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习题
一、单选题
1.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的影响,杜浦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句中“锦官城”应该指
A.刑州 B.洪州 C.成都 D.巩县
3.史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皇帝下诏在京城长安"立大市"。这里的"大市"
A.由专门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B.商业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C.属于普通民众居住的区域 D.是开放性的商业贸易区
4.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5.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6.“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的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7.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8.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9.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
10.在欧洲某一时期,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据此推测,这种变化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智者学派之前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之后 D.启蒙运动前后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宋代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材料二 宋代的主干力量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宋初,君主们大力发展科举以及太学制度,这使朝廷任用的很多宫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
---根据[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整理
材料三 德国汉学家库恩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宋代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德]库恩《宋代文化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开放的城市设计”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支代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及其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可知,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就靠山而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这说明古人营造宫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故A项错误;“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2.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唐代,锦官城就是成都家喻户晓的别称,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屡见不鲜,故选C;刑州是现在河北省邢台的古称,同时它还有顺德府这一古称,其不是杜甫所指的锦官城,A项不符题意,排除;洪州,古代地名,古时江西南昌、河南辉县分别称洪州,其不是杜甫所指的锦官城,B项不符题意,排除;巩县一般指巩义,位于河南省郑州、洛阳两市之间,其不是杜甫所指的锦官城,D项不符题意,排除。
3.A
【详解】
汉代对商业活动区域有严格的管理,因此“大市”由专门官员进行严格管理,A正确;汉代的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排除B;“市”是商业活动区,排除C;“市”具有封闭性,排除D。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故B正确;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故A错误;颐和园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了德和园,故C错误;“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故D错误。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聚落),故B项正确;A项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C、D两项出现在文明社会阶段。
6 C
【解析】古今城市都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中心,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不是二者主要区别,故A项错误;规模和大小不是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城市的繁荣程度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制约,古今城市繁荣程度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
7 D
【解析】秦汉至唐初的乡村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城中才有商品交易的场所,且政府对市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城乡交流频繁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四通八达”在图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商品交易有严格限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不突出,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故D项正确。
8 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打破了汉唐以来的坊市制度,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9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实行的是专制制度,因此在建筑上,雅典呈现不规则布局,中国严整规矩,故C项正确;这种差别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大小、所处时代无关,排除A、B、D三项。
10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冷峻阴沉的建筑风格被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所取代,表明建筑设计注重人的感受,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反映了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现实生活,故B项正确;智者学派之前以神灵的观点看问题,排除A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均晚于文艺复兴,排除C、D两项。
11.(1)举措:建立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影响: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形成发达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3)表现: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不再被封闭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夜市繁荣。
【详解】
(1)举措:根据材料一中“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主要有,建立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如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主干力量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可知,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根据“很多宫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可知,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根据“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形成的发达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3)表现:根据材料三中“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放的城市设计”表现为,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不再被封闭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为夜市繁荣。
12.(1)信息
(空间)西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江南地区、运河沿线、沿海明显增多。
(类型)相较于西汉,唐朝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数量)相较于西汉,唐朝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
说明
(空间)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在汉代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人口的南迁对同江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类型)随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了许多的港口城市
(2)特点: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主要位于江南地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意义:促进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详解】
(1)信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的两幅地图,可以从两朝城市分布的空间、类型以及数量三个较短提取信息并加以说明。从空间方面看,西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江南地区、运河沿线、沿海明显增多。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在汉代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人口的南迁对同江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隋唐时期,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从城市类型方面看,相较于西汉,唐朝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了许多的港口城市从数量上看,相较于西汉,唐朝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唐代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因此商业城市较之前多。
(2)特点:根据材料“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可知,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根据材料“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可知,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主要位于江南地区;根据材料“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可知,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意义:工商业市镇主要是以工商业为主,因此能够促进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冲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根据材料“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可知,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课标
目 录
CONTENTS
村落的产生
集镇的出现
01
02
城市的产生
03
世界各地的民居
04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趋势:
民以居为安
南方
北方
穴居——半穴居——地面建屋
巢居——地面建筑
一、村落的产生
何为村落
中国 兴隆洼遗址
伊拉克 耶莫遗址
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村落因何而兴
农业生产促生了村落
思考:农业的出现给人类带来哪些变化?
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
人口增长
生活方式:由迁徙到定居
原始村落的分布
临近水源,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中国的辽河、黄河、长江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埃及
尼罗河流域
原始村落主要分布区域
村落的组成与功能
自然河道
制陶区
广场
住宅群
窖藏
壕沟
墓葬区
壕沟
壕沟
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约6600-6400年)
防御壕沟
窖穴
住宅
公共广场
安全
居住
生存繁衍
集体活动
集镇兴起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集镇的出现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中国古代的集镇
材料: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建造房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
明朝末年,汉口已经成为商业巨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市场规模更加扩大。
(1)原因: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表现
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元朝时期: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1.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早期城市: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巴比伦城遗址
巴比伦城复原图
三、城市的产生
材料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标准(理想化):
城市面积为9平方里,每侧有三门,城市里共有9条南北向干道,9条东西向干道,每条干道路幅宽9轨(一轨为两轮马车轮间距),左面(东侧)为祖先的宗庙,西侧为祭天地的社稷坛,南面皇宫,北面是集市。
3.中国古代的城市
特点:布局工整;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4.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雅典卫城遗址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古代罗马城
明清北京城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类型多样。
2.成因:受居住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3.表现
(1)两河流域的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2)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3)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古埃及民居
古罗马民居
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
(4)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古罗马高层住宅
北美印第安人帐篷
(5)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北京市四合院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
4.意义: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象征。研究民居对于研究古今中外的历史状况与风土人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村落的产生
集镇的出现
古代村落的产生
条件(生产力、商人、手工业者)、
特点、成因(环境、经济、文化)
形成、意义
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功能
形成(世界、中国)、意义
城市的产生
世界各地的民居
表现、意义
课堂检测
1.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
2.史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皇帝下诏在京城长安"立大市"。这里的"大市"
A.由专门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B.商业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C.属于普通民众居住的区域 D.是开放性的商业贸易区
A
3.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B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D
5.“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B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