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1章科学入门单元测试卷二
一.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
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
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克 摆动幅度/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0.0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0
3 1.0 30 0.05 39.8 2.0
4 1.0 30 0.08 39.7 2.0
5 1.3 20 0.0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验证小敏的猜想,应选择序号 进行实验。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 决定;
(3)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2.我们科学课本的前言中提到了“一天,伽利略在一所大教堂里看到屋顶垂下来一根长链
子,链子尽头的那盏灯在不停地摆动。他观察到灯左右摆动时,摆动间隔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为了确认这一设想,他把手指按在手腕上,利用脉搏跳动次数的恒定性来测定灯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终于证明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后来人们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钟。”那么哪些因素决定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呢?张永和赵良提出下列猜想,张永猜想:可能由吊灯的绳长决定的;赵良猜想:可能由吊灯的摆动幅度决定的。我们一起按照如图进行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栓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摆长(绳长)/厘米 摆动幅度/厘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100 5 40 2.0
2 100 8 40 2.0
3 80 5 30 1.5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验数据,请你和他们一起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画线中提到“他的设想 ;
(2)除了张永和赵良的猜想外,请你也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
(3)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测量仪器是 、 ;
(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一些(填“长”或“短”)。
3.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有关,与 无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 有关”的实验结论。
二.选择题(共27小题)
4.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5.有五位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测量值分别为18.52cm,18.48cm,19.80cm,18.49cm,18.51cm,下列数据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19.564cm B.19.56cm C.18.505cm D.18.50cm
6.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是2.72厘米、2.73厘米、2.42厘米、2.73厘米、2.72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该为( )
A.2.72厘米 B.2.71厘米 C.2.725厘米 D.2.73厘米
7.欲称出约39g物品的质量,应顺次往天平的右盘中添加的砝码是( )
A.30g、9g B.30g、5g、4g
C.20g、10g、5g、2g、2g D.20g、10g、5g、4g
8.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2的电流,下面四个电路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 cm3 B.18 cm3 C.12 cm3 D.24 cm3
10.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11.某同学先后4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4厘米、1.75厘米、1.72厘米、1.91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
A.1.73 厘米 B.1.78 厘米 C.1.737 厘米 D.1.74 厘米
12.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评价与交流
13.用量筒量取水时,某同学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7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
A.小于70毫升 B.大于70毫升 C.等于70毫升 D.无法确定
14.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需满足的条件是( )
A.不规则物体必须用细绳系好
B.不规则物体必须沉入水底
C.不规则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D.必须用量筒
15.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 )
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判断
16.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观察 B.实验 C.调查 D.阅读
17.用皮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皮尺没有充分拉直来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18.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在各楼层安装了直饮水机。小明在第一次在教学楼使用直饮水机时,观察到机器上显示的温度是100℃,而从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却不怎么烫手,为了确定水温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发现水温只比体温稍高。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科学探究,那么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和证据 D.制订探究计划
19.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15毫升 B.等于15毫升 C.小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
20.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21.我国铁道的标准轨距是1.435米,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可能是(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22.下图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P= B. C. D.
23.利用量筒和水可以测量不规则小金属块的体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是指物体能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B.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多,是指物体浸没在量筒时,水不能溢出量筒
C.用这种方法测小金属块的体积,要读数两次
D.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层的下沿相平
2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I= B. C. D.
