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导入
1949年,海明威发表小说《渡河入林》,评论界普遍不看好,认为海明威已经江郎才尽。对此,海明威未作回应,沉寂两年后带着《老人与海》重新面世,并在1953夺得普林策奖,其后又在1954年凭借这一作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整体情况,积累文学流派等相关的常识。
2.梳理选文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技巧和风格。
3.结合“冰山理论” 品析文章的象征意味以及主题的复杂性。
作家介绍
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入伍,因眼疾未被接受。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去当见习记者。
战争始终吸引着海明威。1918年5月被授予中尉衔到了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在战争中为抢救伤员负过伤,前后动过12次手术,取出了237块弹片。
荣誉
在海明威生前,他曾获得以下奖项: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2、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非官方的军事通讯记者而在1947年获得铜星勋章(Bronze Star Medal)
3、1953年凭《老人与海》获得普立兹奖
4、1954年凭《老人与海》及一生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
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英文原名 年份
长篇小说 《春潮》 The Torrents of Spring 1925
《太阳照常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1926
《永别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 1929
《有钱人与没钱人》 To Have and Have Not 1937
《丧钟为谁而鸣》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
《过河入林》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0
《岛在湾流中》 Islands in the Stream 1970
《伊甸园》 The Garden of Eden 1985
《曙光示真》 True At First Light 1999
《乞力马扎罗山下》 Under Kilimanjaro 2005
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2
非小说 《死在午后》 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2
《非洲的青山》 Green Hills of Africa 1935
《流动的盛宴》 A Moveable Feast 1964
《危险的夏天》 The Dangerous Summer 1985
短篇小说集 《三个故事和十首诗》 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3
《雨中的猫》 Cat in the Rain 1925
《在我们的时代里》 In Our Time 1925
《没有女人的男人》 Men Without Women 1927
《乞力马扎罗的雪》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2
《胜利者一无所获》 Winner Take Nothing 1933
《第五纵队》 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38
《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87
《海明威故事选集》 Everyman's Library:The Collected Stories 1995
《太阳照常升起》(1926)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战地记者杰克.巴恩斯参战后受伤,被战争阉掉了,战争摧毁了人的生命力及其延续。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逃避现实,摆脱创伤:喝酒、钓鱼、看斗牛、赌纸牌、谈恋爱,但精神上更加痛苦。与他一起的还有一批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战士和逃兵,与他做着同样的事,住在巴黎混日子。
小说书名来自于《圣经》。“虚空,虚空,一切皆空。太阳照常升起,太阳底下无新事。”
小说的情节主要讲了一些无聊的吃喝玩乐。什么事都毫无成就。文章兜了个圈子又回到原地,就像太阳升起后又会降落,第二天又会照常升起。小说把新一代人的精神苦闷和迷惘的主题发挥的淋漓尽致。
《永别了武器》(1926)
a、继续迷惘的主题。
b、小说标题《A Farewell to Arms》的双关含义。
c、主题情节从战争与恋爱两方面平行展开,微妙对应,寓意完全一致。人生不论私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是一场徒劳的战争,一无所获,只有一个全盘皆输的结局。
《丧钟为谁而鸣》(1940)
小说标题借用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
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岛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角。任何人类是不可分的,所以不必派人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不论是谁,丧钟为你而鸣。
“迷惘的一代”
1926年,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这种时代的特点,使海明威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他既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不能从自己狭窄的视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而被人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
“海明威魔咒”
多少年来,一代文豪海明威家族成员几乎无一善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明威家族成员不是死于酗酒、怪病,就是死于抑郁症。美国公众将这一现象称为“海明威魔咒”。
海明威的父亲自杀;海明威吞枪自杀;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死于非命; 幼子格雷戈里酗酒、闹事、裸奔 ,做过变性手术,猝死女子监狱;孙女马尔戈吸毒自杀于1966年,当时她是全球模特中的影响、报酬之最。
“海明威热”
从1961年海明威去世至今,美国出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海明威热”。出版商查尔斯·斯克莱纳说:仅在美国,海明威的作品每年销售量达100万至125万册。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从海明威去世至今,有关他的论文达3700多篇。1980年美国学者发起成立了“海明威研究会”,当时会员仅140人,今天已发展到180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研究会办了学术刊物《海明威评论》,1992年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杨仁敬教授一直是该委员会委员),每两年举行一次海明威国际会议。
海明威的橡树园诞生地、基韦斯特的故居、古巴?望田庄以及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肯尼亚住过的地方、常去的酒吧和咖啡厅都成了许多美国国内外学者追寻海明威足迹的好去处,常年游客络绎不绝。海明威的亲友还成立了海明威公司,用他的名字给钓鱼杆和猎装命名出售,并把海明威的外号Papa作为手枪的商标,吸引了大量顾客。
为什么海明威有如此大的魅力?
