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培优练习(2)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声培优练习(2)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22 23: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声培优练习(2)2021-2022学年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对于以下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大声说话就能听到回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D.利用声呐探测海底的深度,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超声波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运用超声波的是
A.“B超”成像 B.声呐测距 C.超声波清洗器 D.分贝仪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声和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108m/s
6.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B.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声波具有能量
7.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
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 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
8.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C.超声波碎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有同学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瓶琴”。如图所示,用棒敲打其中两个发出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
A.音调 音色 B.响度 音色 C.音调 响度 D.只可能是音色
10.若干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不一定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为
D.道路两旁植树可有效减弱噪声的传播
二、填空题
11.学校进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响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次声波/超声波/可听声);医生用的“B超”是______(次声波/超声波/可听声),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2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1500m/s)。
12.通常用_____(符号____ )来划分噪声的等级;_____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叫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伴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地震的是________。
14.在常温情况下,在长为884 m的金属管A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 s。请结合题意并根据下表中给出的数值,回答下面问题。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____m/s。
(2)常温时声音在金属管A中的传播速度是__m/s。
(3)该金属管A可能是由____制成的。
15.学习声现象后,某同学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 后排在一起,如图所示,对着管口吹,由于 (选填“空气柱”或“吸管”)的 振动就会发出声音.管的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不同,从长管到短管,声音的音调 变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16.近几年广场舞成了大妈和大叔非常喜欢的一种运动,他们常常用音箱来放伴奏乐。但巨大的声响让广场舞变成了让人头疼的“扰民舞”,这属于___________,这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大,影响附近居民学习和休息,附近的居民常关紧门窗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减弱噪声;巨大的声音是音箱的纸盆___________发出的;当把一点燃的蜡烛靠近音箱时,发现烛焰会跳动,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7.在一段钢管的一端甲同学敲击一次,在钢管另一端的另一名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秒。该段钢管的长度为多少米?(、)
18.一艘航空母舰停泊在海洋上,它用超声波搜索附近海底,发现有一艘潜水艇向自己直线航行,第一次发射的超声波经过18s收到回波,100s后发射的超声波经过16s收到回波,计算潜水艇航行的速度。(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
19.分)(秋马航客机MH370失联后,中国派出多艘舰船到南太平洋海域进行水下搜寻,其中用到“超声测位仪”,其原理如图所示,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某次搜寻中发射器发出波速为1450m/s的超声波,测得超声波从发射器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器收到反射波经历的时间为0.1min,则发射点到水中疑似物的距离是多少?
20.小明和小军想估测一段铁路长,但由于没有合适的直尺所以不能如愿以偿。学习了声学的知识后,他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实验:小明在一段铁路的一端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小军在这段铁路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记录两次响声的时间差为2s;
(2)查阅资料:小明和小军上网查阅了一些关于声速的数据,如下表:
请帮他们计算出这段铁路的长度。(保留一位小数)
21.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接受到信号时距离测速仪地距离为多少m?
(2)汽车在两次接受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3)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 /s?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甲是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乙、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丁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A.物体振动才能发声,故错误;
B.能否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与原声之间时间间隔在0.1s以上,大声说话不一定能听到回声,故错误;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错误;
D.声呐利用回声探测海底的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A.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人听不到,故A错误;
B.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高,故B错误;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声波传递了振动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A、B超是利用超声来工作的.
B、超声也可以反射,根据这个特点制成声呐,又叫超声雷达,是依靠超声来实现距离的测量的.
C、超声波清洗器是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工作的.
D、分贝仪是用来测量声音强度大小的,不是超声波的应用.
故选D.
5.C
【分析】
(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3)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4)电磁波能在真空中的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
A.有些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而不是传递信息,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能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故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分析】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详解】
A、强声设备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因此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具有能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解析】
【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详解】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不符合现实需要,该措施不可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B
【详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固体的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A错误;
B.不同人的音色不同,因此“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
C.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
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详解】
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材料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若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瓶内水的高度不同,敲击时振动的难易程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正确区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0.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速的大小还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声速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约为340m/s,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可以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信息 次声波 超声波 1500
【详解】
[1]演练跌警报声,是危险信号的传递,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2]地震产生的是次声波。
[3]B超所用的是超声波。
[4]声呐向海底发射的超声波,2s收到回波信号,则该处海深
s=vt=1500m××2s=1500m
12.分贝dB0噪声监测仪
【解析】
【详解】
声音的强弱等级通常用分贝来表示,符号是dB,0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生活、影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叫噪声监测仪。
13.振动大象
【解析】
【详解】
因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和一些动物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而产生的;由于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由图知道,大象听觉频率是1Hz~20000Hz,所以大象会最先感觉到地震。
14.3105200钢铁
【解析】
【详解】
(1)由表知: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t==2.6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 △t=2.6s 2.43s=0.17s,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v2==5200m/s,查表知:金属管是钢铁制成的。
【点睛】
(1)通过表格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先利用v=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结合时间差计算声音在金属管内的传播速度,对应数据表找出金属管的材料.
15.空气柱@高
【解析】
【详解】
声音由振动产生,对着管口吹,由于空气柱的振动就会发出声音.
管的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不同,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所以从长管到短管,声音的音调变高。
16.噪声 响度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振动 能量
【详解】
[1][2]音箱播放的伴奏音乐由于音箱纸盆振动幅度较大而响度大,影响附近居民正常学习和休息,这属于噪声。
[3]附近的居民常关紧门窗,削弱了声音的传播,是采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减弱噪声的。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箱播放的伴奏音乐是由音箱的纸盆振动发出的。
[5]由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所以把一点燃的蜡烛靠近音箱时,烛焰会跳动。
17.72.76m
【分析】
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传播,因为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快,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因此在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时间差为0.2s。
【详解】
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两次时间差为
带入数据得
解得
18.12.8m/s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发射超声波时,超声波遇到潜水艇。超声波通过的距离即为潜水艇这时到航空母舰的距离为
第二次发射超声波时,超声波遇到潜水艇。超声波通过的距离即为潜水艇这时到航空母舰的距离
在这段时间内,潜水艇移动的距离
潜水艇航行的时间
潜水艇的速度
答:潜水艇航行的速度为12.8m/s
19.4350m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时间和速度,然后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超声波通过的路程,而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超声波与发射点间的距离为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
解:由题意知超声波从发射器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器收到反射波经历的时间为0.1min=6s;
超声波从发射点到疑似物经历的时间为:t=×6s=3s;
发射点到水中疑似物的距离是:
由v=得:
s="vt=1450" m/s×3s=4350m;
答:发射点到水中疑似物的距离是435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超声测位仪”的原理,关键是明确超声波通过的路程为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的2倍.
20.727.6m。
【解析】设这段铁路的长为s,由v=s/t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t1 =s/v空气=s/340m/s,
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时间是:t2 =s/v铁=s/5200m/s,
由题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比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大2s,即t1 -t2 =2s,
所以,s/340m/s-s/5200m/s=2s,故解得这段铁路的长度是:s=727.6m。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在铁轨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相等。
21.(1)85m;(2)34m。(3)42.5m/s。
【解析】
【分析】
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运动了0.25s才和汽车相遇,0.25s在0.9s内,要用0.9s减掉0.25s,当测速仪发出第二次超声波完毕后,超声波向汽车运动了0.15s遇到汽车,这0.15s没有在0.9s内,所以要加上0.15s.求出汽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详解】
根据v=可得,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 s2=85m 51m=34m;这34m共用了:t′=△t +=0.9s 0.25s+0.15s=0.8s,
汽车的车速为:v′===42.5m/s.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