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及写作动机,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历史风貌。
2.通过细节,揣摩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尤其是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3.通过梳理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原型和形象发展,体会托尔斯泰寄寓的人性理想。
4.通过讨论聂赫留朵夫“哭”与玛丝洛娃“笑”和解读课文插画,深入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5.理解“复活”的意蕴,探究主旨。
教学重点
了解“心灵辩证法”,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掌握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话、神态、动作、玛丝洛娃的“笑”。
教学过程
导入
关晓彤期末汇演图片导入。
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世界经典名著《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小说是经过1889-1899十年的
长期思想、艺术探索总结而成,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纯洁、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是私生女,一对富有的姐妹俩伊凡诺芙娜收养了她,不幸的是,当玛丝洛娃16岁的时候,她的监护人的侄子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她,并致使她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送进育婴堂后不久便死了。玛丝洛娃在受尽各种磨难之后,沧为妓女,在她26岁的时候,因被人指控与别人合伙谋害一位西伯利亚商人以盗取钱财而被押解去法庭,在这儿,她碰上了当时作为陪审人之一的聂赫留朵夫,这位最初使她陷入后来苦难的初恋情人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曾经的这段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罗曼·罗兰称为“歌颂同情心最美好的篇章”的《复活》。
文化常识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①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②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③博爱
《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有着很好的体现,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精神的自我完善上。《复活》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另一方面,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
背景
写作背景:《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社会环境: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地主土地私有制是这些灾难的根源。俄罗斯社会官僚体制和法律制度的荒谬性反动,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
文本研习(监狱会面)
活动一:以读促悟,初识文本
朗读第1段,提取重要信息。
提问:读第一段提取到了什么信息。
明确:两个人物(主人公——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三个核心词(熟悉、温顺、惊讶)
“熟悉”——从这个词可以看出 他们之前是认识的。
“温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玛丝洛娃的性格特点:温和、善良
“惊讶”—— 表明她面对聂赫留朵夫时的态度:奇怪、震惊的。
(为什么惊讶?这时她认出聂赫留朵夫了吗?——惊讶于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有人来看她)
朗读2——5段,自我答疑。
问题引导(由学生自问,一起探讨):
①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在用“您”还是“你”时有了犹豫,不知该用什么?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处走“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②当时的场合?(监狱里,有其他人)
③第三段,玛丝洛娃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玛丝洛娃现在很惨, 蒙受冤屈,可她为什么现在还能笑得出来呢?
④既然 是“斜睨”,那她为何又“笑盈盈”?“斜睨”后面配的词应该是“不屑一 顾”,或者“愤怒”,为何后面又是 “笑盈盈”?把“笑盈盈”与“斜睨”放 在一起,不矛盾吗?
朗读6——12段
朗读6——8段,思考这是在写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吗?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是。写的是旁边人的对话,表现混乱嘈杂的监狱场景。
作用: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该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追问引导:这里有个词要注意,哪个词?(衣衫褴褛。)
朗读9——12段,读完这几小段,内心里有触动吗?
预设:聂赫留朵夫在此刻 “眼泪就夺眶而出, 喉咙也哽住了”
小说的背后一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它的人物、情节、环境,这只无的手就是作者。聂赫留朵夫身上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作者就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当然托尔斯泰并没有像聂赫留朵夫那样玩弄女性又把她抛弃。虚构的人物在生活中也许有,托尔斯泰是从他的朋友那里听说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但故事本身不同于创作的情节。原来的故事说的是类似聂赫留朵夫的那个人物良心发现,向玛丝洛娃赎罪,并和她结婚了。故事是偶然的,但托尔斯泰要把它变成必然发生的, 这就需要一个创作思想起作用,就要让聂赫留朵夫去赎罪。其实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不赎罪,为什么聂赫留朵夫要赎罪?因为托尔斯泰一直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 那么怎样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就要让这个人良心发现。 给他安排一个场景,让他做陪审员,看到他当年深深爱过的单纯女孩如今沦落到这种程度,而这种情况又与自己有关, 因此良心发现。生活中也许90%的人不会良心发现, 对不对? 这就是小说。 我们可以被小说感动,但不要被它欺骗。 托尔斯泰的这一安排就是想给良心丧失或良心不完整的人以反思: 我有良心吗?聂赫留朵夫被塑造成一个有良心的人。 他原来是一个正派的人, 但后来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 醉生梦死的生活,良心丢失了,见到玛丝洛娃之后良心又被唤醒了。于是小说题目叫“复活”,“复活”是借用了圣经中耶稣的复活,在这里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精神、良心、道德上的复活。我们明白了这个,后面就不必一一去读了。下面,请四人一组,选出你感兴趣的一段对话或心理描写,谈谈你的感受。(生小组讨论约5分钟)
活动二:自由赏析对话或心理描写
1.请同学说说,哪一段、哪些句子让你特别有感受?
