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课件(44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课件(44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2 08: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复 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草婴/译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创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复 活
活动一:以读促悟,初识文本
1.朗读第1段,提取重要信息。
两个人物
三个核心词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熟悉
温顺
惊讶
——二人之前认识且亲密
——体现出玛丝洛娃的性格特点
——她面对聂赫留朵夫时的态度
2.朗读第2——5段,自我答疑。
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在用“您”还是“你”时有了犹豫,不知该用什么?
明确: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处走“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3.朗读第6——12段,自我答疑。
(1)朗读6——8段,思考这是在写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是。写的是旁边人的对话,表现混乱嘈杂的监狱场景。
作用: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该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2)朗读9——12段,谈谈内心触动
为什么聂赫留朵夫要赎罪?
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
给良心丧失或良心不完整的人以反思:
我有良心吗?
复 活
活动二:自由赏析对话或心理描写
1.自由讨论5分钟,说说哪一段、哪些句子让你特别有感受?
2.作为高二的学生,你从小说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教益?
西方:“救赎”
中国:《论语》——“知耻近乎勇”
活动三:心灵画手,图解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1.阅读文本,尝试用心电图画出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感受聂赫留朵夫漫长的精神复活之路。
(1)称呼变化说明什么?
明确:①第一次对话,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处走“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故用“您”。
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能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项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1)称呼变化说明什么?
明确:③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心灵。
(2)聂赫留朵夫是怎样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罪是真心的吗?
明确: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
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② 他感到害臊,向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
认罪是真心的:聂赫留朵夫发自内心认识到,正是自己导致玛丝洛娃的不幸,因而能亲自来到监狱,当面向玛丝洛娃认罪,并深感内疚、悔恨。能真心认罪,这标志着他良知的复苏,人性的复活!
(3)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况下表明要赎罪的?如何看待他的“赎罪”要求?
明确:①玛丝洛娃来到身边以后,他首先表态,“过去的事既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后来,当得知玛丝洛娃经历的种种不幸以后,毅然表示“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也要赎我的罪”, 毅然选择了负责任的态度。
②认罪,承认罪过只是口头上的,相对不太困难;赎罪,则是要付出财物来弥补罪过,需要行动上作出补偿,付出一定的代价。 面对自己给玛丝洛娃带来的不幸,聂赫留朵夫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逃避,而是要求赎罪,这标志着他”良心“的苏醒,这标志着他“道德“上的”复活”。
(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动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否一以贯之?结果怎么样?
明确:没有一以贯之,有过动摇。
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
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其中不带有任何私心,不是为了自我救赎,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目的只是为了玛丝洛娃,希望恢复她的本性。这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感情,这标志着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5)“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
观点二:是真实的。
优渥的贵族生活
卡秋莎已不纯洁可爱了
担心想法不被理解
已视玛丝洛娃为亲人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小结
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
2.从文本中找出聂赫留朵夫“哭”与玛丝洛娃“笑”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聂赫留朵夫“哭” 玛丝洛娃“笑”
聂赫留朵夫“哭” 玛丝洛娃“笑”
①第12段: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②第21段: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③第31段:觉得喉咙哽住了。
①第2段: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②第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③第43段: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④第44段:她向他狐媚地笑了笑。
⑤第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⑥第65段:“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⑦第76段:“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1)为什么他“哭”而她却“笑”?她的笑大多是什么样的?“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怎么理解这些修饰语?为什么会有“斜睨”的笑?
复 活
(2)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不是自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后来他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3)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要求,玛丝洛娃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拒绝。
①岔开话题不理会。她不理他的话。(不信任)
②提及过去不记得。“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努力忘记过去)
③要求赎罪不答应。“没有什么罪可赎的。”(拒绝)
(4)玛丝洛娃打算从聂赫留朵夫身上得到好处,是否意味着玛丝洛娃接受了他的认罪、赎罪,为什么?
明确:没有接受。在玛丝洛娃的眼里,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只是一个玩弄女人的“老爷”,可以利用他弄些好处——花很多的钱请好律师上诉,给些钱。
小结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5)自由讨论:在一“哭”一“笑”的对比中,玛丝洛娃将聂赫留朵夫拒之千里,他们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失望而归,他还会再来吗?他会有什么改变吗?他们最后能复合吗?
