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2 10: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
美洲创世神话《波波尔·乌》讲述了神用玉米和水做成肉体和血液创造人类的故事,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 神话是无稽之谈,没有历史根据
B. 神话错讹百出,根本不能作为史料研究历史
C. 神话能部分反映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D. 神话真实可信,可以直接用来佐证观点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前后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 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 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有:“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 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A. 会制造石器和种植水稻
B. 会种植粟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C. 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
D. 会种植水稻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指出:“从世界历史的观点来看,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最初伊比利亚人的海外扩张、稍后西北欧人的活动以及同一时期俄国人朝太平洋方向的路上扩张。”“伊比利亚人的海外扩张”是指()
①西班牙人 ②荷兰人 ③英国人 ④葡萄牙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据记载,当达·伽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了达·伽马此行的目的是()
A.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 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 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D. 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16世纪,世界新旧大陆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外贸增多,白银出现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C.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D. 白银成为西欧社会上层的追求
如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①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据此可知()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 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D.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又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
A. 采摘的机械化 B. 冷链物流的发展
C. 家用冷冻设备 D. 添加食品添加剂
“在美洲发现之前,各个国家,甚至在欧洲,彼此还很少来往,整个说来,贸易所占的地位很不显著。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这一评述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B. 推动欧洲联合的实现
C. 确立了英国为中心的殖民体系 D. 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  )
A. 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
B.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然性
C. 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
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与亚洲的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就有贸易往来,通过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之手,经陆路从东方辗转输入的商品如香料、樟脑、丝绸等逐年大幅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欧洲商人的利益。这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西欧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
C. 中印往来影响东西方贸易 D. 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各种美洲高产作物逐渐传入欧洲,仅马铃薯一项就促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的两百年间由占世界人口的18%增长到25%,城市化率也大幅度增加,催化了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此可知()
A. 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 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深远影响
C. 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 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唯一途径
C. 亚洲和美洲已成为了西方工业品市场
D. 亚洲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贸易的中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间中,人们踊跃地尝试物种交流。但现在,生物入侵损害了农作物或者造成了本土物种的边缘化甚至灭绝。对这一现象的恐惧促使人们限制有关物种交流的尝试,一种生物保护主义便由此成长起来。因为我们经常不能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本土物舜中,所以生物保护主义的知识基础是令人怀疑的。而且,这种生物民族主义偶尔也伴随有盲目爱国主义的弦外之音。尽管如此,物种交流仍然进行着,并且伴随着近来长途贸易和长途旅行的浪潮,这种物种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进行得都快。同时,与过去几千年相比,今天的物种交流最隐秘,也最具偶然性。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夏天《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物种交流”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美洲创世神话””反映出玉米农业在该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知,神话能部分反映玉米在美洲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信息,但神话存在虚构成分,还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故C正确。
AB.这两项表述错误,神话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故AB错误。
D.神话存在虚构成分,不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不能直接用来佐证观点,故排除D。
故选C。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巴比伦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编撰历书、开凿运河和管理灌溉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A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楔形文字的形成,故不选B。
C.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故不选C。
D.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故不选D。
故选A。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信息“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使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故C正确。
ABD.这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使用火,因此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北京人种植水稻和粟,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结合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5.【答案】D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的“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属于客观效果,不是主观动机,故A项错误。
B.题干没有反映抢占海外殖民地的信息,故B项错误。
C.根据题干中“总数不多,是样品”可知,达·伽马航行到印度是为了追求丰厚的商业利润,故C项正确。
D.题干没有反映谋求控制印度王室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商业交流频繁,世界市场对黄金的需求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在于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黄金和市场的渴求,故C项正确。
A.该项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而非根源,故排除A。
B.该项表述不严谨,当时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排除B。
D.该项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源,故排除D。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8世纪初国际贸易,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①③④图文内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情况,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故①③④正确。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排除含有②。
故选B。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物种改良不属于商业革命范畴,故排除A。
B.根据题干“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可知,美洲改良的小麦又返回欧洲种植,因此,可以得出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B正确。
C.美洲的经济生活改变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
D.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不是原产于美洲,故排除D。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冷链物流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的保存、输送和销售,故B正确。
ACD.三项均与解决题干现象关系不大,故不选ACD。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可知,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市场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故A项正确。
B.推动欧洲联合实现的是法德的和解,排除B项。
C.确立以英国为中心的殖民体系是在七年战争后,排除C项。
D.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直接说明了”,可知题干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开始开辟新的航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B选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CD两项不是材料直接所反映的问题。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直接”。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本题容易错选为C选项。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题干内容可以看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控制在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手中,欧洲商人的支付成本非常高,严重影响了欧洲商人的利益,所以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欧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故B项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
C.中国和印度的往来没有影响到东西方贸易,故C项错误。
D.题干没有体现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故D项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大发现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强调的是地理大发现以后,物种交流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反映的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并非题干的主旨,只是地理大发现的深远影响之一,故A项错误。
C.题干没有体现出欧洲人饮食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故C项错误。
D.此项表述明显错误,开辟新航路不是为了获得高产作物,故D项错误。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的前半部分反映的是黑奴贸易的过程,后部分反映的是欧洲和亚洲的贸易,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经济联系的加强,故A正确。
B.“唯一途径”的说法绝对化,故排除B。
C.题干没有反映出亚洲成为西欧的产品倾销市场,故排除C。
D.题干体现出亚洲是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等产品的出口地,不能说明是世界上经济贸易的中心,故排除D。
故选A。
16.【答案】(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
(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
(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汉朝、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
【解析】(1)本题考查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以使者往来的政治交往为主,而材料二则以经济联系为主,从交往的方式、内容和交通等方面归纳。
(2)本题考查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物产、货币与商业、交通、外贸等方面概括即可: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
(3)本题考查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要求结合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从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机构管理、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17.【答案】示例
观点: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合理应对物种交流。
阐述:物种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范围扩大,如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丰富了这些地区民众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见,物种交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然,物种交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新航路开辟时期的物种交流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病毒,导致当地人口锐减,出现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物种交流,为积极、有益的物种交流提供便利,并防止有害的物种交流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交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间中,人们踊跃地尝试物种交流。……随着近来长途贸易和长途旅行的浪潮,这种物种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进行得都快”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物种交流扩大,如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丰富了各地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物种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但物种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题干“生物入侵损害了农作物或者造成了本土物种的边缘化甚至灭绝。”并结合所学可知,物种交流也造成生物的入侵损害农作物,也传播一些病毒,造成社会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从物种交流的作用的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说明要促进有益的物种交流,防止有害的物种交流。本体是开放性试题,需要史实清楚、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