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学习内容
1.以冲突为核心的叙事节奏(情节的梳理与鉴赏)
2.困境中的人物面貌(人物形象分析及手法总结)
3.面对困境的人生抉择(主题的解读)
①以冲突为核心的叙事节奏
情节梗概
老渔夫桑地亚哥驾舟于海上连续84天,但是却连一条鱼也没捕到,在别的渔民的奚落中,老人决定第85天出海,去寻找他的幸运之神。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本文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以冲突为中心的叙事节奏
作者用了简短的篇幅写了老人前84天,而用了大部分篇幅写了随后的3天,这样的叙事节奏有什么用意呢
故事核心:冲突=欲望+障碍。
这3天,是冲突最强烈的3天。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攻击者
数量
作战工具
结局
鲭鲨
一条
鱼叉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铲鼻鲨
两条
绑着
刀子的桨
杀死两条鲨鱼,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铲鼻鲨
一条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杀死犁头鲨,刀子折断。
铲鼻鲨
两条
短棍
使两条鲨鱼受重伤,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鲨鱼
成群结队
短棍、舵把
无力应对,大鱼只剩下残骸。
老人与鲨鱼较量了五个回合,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结果怎样?
鲨鱼:
接二连三
成群结队
凶残强悍
老人: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
老人
捕鱼(大马林鱼)
守鱼(鲨鱼)
以冲突为中心的叙事节奏
在冲突中彰显人物与主题
②困境中的人物面貌
任务一:阅读补充的文段,概括老人的形象。
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一条小船在湾流中捕鱼,这回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男孩的父母就对孩子说,这老头如今晦气到家了,真是倒霉透顶。
那船帆用面粉袋打了几个补丁,收拢起来真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走霉运
任务一:阅读补充的文段,概括老人的形象。
棚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还有一块地方可以用木炭烧火做饭……上面有一幅彩色的《耶稣圣心图》,还有一幅《科伯圣母图》,都是他妻子的遗物。原先,墙上还挂着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片,因为一瞧见那照片就让他感到孤单,他就取下来,放在屋角的搁板上自己那件干净的衬衫底下。
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孤独(柔情)
……
任务一:阅读补充的文段,概括老人的形象。
老人瘦骨嶙峋,颈背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他的双手由于常用钓线拖拽大鱼,勒出了很深的疤痕。可是,这些伤疤没有一处是新的,和没有鱼的沙漠里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一样古老。
他想,我太老了,没法用棍子打死鲨鱼了。
瘦弱、苍老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在和鲨鱼的搏斗过程中,老人有很多内心独白。请勾画出关键时间点上老人的内心独白,整理并概括老人的形象特征。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时间节点 心理状态
第一条鲨鱼来时
第一次击退鲨鱼后
第二次击退鲨鱼后
击退铲鼻鲨
击退加拉诺鲨
鲨鱼群来时
击退鲨鱼群后
回家时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例: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也许能制服它。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勇敢,
不屈服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例:
真希望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老家伙,你从骨子里累了。
但愿不用搏斗,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
疲惫
摇摆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例:
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
以偶像激励自我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例:
男孩:我想办法让船主到远处打鱼。
老人:他可不愿意在太远的地方捕鱼。
男孩:别忘了,这可是九月份。
老人:正是大鱼上钩的时候,五月份人人都能当个好渔夫。
追求卓越,非同寻常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例:
船还是好好的,它还算是完好无损。
乐观
任务二: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例:
这些飞翔的鸟儿,落到海面上觅食,发出细微的哀鸣,在大海的映衬下显得如此脆弱。
“它们(海豚)真好,”老人说,“嬉戏、打闹,相亲相爱。它们跟飞鱼一样,是我们的兄弟。”
“你要是乐意的话,就待在我家吧,小鸟。”可老人一贯把大海想象成女人,她向人们施与或拒绝施与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做出什么狂暴或者邪恶的事情,那也是出于无奈。
善良,仁慈,博爱
老人的形象
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捕到鱼,并顺利返回,他充满自信,虽没有达到目的,却战胜了自己。
老人在精神的挣扎中体现了人格的尊严和魅力。
黑格尔:人格的伟大和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塑造人物的手法
1、(段5)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尖齿鲨,他想,见鬼去吧。
2、(段21)不抱希望才蠢呢,他想。
3、(段51) 这下子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他想,我太老了,没法用棍子打死鲨鱼了。不过只要手里还有短棍和舵柄,我就要试试看。
4、(段89)船还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还算是完好无损。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
心理描写:乐观积极,清醒不盲目,永不言弃,不甘失败
塑造人物的手法
1、(段12)“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段15)“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那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3、(段71)“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他们一直斗到死。”
4、(段92)“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
语言描写:乐观积极,永不言败
塑造人物的手法
1、(段83)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2、(段84)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
3、(段85)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
动作描写:竭尽所能坚持战斗,永不言弃。
塑造人物的手法
1、(段3)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在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部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那些牙齿几乎和这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这种鱼天生就把海里所有的鱼当作捕食对象,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