作业
心灵写手 , 描写玛丝洛娃的复杂内心。对照课本插图 , 展开适当的想象,描写玛丝洛娃的复杂内心 ,200字左右。小组交流分享 。
活动四:解读插画,深入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1.敢于质疑。根据你的阅读感受,从指向人物和环境之间的视角来考虑,课文中所选择的插图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示例:在《复活》节选的文段中,环境和玛丝洛娃的关系应当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上流社会对她肆意蹂躏,官僚腐朽的审判机构使她身陷冤案却不得翻身。在黑暗的沙皇专制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的迫害下,作为底层人民的玛丝洛娃无力反抗,其命运只能是不断走向堕落。 而《复活》的插图中,压迫环境体现出来了——士兵拿枪押送女犯玛丝洛娃,但是玛丝洛娃却丝毫没有被环境压迫的痕迹,其自若的神态表情和微微扬起的头颅,反而显得她自尊而高傲,这是否和小说主题相悖?
2.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尤其是自身内部的矛盾。细读小说,思考你提出的不合理之处,是真的不合理吗?根据文本,试着解释其合理性。
示例:《复活》选文的插图中,玛丝洛娃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状态其实是合理的。玛丝洛娃认为当上妓女就是对欺辱她的男人的报复。她作践自己,正是因为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想要以此反抗。在时代的大环境下,玛丝洛娃是被推着走的,其处境是无可奈何的,甚至这样的反抗也是幼稚可笑的。但也由此可见,她的精神还没有完全堕落。插画中自若的神态表情和微微扬起的头颅,和托尔斯泰笔下的“环境与人”的关系相符——玛丝洛娃身处社会最底层,她的遭遇确实极具代表性地反映出了平民女性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但天性纯洁、自尊勇敢的她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去真正反抗命运。
活动五:梳理聂赫留朵夫人物原型与发展
1.认识形象“原型”
“原型”是文学评论中的专业术语,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在设计小说人物尤其是小说主人公时,作者通常会有一些小说故事的人物原型。
2.寻找“原型”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法院检察官柯尼给托尔斯泰讲述的一个年轻的陪审员和妓女的故事。
复 活
3.梳理形象“发展”
根据隐含作者的叙述声音与人物叙事的逻辑关系,我们一般将小说中人物发展的弧线分为三种类型:成长型、救赎型、迷失型
救赎型
复 活
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担忧自己被认出
关心自己名誉胜过谴责自己罪行的贵族形象
上监狱请求饶恕,愿意结婚补救过错以求救赎自己,被自己的勇气感动得不能自抑
精神上留有健康因素但尚未完全“复活”的贵族形象
玛丝洛娃没有被感动却突然要钱,对她的堕落感到意外,矛盾挣扎后,不再嫌恶她,发自内心想要唤醒她
从自私到无私,开始真正趋近上流社会的叛逆者形象
聂赫
留朵夫
复 活
4.比较“原型”与“发展”
与现实故事原型比较,作者在设定小说人物发展轨迹时做了哪些改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塑造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复活》的原型故事中,年轻的陪审员是直接去找法院检察官柯尼,表示要与这个妓女结婚的。没想到结婚前不久,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而托尔斯泰的笔下,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更为复杂,他从被完全否定的精神昏睡的贵族形象,觉醒成“精神的人”,进而开始了自己背叛上流社会的“苦难历程”。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因为托尔斯泰并不是单纯想写一部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而是想借助这个冤案,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的发展,披露出沙皇专制制度下的黑暗与荒唐,呼吁人客服兽性,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聂赫留朵夫正是托尔斯泰思想的代言人。
5.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复活》
复 活
活动六:综合探究主题意蕴
1.“复活”的含义
明确: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因为他的欲望而被毁掉的女孩,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自己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乞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玛丝洛娃重逢时,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忏悔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复 活
复 活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2.主旨
3.写作特色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素材积累:列夫·托尔斯泰名言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2.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5.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永久探讨价值的话题,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现实或是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人性与道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作业
复 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草婴/译
Воскресение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