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4课。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日食”;第二部分是“月食”。
日食和月食的天文现象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日食和月食这两个现象也同时说明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知识点对学生在本单元后期的学习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
在本课中,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个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处于月影中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挡,发生日食的现象。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并运用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日食的成因,并在研究日食成因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依据地推测出月食的成因。教材中的“日食的成因”一图中,画出了月球的影子(有本影和半影),不过不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只须让学生能关注就可以了。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通过学习“在阳光下”单元知道光和影的关系,在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通过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单元知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在本学期学习“宇宙”前几课时的内容知道地球、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等,这些知识储备都对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提供了学习基础。但在这两个不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学习到两个天体之间的运动方式(如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球),而对于三个天体的运动方式来说,学生是比较模糊的。
有部分学生可能通过一些网络、书刊等途径已经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月球挡住太阳的光就形成了日食,地球挡住月球的光就形成了月食。
不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现象没有一定的经历或者经历较少,同时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对天体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凭着零碎的知识还不能在头脑中建构出模型,因此他们的前概念是很浅显的,对日食发生的特点、产生的过程及成因等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的。
四、教学设计意图
对于日食和月食的这两个天文现象,学生是似懂非懂,因此要激发他们在原有前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深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课前播放三球的运动动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三球运动的关系,为思考日食成因打下伏笔;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日食的发生过程,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充分的思维撞击,有依据地推测日食的成因;在模拟实验的器材选用上也摒弃了发光的物体来代替太阳,本设计选用塑料球代替太阳,学生的眼睛作为地球上的观测点,改变实验器材后学生就能在模拟实验中“亲眼目睹”“日食”的发生过程,给学生的感受更深,也使学生对日食现象有更深的了解;由于月食成因不是教学重点,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日食成因的基础,不需要重新再进行模拟实验,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推测;最后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有关本课知识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所得。
五、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在太阳、地球、月球三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三球运动的特点推测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的成因;能在学习日食成因的基础上推测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成因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观察现象——产生问题——提出推测——实验验证——形成正确认识”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不同并有一定夹角使日食、月食现象不是每个月都能发生。
七、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日月食成因的模型。
八、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日食、月食的图片、视频、教具、课件等资料。三球仪一套。
2、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个塑料球(代替太阳)、黑乒乓球(代替月球)、学生的头代替地球。(两人一组)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激趣引入 (课前播放三球运动的动画)1、出示2008.8.1拍摄的日食图片。2、这是什么天文现象?(日食)3、为什么相片中的太阳缺了一块呢?提出研究日食的成因。 (了解三球运动的特点)1、观看日食图片。2、了解日食是天文现象。3、进入研究课题。 通过三球运动动画了解其特点,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开门见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猜测、推理日食成因 1、提出:根据日食的现象猜测日食是怎么发生的。 2、播放日食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食现象的特征。3、指导小组进行日食成因的讨论并进行汇报。(月球挡住太阳形成日食。) 1、思考日食的成因。2、观看日食的视频,有目的的观察日食现象的特征。3、小组进行讨论后再进行组间交流。 让学生带着有目的解决问题观察日食过程,让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三、模拟实验、验证推测 1、大家认为日食的成因和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的运动有关,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做模拟实验)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法。3、提出实验步骤和要求:(1)注意日、地、月三者的距离。(2)注意地、月转动的方向。(3)用单眼观察。(4)记录发生日食代表性时刻。(5)及时记录发生日食时三者的位置状况。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进行巡视,纠正错误的姿势。5、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贴出日食时三个天体位置的图示,重点突出三个天体处于一条直线。)(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来选择性讲授观察到得日食种类。)(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日食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能发生呢?)6、提出:当某时澳大利亚能观测到日食的时候,北京能观测到吗?7、请学生利用图片来描述日食的成因。8、小结:播放日食成因的视频。 1、思考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猜测。2、认知教师提供的模拟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3、认知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4、分组进行模拟实验。5、小组汇报交流。(认识不同的日食现象。)(知道日食现象不是每个月都能发生的原因。)6、知道在地球上处于月影下才能观测到日食现象。7、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日食的成因。8、观看日食成因的视频。 简单明了让学生清楚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有效性。 在实验前让学生清楚要求,提高实验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用图示的方法为归纳日食成因提供感性认识。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 1、你知道有哪个现象和日食很像的吗?(月食)2、提出: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学习日食成因的学习,推测月食的成因。3、播放月食的视频。4、指导小组进行讨论和画出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图示。5、引导学生进行月食成因猜测的交流。指出课后进行验证。 1、认知另一个天文现象——月食。2、思考月食的成因。3、观看月食的视频。4、小组内运用在研究日食成因中的学习方法推测月食的成因,并做好月食成因的图示。5、组间进行月食成因推理交流。 把学习日食成因的方法知识迁移到学习月食中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用简单的图示有助于学生的推测、理解和交流。
五、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1、出示有关“日食”的情景问题,巩固学生知识。2、知识拓展:今年中国发生日食的时间和地点。3、进行总结。 1、思考“日食”的情景问题。2、知道今年中国的日食发生时间地点。3、总结。 利用情景问题的形式巩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对日食月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热爱观测天文现象。
十、板书
日食和月食
日全食
日食 日环食 月食
日偏食
十一、实验报告
十二、“日食和月食”课后解决问题
1、2008年8月1日新疆自治区举办了日食摄影大赛,很多地区的摄影爱好者交来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人在悉尼拍摄完也交了上来,工作人员能收这个作品吗?
(不能,因为发生2008年8月1日日食现象的时候,南半球的悉尼不是处于月影之中,因此不能观看到日食现象,相片是假的。)
2、有A、B、C三张照片,是某同学参加这次比赛的作品,但是他交相片上来的时候忘了写顺序号,你能帮帮工作人员吗?按照日食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三张照片的顺序是: 。(B、C、A)
日
月球
地
日
月球
地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