③为以后把自由贸易协议推向中南美洲、建立以 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
三.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
时间 事件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建立 1989.1 澳大利亚总理 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1989.11 美、日等12国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 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问世
发展 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
1998.11 成员国达21个
2、影响: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差异很大,但亚太经合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
四.你认为经济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有哪些?
【课堂延伸】
你还知道当今世界还有那些著名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感。
4、“‘工官’和‘匠户’”为课外阅读内容。
□知识整理:
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
纺织业:① 时代已经萌芽,原料最初是麻和葛,并已出现 技术。 ②商代已经出现了关于祭祀 的内容,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 ,“国有六职”之一。由此可见,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④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考古工作者从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 和 集中展现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成就。外汉代丝织品还通过 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汉代的丝织技术被后代继承。 ⑤唐代中期以后, 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坊中织布者被称为 。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纺织作坊兴起,如定州富人何明远。 ⑥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 、 等地区 ⑦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市场。
冶金业:① 时代晚期出现早期铜器,但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 工具。
②商代 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 ③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 的象征,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④在春秋晚期的遗物中还发现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 。 ⑤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大量出现。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 和 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⑥汉武帝时代推行 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 做燃料, 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竖炉冶铁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 ,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 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⑦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 法。 ⑧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 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陶瓷业:①原始时代的 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如山东龙山文化的 。早期的瓷器不过是一种 ,又称原始青瓷。 ②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 的过渡阶段。 ③在瓷器制作技术成熟之后,某些釉陶制品并没有消失。比如 ,就曾经风行一时。 ④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 。 ⑤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 的生产部门。越窑的 , 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 的白瓷。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 ,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⑥唐宋以来,河北 、河南 、江西 、浙江 、陕西 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 ⑦清代康熙年间, 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①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 基础之上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 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 的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②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 控制下的田庄。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方方面面,可见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 ,一般日用能做到自给自足。
□我的疑问
.专题六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看一看 学习目标解读]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体会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注:“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的经济模式”等为课外阅读内容。
[试一试 梳理基础知识]
一、阅读“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一目,完成表格:
时期 代表政府 经济理论 主要经济政策 效果 带来的问题
二战后至60年代末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二、阅读“美国的‘新经济’”一目,回答: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新”在哪里?
三、阅读“战后的西欧和日本”一目后三段,完成表格:
国家 经济模式 主要特征 成就
联邦德国
日 本 二战后初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
[想一想 我的疑问]
.
班级    姓名 学号  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学习目标:
列举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了解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感受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注意汲取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知识梳理:
阅读“英国的崛起”一目,概括英国崛起的有利条件:
阅读“殖民霸权的角逐”一目,概括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的主要事件:
阅读“强盗的贸易”一目,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四.阅读以下材料,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给欧洲、亚非拉地区、世界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鸦片作为英国向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 的纪录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这战略性地扭转了白银的流向。中国为进口鸦片每年流出三千至四千万两白银,而据马克思说,鸦片收入提供了英国岁入的六分之一。鸦片从中国的货币体系中抽血的同时,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货币条件和资本条件。 ——盛洪《一个划时代的谎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殖民扩张给殖民国家本身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谈谈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国家带来哪些变化?
3.站在文明发展的角度看,早期殖民扩张带给世界哪些变化?
.8.3 经济全球化
【学习目标】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概况,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树立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意识。
【知识梳理】
一、世贸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在 。其前身是1947年10月创立的 。
2、世贸组织的宗旨原则是通过 、 、 等原则的实施,推动世界贸易 的目标。
3、纵览课本第一目“世贸组织的建立”三段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和世贸组织的关系是 。
二、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1、“复关”是指 ;“入世”是指 。
2、中国“入世”: 年11月10日, 会议上中国被批准正式入世。
3、结合教材第二目“中国入世”面临“机遇与挑战”:
机遇:
挑战:
三、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三目)
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能力探究】
综上所述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专题七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看一看 学习目标解读]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分别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试一试 梳理基础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背景(也就是对“非常时期”的理解):
(1)帝国主义国家对 充满了恐惧和仇恨,企图将 扼杀在摇篮里。
(2)俄国国内被推翻的 和 也企图恢复其昔日的权益,不断发动叛乱。
(3)在内外勾结的情况下,苏俄 领土落入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 产地。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 。形势非常险恶。
二、阅读课本第2目“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说说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1)经济危机:虽然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是,一方面, 造成了国家的满目疮痍;另一方面,1920—1921年的 ,更加加剧了这种灾难。(天灾人祸)
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 。
(2)政治危机:领导人的错误决策认为可以通过 拯救国家经济灾难,并直接向
过渡;这引起了 、 和 等阶层的不满,提出抗议,并不断升级,甚至提出了“ ”的口号,苏维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重点阅读第一和第三两个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四、能力提升。参考课本P132页“学习思考”—列宁《论粮食税》,回答问题。
从列宁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这种探索对于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可以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
[想一想 我的疑问]
.专题六 二 罗斯福新政
[看一看 学习目标解读]
1、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归纳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2、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感受罗斯福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
[试一试 梳理基础知识]
一、背景(阅读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及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
1、大萧条、大恐慌(世界经济大危机)
2、胡佛总统反危机的失败(继续奉行 的经济政策)
3、 当选总统
二、目的(阅读第一目第四段):
1、直接目的:
2、根本目的:维护 制度,巩固 统治。
三、阶段(阅读第二目第一段):
1、第一阶段( 年到 年初):主要是
2、第二阶段( 年到 年):主要是
四、措施(阅读第二目“施行新政”):
措 施 主要内容 作 用
整顿银行
恢复工农业生产
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保护劳工权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五、评价:
1、阅读第二目最后一段与第三目内容,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阅读教材第11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回答:罗斯福新政存在的问题。
[想一想 我的疑问]
.
班级    姓名 学号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习目标:
1、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商业的出现概况;“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
3、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学习,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关系。
□知识整理: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①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②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③西周时期, 需求数量增加,可以看到流通骨贝和铜贝的情形。
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 。
⑤汉代商业、商人活跃。
⑥唐代有所谓“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所获利润十分可观。当时 商运也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⑦宋元时期, 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⑧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 ,这与按 结成的商帮有关。在这些商帮中 和 的势力最为强大。
2、中国古代“市”是贸易发生的场所,其形式逐渐成熟、完备。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从事买卖要遵守法令,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 机构。
③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 。并设置 一职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并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唐代 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 限制。而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 ,也出现了“市”。同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 监管。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⑥明清 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古代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
①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 的商业区。
②汉代都市也因商业的集中出现繁荣景象。
③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 。可见,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④唐代长安的市已经由 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常设商业区。而 市场的规模又远远超过长安。除此, 也曾经“雄富冠天下”。在江南, 、 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⑤宋代都市商业繁盛。首都 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⑥清代乾隆时期的 ,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吴江县的 ,也曾“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名镇汉口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当时与汉口镇齐名的,还有佛山镇、景德镇、 等。
□我的疑问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