预设:
第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明确:①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②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第21段: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第60段: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第61段:“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第62段: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明确: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丧失了纯洁可爱的灵魂,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第63段:“喀秋莎! 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明确: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对喀秋莎的称呼改成“你”了。 结合上文他发现喀秋莎不是原来的天真样子了,他内心的魔鬼浮上心头,现在可谓他良心复活的关键时候。 他不再束手束脚,他直接喊出“你”,袒露真心,不再犹豫,真正地想要“复活”。
玛丝洛娃原来相信他的话吗?
原来不相信,后来相信了。 如果你们去看原著, 就会知道,玛丝洛娃为什么要钱?她是为了要钱买酒。 她想借喝酒来麻醉自己。 结果喝醉之后, 她又去跟别人打架。聂赫留朵夫劝她不要喝酒,玛丝洛娃很温顺地听了,后来聂赫留朵夫觉得监狱环境太恶劣,动用各种关系把玛丝洛娃调到监狱的医院去当看护, 玛丝洛娃也愉快地接受了。玛丝洛娃的狱友受到不公正的审判需要帮忙,玛丝洛娃求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也都帮她办了。 小说最后, 玛丝洛娃重新爱上了他,但当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求 婚时,玛丝洛娃拒绝了,最后和一个被流放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合了。 这个结果可能比最初托尔斯泰从朋友那里听说的故事里的结果更符合小说的创作规律、文学的创作规律。
第67段: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他,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明确: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第70段:“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明确: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第15段: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第16段:“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明确: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第27段: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明确: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第44段: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种种迷雾把它遮住……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她妖媚地笑了笑。
明确:心理描写。玛丝洛娃不愿回忆那段生活, 因为太痛苦, 但是当年的爱情毕竟是幸福的。残酷因幸福而来,幸福因残酷而失去,折磨着玛丝洛娃,所以她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种种迷雾把痛苦遮住,她现在所想的就是利用他多弄点好处。这段心理描写很细腻,也很感人。
第54段:“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明确: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第64段: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明确: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的形象,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说明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第69段:“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明确: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第78段:“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明确: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2.作为高二的学生,你从小说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教益?
提示:
①西方:“救赎”
中国:《论语》——“知耻近乎勇”
②始乱终弃话题
活动三:心灵画手,图解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1.阅读文本,尝试用心电图画出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感受聂赫留朵夫漫长的精神复活之路。
(1)学生结合文本画出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图,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
(2)小组交流 , 说明画图依据 。
(3)师生结合聂赫留朵夫心电图一起探讨文本细节。
问题引导:(1)聂赫留朵夫心电图第一次出现较大起伏在哪里呢?第一次哭在哪里(12段)?称呼变化说明什么?
明确:
①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处走“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②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能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项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③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心灵。
问题引导:(2)聂赫留朵夫是怎样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罪是真心的吗?
明确: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
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② 他感到害臊,向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
认罪是真心的:聂赫留朵夫发自内心认识到,正是自己导致玛丝洛娃的不幸,因而能亲自来到监狱,当面向玛丝洛娃认罪,并深感内疚、悔恨。能真心认罪,这标志着他良知的复苏,人性的复活!
问题引导:(3)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况下表明要赎罪的?如何看待他的“赎罪”要求?
明确:①玛丝洛娃来到身边以后,他首先表态,“过去的事既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后来,当得知玛丝洛娃经历的种种不幸以后,毅然表示“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也要赎我的罪”, 毅然选择了负责任的态度。
②认罪,承认罪过只是口头上的,相对不太困难;赎罪,则是要付出财物来弥补罪过,需要行动上作出补偿,付出一定的代价。 面对自己给玛丝洛娃带来的不幸,聂赫留朵夫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逃避,而是要求赎罪,这标志着他”良心“的苏醒,这标志着他“道德“上的”复活”。
问题引导:(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动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否一以贯之?结果怎么样?
没有一以贯之,有过动摇。
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
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其中不带有任何私心,不是为了自我救赎,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目的只是为了玛丝洛娃,希望恢复她的本性。这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感情,这标志着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问题引导:(5)“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明确: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小结: 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设计意图 :用心电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人物心理变化的动态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动作、神态和称呼上的变化,感受作家人物心灵描写的精妙 ,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2.从文本中找出聂赫留朵夫“哭”与玛丝洛娃“笑”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聂赫留朵夫“哭” 玛丝洛娃“笑”
①第12段: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②第21段: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③第31段:觉得喉咙哽住了。 ①第2段: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②第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③第43段:“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④第44段:她向他狐媚地笑了笑。 ⑤第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⑥第65段:“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⑦第76段:“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1)问题引导:为什么他“哭”而她却“笑”?她的笑大多是什么样的?“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怎么理解这些修饰语?为什么会有“斜睨”的笑?(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①第2段: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②第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斜睨”斜着眼睛看,那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傲慢 、轻视、看不起 …
③第43段:“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④第44段:她向他狐媚地笑了笑。
⑤第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⑥第65段:“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⑦第76段:“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2)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不是自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后来他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3)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要求,玛丝洛娃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拒绝。
①岔开话题不理会。她不理他的话。(不信任)
②提及过去不记得。“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努力忘记过去)
③要求赎罪不答应。“没有什么罪可赎的。”(拒绝)
(4)玛丝洛娃打算从聂赫留朵夫身上得到好处,是否意味着玛丝洛娃接受了他的认罪、赎罪,为什么?