2、(段33)这两条可恶的鲨鱼,臭气薰人,它们既是食腐动物,也是杀手,一旦饿极了,连船桨或船舵都会咬。就是这种鲨鱼,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腿和鳍状肢。赶上饥饿的时候,它们还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这人身上并没有鱼血或黏液的腥味。
侧面描写:用鲨鱼的凶猛强悍来衬托老人的勇敢
老人的形象
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一无所获,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独此时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敌人。但他不畏惧强敌,不抱怨命运,始终为制服对手而顽强坚持着。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硬汉精神”
米考伯先生
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 他总是陷入经济困境,但仍然希望“有事会发生”来解决他的问题,而无需他自己做出任何努力。 他通常与这种生活态度和他的收入理论联系在一起:如果你花的比挣的少一点,你就会快乐; 但如果你花的比挣的多一点,你就会不开心。
仿照这一词条,给字典中的“硬汉精神”编写一段释义。
拓展思考
拓展思考一:查阅海明威的人生经历或阅读他的传记,思考海明威是不是“硬汉”
拓展思考二:自选阅读《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或《丧钟为谁而鸣》,比较圣地亚哥与其他的硬汉形象。
③面对困境的人生抉择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个性松散的文学团体,并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但他们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很多相似。
1、相似的参战经历和厌战、反战情绪。
2、失落。他们在战争中失落了青春年华,失落了理想,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从小接受的一套传统的道德、宗教和伦理标准动摇了。
3、思考战争与社会与人生的关系,特别是思考与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着力描写被战争逐出生活常规的人们的痛苦和追求。
4、迷茫,感到无路可走。“所有的战争都已结束,所有的信仰都被动摇。”他们被战争逐出了生活的常规,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于是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过着一种波诗米亚式的流浪生活,酗酒、赌博、寻找刺激,希望以此摆脱精神上的苦闷。
海明威借助《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之口喊出一个男子汉的宣言: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的作品内容,除了他所喜爱的钓鱼、狩猎、滑雪、斗牛以外,最常见的主题就是对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的歌颂,也就是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的形象。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而人的唯一的价值和出路就是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硬汉”,但又往往是孤独和绝望。
主题的多义解读
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
主题的多义解读
联系整本书的内容,你发现大海、老人、孩子、大马林鱼和鲨鱼分别代表着什么?
象征手法的运用
大马林鱼
鲨鱼
成功路上的阻碍和困难
老人
象征外部遭受困厄,精神高贵的主体
男孩
大海
象征手法的运用
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
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
可是他们配吃吗?不配,当然不配。它的举止风度何等高贵,它的尊严何等伟大,谁也不配吃它。
美好的理想、高贵的精神品格
大马林鱼
鲨鱼
老人
男孩
大海
象征手法的运用
男孩见老人天天空船而归,心里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来的钓线,或是鱼钩、鱼叉,还有缠在桅杆上的船帆。(老人在海上7次说: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
男孩看见老人在呼吸,又看看老人那双手,禁不住哭了起来……
男孩:我才不管呢……不过从现在起咱们俩一起捕鱼,我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人生中的理解、信任与温情
大马林鱼
鲨鱼
老人
男孩
大海
象征手法的运用
老人一贯把大海想象成女人,她向人们施与或拒绝施与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做出什么狂暴或者邪恶的事情,那也是出于无奈。
风险与机会并存、战胜自我的场所
大马林鱼
鲨鱼
老人
男孩
大海
象征手法的运用
大马林鱼
人生的理想,对超越极限的追求
鲨鱼
成功路上的阻碍和困难
老人
象征外部遭受困厄,精神高贵的主体
男孩
人生中的理解、信任与温情
大海
风险与机会并存、证明自我的场所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
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主题归纳
这是一部带有寓言色彩的中篇小说。它精彩地描绘了桑提亚哥同鲨鱼的英勇斗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表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要顽强拼博、永不屈服,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在精神上却必须战胜“敌人”。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主题的多种解读——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作家所依靠的是思想感情,即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这并不是要求作家把这八分之七和盘托出,相反,应该把它深藏在水里,以加强八分之一的基础。(海明威:《午后之死》)
简单的故事,巨大的解释空间
写作风格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惜墨如金且轻描淡写而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受在《堪城星报》做记者时的影响,后来整辈子的写作都是沿用在星报工作时用的“电报式”写作风格。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电报式”写作风格
①结构和情节简单,人物少到不能再少,主人公性格简单而鲜明。
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台湾学者 陈人孝
不可磨灭的精神
你是否在生活中看到过海明威的“硬汉精神”的生动例子?
点击播放https://www./video/av626669445
思考:一个“八分之一”的结尾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游客,有位女士望着下面的海水,发现在空啤酒罐和死梭子鱼中间有条又大又长的白色鱼脊骨,末端耸立着一个巨大的尾巴,东风在海港以外不断掀起大浪,那尾巴也随着潮水起伏摇摆。
“那是什么 ”她指着大鱼长长的脊骨问一名侍者,现在这鱼骨只是一堆废物,等着潮水把它冲走。
“Tiburon(鲨鱼) ,” 侍者说,“Eshark(鲨鱼)。”他本想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么漂亮、形状这么优美的尾“我也是。”她的男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