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 B.对干冷玻璃片吹气
C.蜡烛燃烧 D.湿衣晾干
2.下列变化只含物理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氢氧化钠固体敞口放置一会儿
C.二氧化碳溶于水 D.浓盐酸挥发
3.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见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 指示剂 甲 乙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C.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蒸馏水,溶液颜色不会改变
4.测定人体内体液的pH,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一些体液的近似pH如下:下列体液中,碱性最强的是 ( )
体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血液
pH 0.8~1.5 7.5~8.0 6.8~7.4 7.35~7.45
A.胃液 B.胰液 C.胆汁 D.血液
5.下列物质跟水混合得到的清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是( )
①CaO②Fe2O3③CO2④Na2CO3⑤Cu(OH)2⑥HCl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6.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水、金属铁、氢氧化钙溶液、硝酸银溶液,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液体
C.测定溶液的PH D.过滤
8.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
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
C.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
9.实验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
A.称量NaOH固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溶液pH D.除去H2中的HCl
10.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列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 无色酚酞溶液
B 石灰水 碳酸钠 无色酚酞溶液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溶液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溶液
A.A B.B C.C D.D
11.“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水分子示意图已省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氯离子
B.此反应的实质是和 结合生成水分子
C.表示钠离子
D.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12.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错误的是( )
A. B.
C. D.
13.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是NaOH溶液中滴入稀盐酸 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14.将含有BaCl2和Na2CO3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溶于水得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根据这些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滤液中含有BaCl2
B.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所产生的白色沉淀是AgCl
C.混合物溶于水时所得白色沉淀是BaCO3
D.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滤液中肯定不含Na2CO3
15.下列各组内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KOH、Na2CO3 、HCl B.Ca(OH)2、KNO3、Na2CO3
C.BaCl2 、NaCl 、MgSO4 D.Ba(OH)2 、NaOH、HNO3
16.某化工厂以氯化镁为原料制取硝酸镁,下列设计方案中既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是( )
A.将氯化镁与硝酸钠溶液混合,再蒸发浓缩结晶
B.将氯化镁溶于水,加入过量硝酸银溶液,过滤,蒸发滤液并结晶
C.将氯化镁溶于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将沉淀溶于适量稀硝酸,再蒸发结晶
D.将氯化镁溶于水,加入硝酸,然后蒸发使氯化氢挥发,再浓缩结晶
二、简答题
17.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水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1)CuSO4是重金属盐,能与蛋白质发生______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使蛋白质失去原来的生理功能,所以CuSO4有毒。
(2)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100g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无其它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说明图中的OA段未生成Cu(OH)2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
②计算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1位小数)。___________
18.诸暨市某中学的初三科学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道计算题,题目如下:取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19.6%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求所得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检查作业发现,班上出现了下表所示的两种情形:
结果编号 ① ②
计算结果 14.2% 7.1%
请你分析并回答:
(1)你赞同的计算结果是___________(填结果编号)。
(2)反应结束后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请写出该题正确计算的详细过程。
三、探究题
19.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稀盐酸与NaOH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测定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1)如图1,用pH传感器测定两溶液混合时pH的变化曲线,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a点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OH
C.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往c点溶液中加入Cu(OH)2,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方案二)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2)小金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3)小华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
(方案三)利用图3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4)实验过程中均无明显现象,则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___________。
20.同学们尝试获取含有色素的“紫甘蓝提取液”,并探究该提取液能否作为酸碱指示剂。将撕碎的紫甘蓝叶片用纯净水浸泡,过滤后即可得到蓝色的提取液。
实验1:探究紫甘蓝提取液颜色随溶液pH的变化。用盐酸、NaOH、水配制一定pH的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10滴紫甘蓝提取液,溶液的颜色如下。
溶液pH 2 4 7 10 12
溶液颜色 红 红 蓝 绿 绿
实验2:用紫甘蓝提取液检测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解释与结论)
(1)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用________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2)依据实验现象判断,Na2CO3溶液呈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3)若白醋的pH为3,则白醋中滴加紫甘蓝提取液后,混合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___。
(4)根据目前的实验现象,不能断定NaHCO3溶液呈中性,理由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同学们查阅资料知AlCl3溶液的pH通常在3~4之间,由此判断实验2中,溶液④呈蓝色不是溶液酸碱性导致的,理由是________。
(6)同学们认为紫甘蓝提取液不是良好的酸碱指示剂,原因是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对着玻璃片呼气只是水的状态改变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是物理变化。
C、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D、湿衣晾干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是物理变化。
故选C。
2.D
【详解】
A、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水生成,是化学变化;
B、氢氧化钠固体敞口放置一会儿,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是物理变化,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生成碳酸钠和水,有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有化学变化;
D、浓盐酸挥发,是盐酸的溶质氯化氢挥发到空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D。
3.D
【详解】
A、甲能使A指示剂显黄色,A指示剂在pH小于6.2时显黄色,则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分别能使A指示剂显黄色、蓝色、绿色,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C、B指示剂在pH小于10时显无色,大于10时显粉红色,乙能使B指示剂显粉红色,则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甲溶液呈酸性,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蒸馏水,溶液被稀释,溶液无限接近中性,则溶液会变为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B
【详解】
A、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B、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
C、胆汁的pH为6.8~7.4,可能酸性也可能碱性。
D、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胰液的pH最大,碱性最强。
故选B。
5.D
【详解】
①CaO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①正确;
②Fe2O3不能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故②错误;
③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③正确;
④Na2CO3溶于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篮,故④正确;
⑤Cu(OH)2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故⑤错误;