25.为减少火灾中的伤亡,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常识,学会如何从火灾中逃生。当高层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寻找出口③蹲下或匍匐前进寻找出口④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⑤打电话报警、求救⑥立刻从窗口跳下逃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26.在月球上,下列现象有可能实现的是( )
A.听到机器的轰鸣声
B.冬天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看到美丽的流星雨
D.宇航员用力一跳,跃出0.8米深的凹坑
27.有甲、乙、丙三种量杯,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为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测量体积约为40立方厘米的石块体积,选择上述哪一种量杯进行测量好( )
A.甲 B.乙 C.丙 D.三种都可以
28.测量一块金属材料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测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测量水和金属块总体积时视线仰视,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将( )
A.大于实际体积 B.等于实际体积
C.小于实际体积 D.无法判断
2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电流表测量的是( )
A.通过灯Ll的电流
B.通过灯L2的电流
C.通过灯L1和灯L2的电流之和
D.电源供给电路的总电流
30.某同学称木块质量时,错把木块放在天平右盘,他在左盘加80g砝码再将游码移到0.5g处天平正好平衡,则该木块的质量正确的为( )
A.80.5g B.80g C.81g D.79.5g
三.解答题(共1小题)
31.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下。司机从看到情况到操纵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上述情况如图所示。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km/h﹣1) 40 50 60 80 100
反应距离/m 7 9 11 15 19
制动距离/m 8 13 20 34 54
(1)汽车刹车后,由于 ,汽车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2)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
(3)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
四.填空题(共6小题)
32.为较准确地测出一金属丝的直径,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是 毫米。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l匝,则测量值将偏 。
33.如图是王轶男同学用刻度尺测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铅笔的长度是 。
34.2014年9月24至26日,镇海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田径场隆重举行。小明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请按要求完成题目:小明在男子5 (填质量单位)铅球比赛中以15.04 (填单位)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的太松,则测量值将会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35.(1)如图A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 。
(2)图B温度计的示数是 ℃。
36.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计的温度为 。(2)小球的直径是 。(3)石块的体积是 。
37.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寒暑表的温度示数为 摄氏度。
(2)小球的直径是 厘米。
(3)石块的体积是 厘米3。
2021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1章科学入门单元测试卷二
一.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
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
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克 摆动幅度/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0.0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0
3 1.0 30 0.05 39.8 2.0
4 1.0 30 0.08 39.7 2.0
5 1.3 20 0.0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验证小敏的猜想,应选择序号 1和5 进行实验。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 决定;
(3)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短 。(选填“长”或“短”)。
【解答】解:(1)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保持质量和摆动幅度相同,改变绳长,1和5符合题意;
(2)由表格数据1、5可知,在质量和摆动幅度相同时,绳长越长,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越长,故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长有关;
由表格数据2、4可知,在摆长和摆动幅度相同时,摆球质量变化,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不变,故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球质量无关;
由表格数据3、4可知,在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摆动幅度变化,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不变,故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动幅度无关;
综合分析:只有摆长变化时,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才会变化,因此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决定;
(3)钟表慢了,往返摆动的时间太长了,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往返摆动的时间越长,越慢,把摆长调短一些即可。
故答案为:(1)1和5; (2)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3)短。
2.我们科学课本的前言中提到了“一天,伽利略在一所大教堂里看到屋顶垂下来一根长链
子,链子尽头的那盏灯在不停地摆动。他观察到灯左右摆动时,摆动间隔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为了确认这一设想,他把手指按在手腕上,利用脉搏跳动次数的恒定性来测定灯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终于证明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后来人们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钟。”那么哪些因素决定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呢?张永和赵良提出下列猜想,张永猜想:可能由吊灯的绳长决定的;赵良猜想:可能由吊灯的摆动幅度决定的。我们一起按照如图进行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栓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摆长(绳长)/厘米 摆动幅度/厘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秒
1 100 5 40 2.0
2 100 8 40 2.0
3 80 5 30 1.5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验数据,请你和他们一起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画线中提到“他的设想 灯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
(2)除了张永和赵良的猜想外,请你也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可能由吊灯的质量决定的 ;
(3)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测量仪器是 停表 、 刻度尺 ;
(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短 一些(填“长”或“短”)。
【解答】解:(1)根据“他观察到灯左右摆动时,摆动间隔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知,他的设想是:灯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2)决定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的因素可能与:吊灯的绳长、吊灯的摆动幅度、吊灯的质量等因素,故可以提出的猜想是: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可能由吊灯的质量决定的;
(3)本实验中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摆长和摆动幅度;
(4)一摆钟变慢了,如果要变快,那么就得让摆动时间变短,由实验可知,需要把摆长变短才可以。
故答案为:(1)灯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2)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可能由吊灯的质量决定的;(3)停表;刻度尺;(4)短。
3.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1、2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抛出点高度 有关,与 抛出钢球的质量和水平抛出的速度 无关。同时还可得出“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 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 有关”的实验结论。
【解答】解:
(1)由表中数据可知,1、2两组实验数据的水平抛出速度与抛出点离地的高度相同,用1、2两组数据可以验证猜想一;
(2)由表中1、4(或2、4,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
由1、2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质量无关;
