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县公开课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了解自西汉其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讲授新课】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阅读课本44页第1、2段,完成时间轴,思考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 商 西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法之争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筑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起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成文法的意义: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阅读课本44页第3段和45页第2段,完成儒家与法家之争的相关内容
儒法之争
VS
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如何评价这两种治国思想?
儒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有积极意义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符合时代需要
二、礼法结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礼法对立 、律令并行 礼法结合、律令儒家化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特点: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3、唐朝法律与教化
法律:删繁就简。《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
评价: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特点: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
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的特点。
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教化: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4、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阅读课本46-47页,完成下表
法律 教化
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宋刑统》,《天圣令》 ①理学的渗透 控制教育与科举;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行为规范。 ②乡约的约束 宋以后, 儒学士人 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以《吕氏乡约》为范本
元朝 放弃唐宋法律,司法实践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__大明律例_ _ 》 ② 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_例__”,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律例合编____的体例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强制力_ ___; 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不遵乡约要受处罚,甚至治罪。
清朝 法典沿袭《大明律》, 制定了《__大清律例__》 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 教化百姓的乡约具有 约束力 ,并与 法律 合流。
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 思考:哪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
【当堂检测】
1.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B)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2.《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D )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3.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B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