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
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
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牺牲。你了解他
们的事迹吗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前的军事准备)
1906年,萍浏醴(lǐ)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1907年,安庆绍兴起义
(徐锡麟;秋瑾)
1907年,广西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黄兴)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黄兴、赵声)
1、萍浏澧起义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前的军事准备)
1906年冬, 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萍乡、浏阳、醴陵发动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刘道一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率领起义人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前的军事准备)
徐锡麟(1873-1907)
秋瑾
(1875——1907)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2、安庆起义、绍兴起义
麟囚于枷,至市,剜其肉,剐其体肤,剖心斩首而死。
——《清史稿》
秋瑾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烈,之快,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秋瑾《我此番赴死》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前的军事准备)
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黄兴
(1874-1916年)
3、广西起义
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前的军事准备)
1911年4月,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作“黄花岗起义”
4、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
影响:
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起义名称 领导人 时间 地点 结果、影响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刘道一
蔡绍南
1906年冬
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徐锡麟
1907年夏
安庆、绍兴
1907年
孙中山
黄 兴
广西镇南关
孙中山
黄 兴
1911年
广州
这是同盟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前的军事准备)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失败
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发动的条件不够成熟等原因
思考:
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湖北新军为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
1907年,清廷确定新军军制,规划拟练全国陆军36镇(相当于师),分配给湖北两镇指标,为第8镇和第11镇,成为仅次于袁世凯北洋军的军事力量,分由张彪、黎元洪任统领。
张之洞
湖北新军
张之洞编练新军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将领多选自武备学堂学生和军事留学生,士兵大部分系新招募,因而士兵相对质朴,将领比较开明,又加上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湖北新军在清末成为革命党人开展宣传与组织活动的良好舞台。换言之,湖北新军没有"军阀"习气,容易为革命党人所争取,这也是湖北新军成为最早觉悟的清朝进步军人的原因。
至辛亥武昌首义前夕,湖北新军直接加入革命组织(主要是共进会与文学社)的已达2000多人,受其影响的4000多人,站在清方一边的不足千人,成为了向清王朝打响"第一枪"的首义之师决非偶然。
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它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革命党人以武汉为中心所发动一次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
武昌起义
武汉是首义之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
革命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不满清
朝统治的人倾向革命。
军事组织上:湖北新军、先进革命组织。
群众基础上:全国民主革命浪潮奠定了群众基础。
社会趋势上:动摇打击清朝统治,顺应潮流。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背景:
四川保路运动:
清政府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列强,引起人民不满与反抗,并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屠杀百姓…使得湖北的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清庭调湖北新军入川围剿,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新军中孙武等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
文学社和共进会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谋划起义(计划10月16日发动起义)。
二、武昌起义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借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2.主要力量: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过程: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
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911年10月10日)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武汉三镇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10月11日)
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是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诩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黎元洪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影响:
辛亥革命全国形势图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独立的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旧官僚主导
革命不彻底
有人说,皇帝倒了,辫子割了,革命成功了。 有人说,这只是表面现象,革命并没有成功。
你眼中的辛亥革命是怎样的
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
材料1: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国社会的革故鼎新说:“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材料2: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材料3:
男女同校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剪辫子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活
女人放足
材料二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政治: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4: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至。(《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5: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还是把君主当做神来供奉。过年时,百姓的门户上依然贴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联。
承认条约有效,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彻底解放人们的思想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必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局限性: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完全意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政党:同盟会
革命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斗争方式:暴力革命
结果:推翻了帝制
性质上: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①民主革命(反封建)——推翻清朝封建君主独裁专制统治。
②民族革命(反侵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②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奋斗
(1906-1911)
武昌起义
(1911.10)
辛亥革命的意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
广西(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武昌首义→ 三镇胜利 → 各省响应
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
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思想解放;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