由2、3两组数据知: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钢球的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由1、3、4(或2、3、4)三组实验数据可知: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
故答案为:(1)1、2;(2)抛出点高度; 抛出钢球的质量和水平抛出的速度;水平抛出的速度和抛出点离地高度。
二.选择题(共27小题)
4.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解答】解: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步骤是:④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③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①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②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故选:C。
5.有五位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测量值分别为18.52cm,18.48cm,19.80cm,18.49cm,18.51cm,下列数据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19.564cm B.19.56cm C.18.505cm D.18.50cm
【解答】解:
由测量结果可知测量数据19.80cm是错误数据,应去掉;
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科学课本的宽度最接近的真实值是:=18.50cm,最接近18.50cm。
故选:D。
6.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是2.72厘米、2.73厘米、2.42厘米、2.73厘米、2.72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该为( )
A.2.72厘米 B.2.71厘米 C.2.725厘米 D.2.73厘米
【解答】解:
分析物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42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它四次测量的平均值为:=2.725cm≈2.73cm。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73cm。
故选:D。
7.欲称出约39g物品的质量,应顺次往天平的右盘中添加的砝码是( )
A.30g、9g B.30g、5g、4g
C.20g、10g、5g、2g、2g D.20g、10g、5g、4g
【解答】解:天平的砝码有100g、50g、20g、10g、5g、2g,标尺的量程是1g,能组合不同大小的质量。天平砝码没有30g、9g和4g的砝码。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2的电流,下面四个电路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A、两灯并联,电流表与L1串联,测的是L1的电流,并且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故A不符合题意;
B、两灯并联,电流表与L2串联,测的是L2的电流,并且正负接线柱接法正确,故B符合题意;
C、两灯并联,电流表与L1串联,测的是L1的电流,故C不符合题意;
D、两灯并联,电流表在干路上了,测的是干路的电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6 cm3 B.18 cm3 C.12 cm3 D.24 cm3
【解答】解:
设木块的体积为V,木块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即V吸=V;因此水的体积变为50﹣
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6mL﹣(50mLV)=V,
所以木块的体积V=24cm3.故D正确。
故选:D。
10.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解答】解:测量圆柱体的周长可采用转化法,将圆的周长变成直线的长进行测量,具体做法是:将白纸条紧密地绕在圆柱体上,用大头针在纸条重叠处扎一个孔,取下白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间的距离,这就是圆柱体的周长。根据以上做法可以看出,选用的器材有:acdf。
故选:C。
11.某同学先后4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4厘米、1.75厘米、1.72厘米、1.91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
A.1.73 厘米 B.1.78 厘米 C.1.737 厘米 D.1.74 厘米
【解答】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91厘米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小球的直径为:
d==1.74cm
故选:D。
12.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方案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评价与交流
【解答】解: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认液体是白醋还是白酒,因此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环节。
故选:C。
13.用量筒量取水时,某同学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7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
A.小于70毫升 B.大于70毫升 C.等于70毫升 D.无法确定
【解答】解: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70毫升,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该学生实际量得的液体体积小于70mL。
故选:A。
14.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需满足的条件是( )
A.不规则物体必须用细绳系好
B.不规则物体必须沉入水底
C.不规则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
D.必须用量筒
【解答】解:A、用细绳系好固体可以分别取放,也可以避免损坏量筒或量杯,但对测量体积没有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C、不规则物体只要全部在水面以下,排开水的体积就等于它的体积,所以不一定沉入水底,只要是浸没就可以。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测量液体体积,既可以用量筒,也可以用量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 )
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判断
【解答】解: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可以假设为20ml,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可以假设为10ml,所以倒出液体的体积为20ml﹣10ml=10ml,大于8ml。
故选:B。
16.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观察 B.实验 C.调查 D.阅读
【解答】解:
善于观察的牛顿从别人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联想到地球与苹果之间存在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
故选:A。
17.用皮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皮尺没有充分拉直来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解答】解:
用皮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皮尺没有充分拉直,皮尺由于弯曲皮尺的长度比实际长度变短,用没有充分拉直的皮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故A正确。
故选:A。
18.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在各楼层安装了直饮水机。小明在第一次在教学楼使用直饮水机时,观察到机器上显示的温度是100℃,而从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却不怎么烫手,为了确定水温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发现水温只比体温稍高。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科学探究,那么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和证据 D.制订探究计划
【解答】解:“水温到底有多高”,这是提出问题;“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切身体验一下,这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故选:C。
19.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15毫升 B.等于15毫升 C.小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
【解答】解:量筒中盛有5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量筒中应该剩余50毫升﹣15毫升=35毫升;
俯视液面读数为35毫升时,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剩余体积应小于35毫升。所以实际取出的酒精体积大于15毫升。
故选:A。
20.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解答】解:量筒读数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与视线平行后再读数,不能把量筒举起,故A错误;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故B正确;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故C正确;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首先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故D正确。
故选:A。
21.我国铁道的标准轨距是1.435米,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可能是(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解答】解:1.435m=143.5cm,它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是cm。
故选:C。
22.下图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P= B. C. D.