⑥HCl溶于水,使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⑥H正确;
故选:D。
6.D
【分析】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水时,酸性减弱,pH升高,但不会变成中性或碱性,pH只会接近7,故A不正确。
B、活泼金属和酸接触就会放出氢气,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起点应该从零开始,故B不正确。
C、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起始质量不可能为零)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增加,反应完全后随着氢氧化钙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加,故C不正确。
D、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增加,反应完全,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7.A
【分析】
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A不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B正确。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故C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硫酸密度比水大,如果把水倒入硫酸中,水在硫酸上,稀释过程中水会迅速升温并沸腾,然后飞溅。
8.C
【详解】
A、氢氧化钠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2中,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比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强,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比水强,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该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对比A、C,A瓶变瘪比C更明显,能够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大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D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H2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HCl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能把杂质除去,符合除杂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
A、甲中盛有浓氨水,滴下后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B、当甲中的石灰水滴入到乙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这些物质没有挥发性,不能使浸有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的棉花变红,符合题意。
C、当甲中的稀盐酸滴入到乙中的石灰石上,稀盐酸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当甲中的浓盐酸滴入到乙中的锌粒上,锌粒与盐酸反应放热,加速浓盐酸的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中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则表示稀盐酸中的氢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此反应的实质是和 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反应后消失,则表示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表示的是钠离子,不能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C
【详解】
A、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硫酸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像正确,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离子变少直至恰好反应,液体变成水导电性最小,再加入硫酸,导电性有不断增强,图像正确,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减少,最终为零,图像错误,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像正确,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A
【详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故正确。
B、根据图象可知,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横坐标表示加入盐酸的量,故错误。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故错误。
D、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由于不知道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则所加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故选A。
14.A
【详解】
A、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氯化钠,加入硝酸银产生了不溶于水酸的沉淀,则产生了氯化银,所以溶液中一定有氯离子,但是溶液中已经有了氯化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钡,故A说法错误。
B、向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加入稀硝酸不溶解的沉淀有氯化银和硫酸钡,而与银离子有关的是氯化银沉淀,故B说法正确。
C、碳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C说法正确。
D、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滤液中不可能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银反应产生的碳酸银沉淀会溶于稀硝酸,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5.B
【详解】
A、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当氢氧化钾或碳酸钠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钾或碳酸钠有剩余时溶液呈碱性,故错误。
B、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仍然呈碱性,故正确。
C、氯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镁,溶液不可能为碱性,故错误。
D、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硝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硝酸钡和水,所以当Ba(OH)2、NaOH有剩余时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B。
16.C
【详解】
A、氯化镁与硝酸钠不反应,将氯化镁与硝酸钠溶液混合,再蒸发浓缩结晶,得不到硝酸镁,故错误。
B、将氯化镁溶于水,加入AgNO3,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镁,滤出沉淀将溶液蒸干,但滤液中会含有硝酸银杂质,同时硝酸银价格较贵,故错误。
C、将氯化镁溶于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将氢氧化镁溶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蒸发结晶即可,故正确。
D、将氯化镁溶于水,加入硝酸,硝酸和氯化镁不反应,故错误。
故选C。
17.化学 氢氧化钠溶液先与废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没有沉淀产生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3.92g,设废液中CuSO4的质量为x,
x=6.4g
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
【详解】
(1)CuSO4是重金属盐,能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使蛋白质失去原来的生理功能,所以CuSO4有毒。
(2)①中和反应优先,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先与废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OA段没有段沉淀产生。
②见答案。
18.由2NaOH+H2SO4═Na2SO4 +2H2O可知,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的质量为80:98,当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19.6%的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硫酸的质量为:(100g×8%):(100g×19.6%)=80:196,所以,硫酸有剩余,应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
设生成生的硫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14.2g
所得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由以上计算可知,赞同的计算结果是②。
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
【详解】
见答案。
19.AC 红墨水向右移动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 无色酚酞溶液
【详解】
(1)A.由图1可知,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最后到小于7,说明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Cl、NaOH,选项说法错误;
C.从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盐酸过量,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其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HCl,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往c点溶液中加入Cu(OH)2,会观察到蓝色固体消失,溶液变成蓝色,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C。
(2)小金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所以此方法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4)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步骤Ⅰ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如果发生了反应,溶液中就不存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反应发生了。
20.洁净 碱性 红色 紫甘蓝显蓝色的pH范围并未确定 AlCl3溶液的pH在3~4之间,对应的提取液颜色应为红色 在某些盐溶液中,紫甘蓝提取液的颜色与溶液的pH不一致
【详解】
(1)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2)如图可知,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10滴紫甘蓝提取液,溶液呈绿色,对照表格可知,溶液pH值大于7,溶液呈碱性。
(3)若白醋的pH为3,则白醋中滴加紫甘蓝提取液后,混合溶液的颜色为红色。
(4)根据目前的实验现象,不能断定NaHCO3溶液呈中性,理由是:紫甘蓝显蓝色的pH范围并未确定。
(5)因为AlCl3溶液的pH在3~4之间,对应的提取液颜色应为红色。
(6)因为在某些盐溶液中,紫甘蓝提取液的颜色与溶液的pH不一致,所以紫甘蓝提取液不是良好的酸碱指示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