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哦,香雪》、《百合花》课件(36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哦,香雪》、《百合花》课件(36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2 08: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欢迎进入小说阅读区域
小说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 、 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人物形象
人物
情节
环境
预习稿 参考《完美衔接》P67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1、人物
小说三要素
2、情节
3、环境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百合花 哦,香雪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细节安排,学会分析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读写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青春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丰富小说文体知识,加强词汇积累。
3
2
1
4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百合花》
第一课时
认识作者
茹志鹃,1958年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她的女儿王安忆是当代著名作家。
见《学案》P14
背景探寻:
见《学案》P14
请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
整体感知:
《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文脉梳理
1.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
我 小通讯员 新媳妇
2.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分别概括。
(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一、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带路) (开端)
(从“我们到包扎所”到“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二、通讯员随“我”借被子(借被) ( 发展)
(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三、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 (发展)
(从“前面的枪声”到结尾)
四、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牺牲、献被) (高潮、结局)
预习稿
方法点拨:概括情节
小说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概括方法: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注意:尽量从主人公的角度进行叙述。
作者、背景见《学案》P16
《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作品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的一分钟里踏进火车,用四十个鸡蛋,走三十里夜路,换来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摆脱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整体感知
请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
哦,


引子---火车开进了山村。
(从开头到“都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开端---姑娘们的欢乐时刻。
(从“可是,记不清什么时候起”到“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发展、高潮---香雪渴望得到铅笔盒,香雪换回铅笔盒。
(从“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到“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结局---香雪深夜归家。
(从“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到结尾)
文脉梳理
预习稿
向往文明
渴望知识
自尊自爱
初识人物美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百合花一般的新媳妇
水晶一般的香雪
“要论白,叫他们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弯绕,啧啧!‘真没治’!”
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
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任务1:
《百合花》和《哦,香雪》刻画了不同时代美丽动人的青年女性形象,借助人物深处的心灵触动,我们可以触摸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特定心绪,给我们以生活的启发与思考。
请分析:《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哦,香雪》中的香雪的形象。
练习稿
1. 知识回顾:小说表现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另外还有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方法点拨:
⑶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 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
品读形象美
两篇小说的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女性独特视角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出两位年轻女性的心灵美、人性美。
任务1:细读课文,请圈画出描写刻画新媳妇和香雪的句子,说说从中看出她们什么形象特征?作者是如何刻画他们的?
人物 性格特征 手法
新媳妇
香雪
美丽纯真、渴求进步、善良自尊、勇敢执着
美丽娴静、淳朴善良,对革命诚挚
外貌、语言、神态描写
对比(他人、自身)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对比、侧面烘托
心理描写、环境烘托
⑴分析第25节是如何描写村干部的?
次要人物不可忽视
通过外貌、动作的描写。“他眼睛熬得通红”写出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用一片硬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写出了生活的艰苦;拿东西、吃饭、喝水写出了工作的繁忙。
乡干部是地方干部,写乡干部展现了新媳妇的生长环境,为新媳妇出场作铺垫。
⑵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里花许多笔墨描写乡干部,是否多余?
小说中非主要人物一般具有如下作用:①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②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贯穿全文充当线索;③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彩基调的作用;④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我”的作用:《百合花》中“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对通讯员先是“生起气来”,再是“发生了兴趣”,然后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②“我”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为通讯员和新媳妇提供了活动环境,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次要人物不可忽视
作业
1、练习稿三、四题
2、《课后素养评价》P190 5--7题
第二课时
品细节描写,明艺术之妙
(1)“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和动作
新媳妇本已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可还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那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把握细节描写
品细节描写,明艺术之妙
(2)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前后作用有何不同?
通讯员为“我”带路,见他枪筒里插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一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表明这憨厚朴实的小伙子还有爱美爱生活、朝气蓬勃的一面。借完被子,通讯员要回部队,“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二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和野菊花,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又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课堂活动: 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试着分析讨论课文写香雪想到了什么?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
想到了明天 向同学炫耀
想到台儿沟的明天
想到如何向母亲 交代
拿这个盒子可以考上大学以便向母亲交代
可能有虚荣心,但又不仅仅是虚荣心,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体现了她自尊心即将得到满足的喜悦和憧憬。
对家乡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渴望,这是她热爱家乡的表现。
担心,害怕。
用知识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
(也许香雪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我们可以肯定,铁凝一定有,因为这恰巧是她创作本文的意图所在,这正体现了铁凝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深层次思考)。
赏析心理描写
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知识积累
任务: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主阐释观情感的鲜明生动的形象,是作者抒怀言志的重要凭借。借助物象,作者把要表达的情感或者阐释的道理隐藏在所描述的事物中,阅读作品时,我们尤其需要仔细加以体会。好的物象往往会收到言有尽面意无穷的效果。请分析: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各有什么意蕴
物象的作用
练习稿
答案: “百合花”代去着圣洁、高尚、美好的心灵、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品格都像百合花一样圣洁美好,军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圣洁美好,战友(“我”和小通讯员)之间的情谊也像百合花一样圣洁美好。“百合化”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青春美。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错笔盒的羡慕,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知识的渴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青春正芳华
《百合花》《哦,香雪》中女性的青春美
篇名 作者 创作时间 年龄 主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58年 33 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哦,香雪 铁凝 1982年 25 展现了山里姑娘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任务2: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从你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 到包扎所,并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牺牲的小故事。
感悟青春美
小说发表于1982年,80 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尘封的心灵中萌动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他们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
战争岁月的青春
改革开放时的青春
多元化的时代
多姿多彩的青春
感悟青春美
标题的含义:小说《百合花》以“百合花”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①百合花是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以“百合花”为标题,可以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
②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以“百合花”为标题,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热爱。
作业
《课后素养评价》
1、P189《初雪》
2、P192 5—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