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盐山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盐山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2 10: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A. 集权制度强化 B. 封建经济发展 C. 科举制度创立 D. 中央官制演进
2.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主张(  )
A.重商抑农  B.农商并重 C.重农抑商 D.重本抑末
3.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家族社会和睦 B.贵族王位世袭C.宗法观念浓厚D.分封等级森严
4.《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  )
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 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
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 D.《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6.“为什么是希腊而不是其他地方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巨人?因为自由是一种力量。”在古希腊拥有“自由”的人是(  )
A.妇女 B.外邦人C.全体公民 D.奴隶
7、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
A. 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 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 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 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8.关于夏朝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的表述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
A.君主政治 B.民主政治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
9.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
10.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11.“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12.柏拉图说:“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意在强调(  )
A.法律约束了自由 B.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
C.雅典人崇尚自由 D.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
13.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
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4.1980年,北京一市民到工商局办理了餐馆营业执照。她贷款500元作启动资金,早上买了4只鸭子加工销售,晚上用赚的钱又买了7只鸭子。之后,餐馆的菜谱越来越丰富,顾客越来越多,连外国记者和驻华使馆官员也来吃饭。北京市领导对该餐馆给予鼓励。材料旨在说明(  )
A.民营经济艰辛起步 B.个体经济取得突破
C.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D.开放促进经济活跃
15.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五百人议事会本来是行政机构,却又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陪审法庭主要职能是司法权,却也有一定的立法权;执政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能行使审判权。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  )
A.权力交叉相互制约 B.机构设置三权分立
C.权责不清权力滥用 D.效率提高避免集权
16.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刻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主编
《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2)亚里士多德认为:以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
——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并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9.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B 3.C 4.B 5.B 6.C 7.B 8.A 9.A 10.B 11.A
12.B 13.B 14.B 15.A 16.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3分)侧重行政机构改革;围绕相权开展;以皇权为中心;中央机构的职能综合性强。(任答三点)
(2)(6分)雍正以前,清朝的权力中枢是由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最高决策权,说明这一时期,清朝是贵族政体;雍正以后,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直至乾隆时被废除;而军机处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听命于皇帝,无决策权,说明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
(3)(5分)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8.(1)(9分)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
(2)(4分)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识的养成;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19.(1)(2分)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 (5分)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4分)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2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17.【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就观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观点3分,论述9分。
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