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
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起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
现共享。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第 7 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目录
CONTENTS
01
02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的产生→出现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 系辞》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朝
秦汉时期
元、明、清时期
隋唐到
两宋
春秋战国时期
a.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b.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c.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a.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工商食官”
的格局被打破
(二)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1.国内贸易
探 究
工商食官制度打破,私商兴起
“陶朱公”范蠡
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
子贡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
抗礼诸侯。
治生之祖
白圭
乐观时变,
善为商贾。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隋唐及以前的城市概况
城市功能: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小
商业活动:①商业有时间的限制:定时启闭;
②商业有区域的限制:严格坊市制
③受官府直接监控
西汉长安城(西安)的平面图
凡市,以日中击
鼓三百下而众以
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城市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商业活动:
①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繁荣
②打破区域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于街巷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③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宋朝及以后的城市概况
明清商业发展新变化
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工商业市镇兴起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大量
进入市场
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2.对外贸易
商贸通道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 丝绸 之路 兴盛时期 唐宋以后
路线 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阳各地,
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商品 中国出口商品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运往中国的 商品 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
形式 朝贡贸易 管理机构 唐宋时期 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清朝时期 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兴商代理 影响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材料: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
1.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在军事胜利基础上,设专门机构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畅通无阻。
3.西汉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以及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兴起。
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三)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四)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1.货币演变
(1)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2)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商朝的贝币
2.信用借贷
(1)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公元前16—
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货
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中国《周礼》中有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
遍,并出现货币信贷。唐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
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
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到了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庄票。
3.商业契约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历史影响: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的不断发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反过来它们共同推动了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进步。
庄票
乾隆年间房屋契约
材料 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飞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除飞钱外,唐朝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质的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探究 中国古代金融领域的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特征。
提示: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从政府广泛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
古代的商业贸易
起源
发展(中国、埃及、古罗马等)
丝绸之路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贸易道路
货币(产生、概况、作用)
信贷(世界、中国)
货币、
信贷、
商业契约
契约(世界、中国)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A.《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 B.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C.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D
2.《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该论述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 B.蕴含重农思想
C.体现对民生的担忧 D.主张农商并重
B
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4.《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城市商业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C
5.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山西第一票号“日昇昌”,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该票号是中国最早的
A.私人金融机构 B.现代银行 C.地方金融机构 D.贸易转换机构
A
观
谢
看
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A.《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 B.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C.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2.“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材料论述的是
A.街市 B.草市 C.夜市 D.坊市
3.《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该论述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 B.蕴含重农思想
C.体现对民生的担忧 D.主张农商并重
4.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D.坊市界限仍存在
5.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材料所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
A.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B.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
C.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7.魏征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在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8.“该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该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渐渐地应运而生。“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注重其防伪功能
10.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时,在罗马的公共场所卡斯托尔神庙附近每天都可以看到交易活动,成群的人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并且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交易或信用交易。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
A.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B.商业贸易活动相当活跃
C.是当时欧洲的信贷中心
D.金融活动受法律的保护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12.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最具价值,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新全球通史》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象牙不是非洲特产,排除B项;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草市。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民间集市即“草市”,它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故B项正确;街市设置于城市内,故A项错误;夜市出现于城市内,故C项错误;坊市位于城市内,故D项错误。
3.B
【详解】
材料“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项。AD两项所述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对民生的担忧,排除C项。
4.B
【详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B正确;古代中国秉持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排除A;皇宫偏居一隅不等于皇权削弱,排除C;城市中心是资本和商业集中区域,说明坊市界限已经打破,排除D。
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后期,与宋代不符,D符合题意;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的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而且国家对社会控制也相对放松,A、B、C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6 B
【解析】材料“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反映了明清时期会馆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选B项。
7 D
【解析】根据材料“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可知,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此时中西之间的贸易交流,故选D项。
8 B
【解析】根据材料“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可知,“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故选B项。
9 D
【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D项。
10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罗马的金融活动非常广泛,这从侧面反映出罗马的商贸活动活跃,故选B项。
11.(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纸币;海外贸易较活跃
【详解】
(1)根据“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得出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根据“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得出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根据“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得出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根据“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得出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根据“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得出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多是商贩云集”“北宋时……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
12.(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详解】
(1)“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可从生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阶层、小农追求富裕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提炼归纳可得出;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增幅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