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2 19:1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鲁迅
拿来主义
导入新课
国货品牌牙膏叫“黑人牙膏”
可洋货牙膏却要叫“中华牙膏”?
导入新课
有人说:“放着本国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
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
也有人说:“ 洋为中用,“拿来”无妨。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也有人说: “……”(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观点)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品味鲁迅特有的杂文语言,感受鲁迅语言辛辣讽刺的力量,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3、学会运用拿来主义的眼光辨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多部作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鲁迅的了解。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弃医从文”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鲁迅
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鲁迅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鲁迅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
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
《彷徨》1926年8月
《故事新编》1936年
鲁迅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集》
鲁迅作品
杂文集
《坟》
《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等。
鲁迅作品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拿来主义》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被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拿来主义》背景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文本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①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
②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
③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文本分析
2.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文本分析
3.这些事件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件,鲁迅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文本分析
4.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文本分析
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文本分析
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文本分析
“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遭受侵略。
文本分析
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文本分析
5.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文本分析
5.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文本分析
5.在谈论如何对外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文本分析
5.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孱头、昏蛋和废物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文本分析
5.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文本分析
6.请大家发出声音再读第9段,思考那么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具体面对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的呢?
面对继承文化遗产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畅谈。
文本分析
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文本分析
7.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文本的时代性
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课后巩固
一.积累 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冠冕( )脑髓( ) 吝啬( )蹩进( ) 鱼翅( )自诩( )残羹冷炙( ) 鸦片( ) 礼shàng往来( ) 国cuì( )
kòu 头( ) cán头( ) mó登( ) 针jiū ( ) pì 如( )
课后巩固
一.积累 运用
2.填空:
鲁迅〔1881年~1936年〕,中国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___________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课后巩固
一.积累 运用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B.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C.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