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文档属性

名称 想北平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17 16:59:00

文档简介

《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四、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五、布置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点击课题:想北平】
三、检查预习
【幻灯片2、3】
二、关于作者、作品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在世界文学殿堂里自有他的地位。人们因此期望更多地了解他,那么,同学们对他有所了解吗?那位同学能介绍一下?
(提问: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老舍? )
(教师补充)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老舍以优秀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他第一部作品,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他担任过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幻灯片4)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理清文章的脉络。(幻灯片5)
第1小节 表示无法写北平
第2—3小节 写对北平特殊的爱
第4—7小节 写北平的特点
第8小节 抒发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过渡:本文是一篇散文,那么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写了哪些“形”呢?我们一起来鉴赏文本4—7小节)
五、研习文本
(一)文本4—7小节(幻灯片6)
1、在4—7小节中写了北平哪些特点?(写什么)(幻灯片7)
明确:①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②人为之中显自然 ③花多菜多果子多 接近自然
2、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怎么写)
明确:对比。在对比中更加突现北平的特点;也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坐井观天”式的爱,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和理性的思考上的。
3、作者是通过描写北平的哪些景物来体现北平的特点,表达他对北平的想念之情的?(幻灯片8)
明确: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带霜的水果
4、老舍为什么只选择这些日常生活中零碎的东西来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些?
明确:“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切关系,只有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把这些景物带进读者的视野,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文章抓住“我的北平”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爱。
(过渡:作者将北平写得如此细致,可见作者对北平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关于这种感情文中有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进行叙述?——文本2—3小节、第8小节)
(二)文本2—3小节(幻灯片9)
1、“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了没有?怎么说的?
明确:“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许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通过“爱母亲”和“爱北平”的类比。母爱亲切温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时刻能感受到,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同样,北平孕育了作者的一切,让作者时刻体会到母爱般的温暖亲切,却难以用语言来描写。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感情?
(生读)
补充:体会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及深层含义(文本第8小节)(幻灯片10、11)
明确:A、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B、这一句包含作者复杂的感情。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评: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
“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
(过渡:我们品味大家的散文,最终都是以鉴赏品味其语言为目的,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一同赏析文本中经典的语句。)
六、合作探究(幻灯片12)
以6人为一小组,找出文中你认为经典的句子,试作赏析。
提示:可从精彩词语、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意蕴、技巧风格等方面入手,也可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谈。
例1: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第6小节)
评点:(1)“哼”、“愧杀”,运用口语化的词语,使文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
(2)“带霜儿的玉李”,京味十足的词语,让人听起来很有地方风俗特色,富有亲切感。
例2: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第2小节)
评点: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一景一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真切朴实的故土情思,及对北平深沉的爱,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乡情”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也已无需多说,我们也更难说出,就让我们在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四韵》中结束本堂课。(播放《乡愁四韵》音乐)
八、作业布置
以“想____” 为话题 ,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绘你记忆最深刻的家乡的生活细节或场景,表达你对家乡的情感。
九、教学反思
课件16张PPT。想北平老 舍廿
黏合
韭菜
菜圃 (niàn)(pǔ)(nián)刹shā刹车
什刹海 刹那chà(jiǔ)意思是“二十” 字词落实脾



裨(pí)
(bài)
(bì)
(bǎi)
(bì)
(pí)脾气
稗官野史
奴颜婢膝
纵横捭阖
大有裨益
裨将旷犷(kuàng)(guǎng)空旷粗犷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于1951年12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先生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短篇小说:《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听课文朗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 1 小节 表示无法写北平
第2—3小节 写对北平特殊的爱
第4—7小节 写北平的特点
第 8 小节 抒发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整体感悟研读课文(小组活动)1、在4—7小节中写了北平哪些特点?2、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3、作者是通过描写北平的哪些景物来体现北平的特点,表达他对北平的想念之情的?4、老舍为什么只选择这些日常生活中零碎的东西来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些?研读课文:1、在4—7小节中写了北平哪些特点?1、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2、人为之中显自然
3、花多菜多果子多 4、接近自然对比。在对比中更加突现北平的特点;也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坐井观天”式的爱,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和理性的思考上的。2、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写什么)(怎么写)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带霜的水果“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切关系,只有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把这些景物带进读者的视野,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文章抓住“我的北平”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爱。3、作者是通过描写北平的哪些景物来体现北平的特点,表达他对北平的想念之情的?4、老舍为什么只选择这些日常生活中零碎的东西来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些?(写什么)(为什么)研读课文2—3段1、“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了没有?怎么说的?“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许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通过“爱母亲”和“爱北平”的类比。母爱亲切温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时刻能感受到,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同样,北平孕育了作者的一切,让作者时刻体会到母爱般的温暖亲切,却难以用语言来描写。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感情?说说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并体会其情感。 A、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B、这一句包含作者复杂的感情。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
“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 合作探究:
以6人为一小组,找出文中你认为经典的句子,试作赏析。
提示:可从精彩词语、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意蕴、技巧风格等方面入手,也可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谈。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第6小节)
评点:(1)“哼”、“愧杀”,运用口语化的词语,使文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
(2)“带霜儿的玉李”,京味十足的词语,让人听起来很有地方风俗特色,富有亲切感。
小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一景一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真切朴实的故土情思,及对北平深沉的爱,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创新思维训练 以“想____” 为话题 ,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绘你记忆最深刻的家乡的生活细节或场景,表达你对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