明确:没有接受。在玛丝洛娃的眼里,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只是一个玩弄女人的“老爷”,可以利用他弄些好处——花很多的钱请好律师上诉,给些钱。
过去的聂赫留朵夫:(迷人的青年)给她打开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她难以理解的残酷),使得她由此产生接二连三的屈辱和痛苦。她感到痛苦,她无法理解,努力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不敢、也不会相信这些“老爷”,她与这些“老爷”之间只有交易,没有感情。
小结: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5)整本书阅读推荐:在一“哭”一“笑”的对比中,玛丝洛娃将聂赫留朵夫拒之千里,他们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失望而归,他还会再来吗?他会有什么改变吗?他们最后能复合吗?
作业:心灵写手 , 描写玛丝洛娃的复杂内心。对照课本插图 , 展开适当的想象,描写玛丝洛娃的复杂内心 ,200字左右。小组交流分享 。
活动四:解读插画,深入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敢于质疑。根据你的阅读感受,从指向人物和环境之间的视角来考虑,课文中所选择的插图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示例:在《复活》节选的文段中,环境和玛丝洛娃的关系应当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上流社会对她肆意蹂躏,官僚腐朽的审判机构使她身陷冤案却不得翻身。在黑暗的沙皇专制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的迫害下,作为底层人民的玛丝洛娃无力反抗,其命运只能是不断走向堕落。
而《复活》的插图中,压迫环境体现出来了——士兵拿枪押送女犯玛丝洛娃,但是玛丝洛娃却丝毫没有被环境压迫的痕迹,其自若的神态表情和微微扬起的头颅,反而显得她自尊而高傲,这是否和小说主题相悖?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尤其是自身内部的矛盾。细读小说,思考你提出的不合理之处,是真的不合理吗?根据文本,试着解释其合理性。
示例:《复活》选文的插图中,玛丝洛娃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状态其实是合理的。玛丝洛娃认为当上妓女就是对欺辱她的男人的报复。她作践自己,正是因为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想要以此反抗。在时代的大环境下,玛丝洛娃是被推着走的,其处境是无可奈何的,甚至这样的反抗也是幼稚可笑的。但也由此可见,她的精神还没有完全堕落。插画中自若的神态表情和微微扬起的头颅,和托尔斯泰笔下的“环境与人”的关系相符——玛丝洛娃身处社会最底层,她的遭遇确实极具代表性地反映出了平民女性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但天性纯洁、自尊勇敢的她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去真正反抗命运。
活动五:梳理聂赫留朵夫人物原型与发展
认识形象“原型”
“原型”是文学评论中的专业术语,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在设计小说人物尤其是小说主人公时,作者通常会有一些小说故事的人物原型。
寻找形象“原型”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法院检察官柯尼给托尔斯泰讲述的一个年轻的陪审员和妓女的故事。
【创作动机:《复活》写作的起因是朋友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最初是这个贵族青年的诱惑,才使这个农家姑娘走上堕落的犯罪道路,成为妓女的。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梳理形象“发展”
根据隐含作者的叙述声音与人物叙事的逻辑关系,我们一般将小说中人物发展的弧线分为三种类型:成长型、救赎型、迷失型。聂赫留朵夫属于“救赎型”。
比较“原型”与“发展”
与现实故事原型比较,作者在设定小说人物发展轨迹时做了哪些改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塑造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复活》的原型故事中,年轻的陪审员是直接去找法院检察官柯尼,表示要与这个妓女结婚的。没想到结婚前不久,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而托尔斯泰的笔下,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更为复杂,他从被完全否定的精神昏睡的贵族形象,觉醒成“精神的人”,进而开始了自己背叛上流社会的“苦难历程”。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因为托尔斯泰并不是单纯想写一部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而是想借助这个冤案,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的发展,披露出沙皇专制制度下的黑暗与荒唐,呼吁人客服兽性,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聂赫留朵夫正是托尔斯泰思想的代言人。
5.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拓展:《复活》: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活动六:综合探究主题意蕴
1.“复活”的含义: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非道德的人,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转变
课文的题目为“复活”,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因为他的欲望而被毁掉的女孩,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自己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乞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玛丝洛娃重逢时,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忏悔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探究标题意蕴
对于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1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表层义)
2标题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象征义或比喻义)。
答“标题意蕴题”的步骤: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双关、比喻、反讽、反问、引用、象征)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意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表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的。
③分析标题的深层意
深层意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的答题角度:
①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如《故乡》《边城》等。
②情节角度:设置悬念;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如《项链》《药》等。
③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
④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子夜》。
⑤读者角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思考。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2.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3.文本特色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素材积累: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2.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5.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作业:
1.心灵写手 , 描写玛丝洛娃的复杂内心。对照课本插图 , 展开适当的想象,描写玛丝洛娃的复杂内心 ,200字左右。小组交流分享 。
2.“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永久探讨价值的话题,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现实或是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人性与道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