【解答】解:A、此为压强计算公式,反映的是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属于物理模型;
B、此为水分子模型;
C、此为道路交通标志,不属于模型;
D、此为烯分子模型。
故选:C。
23.利用量筒和水可以测量不规则小金属块的体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是指物体能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B.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多,是指物体浸没在量筒时,水不能溢出量筒
C.用这种方法测小金属块的体积,要读数两次
D.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层的下沿相平
【解答】解:
A、水不能太少,是指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保证其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故A正确;
B、水不能太多,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故B错误;
C、用水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体积时,先取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将金属块浸没水中,读出总体积V2,则金属块的体积V=V2﹣V1,所以要读数两次,故C正确;
D、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层的下沿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故D正确。
故选:B。
2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I= B. C. D.
【解答】解:A.该公式描述的是电流与电压、电阻的等量关系,属于物理模型;
B.这是一个C60分子结构模型;
C.这是一个注意危险的警告标志牌,有警告的含义,不属于模型;
D.这是一个原子结构模型。
故选:C。
25.为减少火灾中的伤亡,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常识,学会如何从火灾中逃生。当高层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寻找出口③蹲下或匍匐前进寻找出口④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⑤打电话报警、求救⑥立刻从窗口跳下逃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答】解:
①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沿楼梯下楼不易逃离,退到卫生间暂避等待救援是合理选择,所以错误;
②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有毒气体,所以正确;
③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所以正确;
④一旦发生火情,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所以错误;
⑤发生火灾,打电话报警、求救是可行的,所以正确;
⑥在高层楼房上跳下会造成严重受伤,所以错误。
故选:C。
26.在月球上,下列现象有可能实现的是( )
A.听到机器的轰鸣声
B.冬天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看到美丽的流星雨
D.宇航员用力一跳,跃出0.8米深的凹坑
【解答】解:
A、声波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传播声波的空气,无法听到机器轰鸣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
B、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雨雪雾霜的变化。故B错误;
C、在地球上看到的流星雨是陨石与大气层摩擦生热达到燃烧状态出现的现象。月球上没有空气,即使有陨石落向月球,也不会形成流星。故C错误;
D、同一物体在月球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所以宇航员轻轻一跳,可以轻松克服自身月球重力,跃出0.8米深的凹坑。故D正确。
故选:D。
27.有甲、乙、丙三种量杯,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为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测量体积约为40立方厘米的石块体积,选择上述哪一种量杯进行测量好( )
A.甲 B.乙 C.丙 D.三种都可以
【解答】解:
放入水中后,要全部浸没但又不能超过量程,所以没必要用500ml的,也不能用50ml的,故应该用100ml的量筒比较合适。
故选:B。
28.测量一块金属材料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测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俯视,测量水和金属块总体积时视线仰视,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将( )
A.大于实际体积 B.等于实际体积
C.小于实际体积 D.无法判断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在放金属块前俯视液面,示数为V1,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放金属块后俯仰视液面,示数为V2,读数比实际偏小,则测量的体积V=V2﹣V1,因为V1偏大V2偏小,故V偏小,故小于金属块的实际体积,C正确。
故选:C。
2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电流表测量的是( )
A.通过灯Ll的电流
B.通过灯L2的电流
C.通过灯L1和灯L2的电流之和
D.电源供给电路的总电流
【解答】解:
由实物图知:当闭合开关,电流有两个路径:正极﹣灯泡L1﹣开关﹣负极;正极﹣灯泡L2﹣电流表﹣开关﹣负极。
