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期末试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2、请用黑色水笔书写。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1.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2.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③南昌起义的爆发 ④遵义会议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中国近代,全国性金融中心不断迁移,基本轨迹是:上海→北京与天津→上海→重庆→上海。这反映出近代
A. 地方派系积极争夺金融中心地位 B. 政治中心与金融中心始终分离
C. 中国金融业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D. 列强侵略严重破坏中国金融业
5. (2016春 高安市校级期中)下表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部分内容的比较。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 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下列对其说明正确的是( )
A. 法国最早实践了分权政治 B. 德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
C. 都是民主政治影响的产物 D. 都体现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6.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7.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 中国、美国、苏联 B. 英国、美国、苏联
C. 中国、苏联、美国 D. 美国、中国、苏联
8. 下列俄国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二月革命爆发 ②《四月提纲》的发表 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④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被攻占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9. 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总攻冬宫的序幕。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情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俄国二月革命 C.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10. 1917年2月(公历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随后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说明了
A. 美国支持俄国二月革命
B. 美国希望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俄美是战时同盟者
D. 俄国与美国由对抗转向合作
11. 作为1917年工兵代表苏维埃中的一名工人,他明确了当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应该是他经历了下列哪个事件后得出的结论
A. 二月革命 B. 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
C. 七月事件 D.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 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运动
B. 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C. 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D. 是俄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13.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由此判断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14.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15. 列宁在论述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道路时说:“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上,这就提供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俄国二月革命后取得了不流血的革命胜利
B.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完全错误地分析了革命形式
C. 俄国二月革命后走上了与列宁此时设想相反的道路
D. 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完全按照此时列宁的设想发展
16. 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对文中所说的“那一次工农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17. “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一“革命”是指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八一九”事件 D. 光荣革命
18. 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道路。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 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重心在中心城市
B. 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城市敌对势力薄弱
C. 俄国是个帝国主义国家,城市率领农村
D. 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集中在中心城市
19. 俄国二月革命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具体表现是
A. 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 B. 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
C.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
20. “不幸的是当欧洲文明日趋分裂之时,也正是我们中国西化运动逐渐加深之日。就在我们决定搞全盘西化之时(1919年五四运动),也正是他们彻底分裂之日。”所说的欧洲文明“彻底分裂”是指
A. 马克思主义诞生 B. 十月革命 C. 巴黎公社 D. 苏联解体
21. 以下表述与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符的是( )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B. 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推进了俄国民主化进程
C. 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条件
D.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22. 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是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苏联解体
23.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的局面。这种观点体现了哪一种史观
A. 唯物史观 B. 唯心史观 C. 文明史观 D. 整体史观
24.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
B. 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
C. 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挺进大别山
D. 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25. 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 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 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 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 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26.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27.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28. (2016春 洛阳期中)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髙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 )
A.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 革命对象和领导阶级
C.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 革命性质和指导思想
29.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
30.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
第II卷(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图一、二、三签订于哪三场战争之后?并分别写出三场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并说明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答案
BBACC DDADA BBCCC DACCB BBCAA ADADD
31 .
【答案】
(1)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反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依据: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等战役;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武装奋起抗日等。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2 .
【答案】
(1)观念:古代中国历代王朝轻视疆域划分,没有清晰稳固的边界;对边疆地区实行封番邦国的间接管理形式。近代中国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通过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界防卫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原因: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中国不断遭到外国侵略,领土主权屡遭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
(2)意义: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