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课件(1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课件(1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21-10-21 17:44:41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6.1 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6.2 材料的性能与规划
6.3 工艺的类别与选择
6.4 制作台灯模型或原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第一节
情境导入
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首飞成功,到现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试验。其中,2002年4月“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是我国首次完全模拟载人状态下进行的飞行试验。
神舟三号搭载的“模拟人”是与人体代谢、人体生理、人体形态、结构、质量等相似的物体。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模型特性与作用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神州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轮船模型
桥梁模型
汽车模型
蛋糕模型
建筑模型
歼20模型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模型特性与作用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模型的作用:
1.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模型可视、可触、可控制,可以形象地表达所设计的产品的比例、尺度、线型、色彩、材质以及每一个构成面。它是一种实体设计语言,为设计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使设计委托者、生产单位和设计人员之间能够直接沟通,全面认识设计方案。
2.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由于现代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在大规模、自动化和巨额资金投入下生产出来的,因此仅凭图纸提供设计意图很难把握设计的可靠性。如果设计一旦失败,损失将十分巨大。所以,一件较复杂的产品必须通过模型制作,才能投入生产。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举一反三
你知道哪些模型?这些模型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模型名称 功能和作用
手机模型 展示手机的整体外观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原型可以是产品本身,如制作单件的相框,相框本身就是它的原型,也可以是在产品生产之前制作的与产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体。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案例分析
模型制作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技术方法。通过模型可以研究技术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模型表达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分析、调整,帮助发展构思,进行试验、改进和展示。根据设计的要求,可先后制作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展示模型等多种模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任务一 探寻生产生活中的模型或原型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草模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草模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级阶段,它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地表达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概念模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概念模型用于设计构思初步完成之后,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况的手法表达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以及产品与人、与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概念。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结构模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结构模型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地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用于进行结构强度试验等。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功能模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功能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展示模型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展示模型是在结构模型与功能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选择恰当的比例,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形态高度相似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展示模型为研究人机关系、结构、制造工艺、外观以及市场宣传等提供实体形象,并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任务二 辨析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第六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模型 功能和作用 示例
草模 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表达出来。
概念模型 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况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以及产品与人、与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概念。
结构模型 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机构的关系,清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式,并用于进行结构强度试验等。
功能模型 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
展示模型 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选择恰当的比例,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形态高度相似的模型。
建筑模型
歼20模型
桥梁模型
模拟人
蛋糕模型
课程练习
1.项目简述:使用SPACE BALL 231-5套件,设计搭建过山车。让一颗钢珠在轨道顶部释放,钢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轨道下滑,闯过一系列的“机关”,到达终点。
课程练习
2.套件中的机关:
机关1:升降台 20分
机关2:分岔路 20分
机关3:跷跷板 20分
机关4:接力跑 20分
机关5:大摆臂 20分
课程练习
3.轨道机关设计:
机关1:360度回旋(内径≧10cm) 50分
机关2:水平飞跃(等高飞跃≧6cm) 50分
机关3:向上飞跃(高度差≧3cm) 50分
课程总结
1.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2.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是不同设计阶段的模型《6.1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2)能够区分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并分析不同设计阶段不同模型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模型或原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2)经历简易模型的制作过程,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体会“工匠精神”,提升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核心素养
(1)技术意识:通过模型设计解决问题,提升技术意识
(2)创新设计:模型的设计、改进是创新迭代的过程
(3)工程思维:通过模型设计的分析和比较权衡筹划解决,体会工程思维
(4)物化能力:通过模型制作,提升物化能力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五章已经学习了设计图样的绘制,能够理解模型制作的基本流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触到手机模型、汽车模型、蛋糕模型等。但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模型的作用,对模型或原型具体特性和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节“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通过神州三号“模拟人”、“运20”原型机作为案例让学生理解模型和原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随后以“榨汁机”为例,了解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教学策略】
使用“汽车模型”案例介绍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学生更加熟悉,更容易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难点:不同设计阶段模型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设备:教学多媒体系统、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序号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情境 导入 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首飞成功,到现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试验。其中,2002年4月“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是我国首次完全模拟载人状态下进行的飞行试验。 神舟三号搭载的“模拟人”是与人体代谢、人体生理、人体形态、结构、质量等相似的物体。 神州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时事导入到“模型”概念、特性和功能的认识。
2 学习新知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展示“轮船模型”、“歼20模型”、“建筑模型”、“桥梁模型”、“汽车模型”、“蛋糕模型”。 分析模型的功能: 1.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学习模型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3 举一反三 提问:你知道哪些模型?这些模型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4 学习 新知 原型可以是产品本身,如制作单件的相框,相框本身就是它的原型,也可以是在产品生产之前制作的与产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体。 学习原型的概念。
5 学习 新知 使用“汽车模型”案例介绍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学习不同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6 小结 不同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并具体分析“歼20模型”、“建筑模型”、“桥梁模型”、“汽车模型”、“蛋糕模型”对应哪个阶段的模型。 学习小结,巩固提升。
7 课程练习 项目简述:使用SPACE BALL 231-5套件,设计搭建过山车。让一颗钢珠在轨道顶部释放,钢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轨道下滑,闯过一系列的“机关”,到达终点。 经历简易模型的制作过程,理解模型的特性与功能。
8 课程 总结 1.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 2.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展示模型是不同设计阶段的模型 课程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巩固提升。
【教学反思】
《模型或原型的特性与作用》课程内容偏理论,需要借助案例分析、模型制作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