所以电流表与灯泡L2串联,测量的是通过L2的电流。
故选:B。
30.某同学称木块质量时,错把木块放在天平右盘,他在左盘加80g砝码再将游码移到0.5g处天平正好平衡,则该木块的质量正确的为( )
A.80.5g B.80g C.81g D.79.5g
【解答】解:木块和砝码的位置放错了,则左盘中砝码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所以木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木块质量等于m=80g﹣0.5g=79.5g。
故选:D。
三.解答题(共1小题)
31.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下。司机从看到情况到操纵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上述情况如图所示。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km/h﹣1) 40 50 60 80 100
反应距离/m 7 9 11 15 19
制动距离/m 8 13 20 34 54
(1)汽车刹车后,由于 惯性 ,汽车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2)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0.684s 。
(3)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汽车速度的大小 。
【解答】解:(1)汽车刹车后,由于惯性,汽车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下来;
(2)根据v=,
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t===1.9×10﹣4h=0.684s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汽车速度的大小。
答:(1)惯性;(2)0.684s;(3)汽车速度的大小。
四.填空题(共6小题)
32.为较准确地测出一金属丝的直径,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是 1.5 毫米。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l匝,则测量值将偏 大 。
【解答】解:由图可知线圈长度:L=6.00cm﹣1.50cm=4.50cm,线圈匝数n=30,故金属丝直径d===0.15cm=1.5mm;
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大。
故答案为:1.5;大。
33.如图是王轶男同学用刻度尺测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1mm ,铅笔的长度是 3.60cm 。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相邻刻度线的距离,即最小刻度是1mm;铅笔的长度是13.60cm﹣10.00cm=3.60cm。
故答案为:1mm;3.60cm。
34.2014年9月24至26日,镇海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田径场隆重举行。小明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请按要求完成题目:小明在男子5 kg (填质量单位)铅球比赛中以15.04 m (填单位)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的太松,则测量值将会 A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解答】解:根据实际,小明在5kg铅球比赛中的成绩应该为15.04m;
刻度尺使用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沿着被测长度放”,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的太松,必然在一定的长度内卷缩了一些的示数,所以会使测量的结果偏大。故A正确。
故答案为:kg;m;A。
35.(1)如图A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 1.72cm 。
(2)图B温度计的示数是 ﹣14 ℃。
【解答】解:(1)由图A所示刻度尺可知,其分度值是1mm,物体长度为2.72cm﹣1.00cm=1.72cm;
(2)由图B所示温度计可知,其示数是负的,其分度值是1℃,其示数为﹣14℃;
故答案为:(1)1.72cm;(2)﹣14。
36.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计的温度为 ﹣34℃ 。(2)小球的直径是 1.10cm 。(3)石块的体积是 20cm3 。
【解答】解:(1)由图所示温度计可知,液柱向上对应的数字变小,温度为零下,其分度值是1℃,其示数为﹣34℃;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即物体的长度=3.10cm﹣2.00cm=1.10cm;
(3)量筒的分度值是10ml,石块体积为130ml﹣110ml=20ml=20cm3。
故答案为:(1)﹣34℃;(2)1.10cm;(3)20cm3。
37.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是必不可少的。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寒暑表的温度示数为 23 摄氏度。
(2)小球的直径是 1.20 厘米。
(3)石块的体积是 20 厘米3。
【解答】解:(1)由图所示寒暑表可知,其示数是正值,其分度值是1℃,其示数为23℃;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把8.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8.00cm即为物体长度,即物体的长度=9.20cm﹣8.00cm=1.20cm;
(3)量筒的分度值是10ml,石块体积为130ml﹣110ml=20ml=20cm3。
故答案为:23;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