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9 数学广角——集合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9 数学广角——集合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22 08:49:11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他们需要买几张票
爸爸
爸爸
儿子
儿子
爷爷
爸爸
儿子
(提示:其中有一人有两个身份,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数学广角——集合
活动一:获取信息
活动任务:交流“你从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并思考:两项都参加的学生有哪些?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有哪些?
活动二:探究新知
活动任务:探究“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思考: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用图表示就清楚了。
跳绳
踢毽
跳绳的学生
踢毽的学生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杨明
刘红
于丽
周晓
朱小东
陶伟
李芳
卢强
跳绳的学生
踢毽的学生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朱小东
李芳
陶伟
卢强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活动三:列式计算
活动任务:思考“怎样列式解答?”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结合所画的集合图,思考解题方法;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踢毽的学生
陈东
杨明
刘红
李芳
丁旭
王爱华
赵军
马超
徐强
于丽
陶伟
周晓
卢强
朱小东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或 9+8-3=14(人)
6+3+5=14(人)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答: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14人。
活动四:应用新知
活动任务:交流“怎样用所学知识解答下面的练习?”
活动流程:
1.自主学习:自己先思考并完成练习;
2.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3.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提示:大雁既会游泳又会飞)
会游泳的
会飞的
会游泳的
会飞的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2.
商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水果?
商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水果?
西瓜
香蕉 橘子
梨子 菠萝
草莓 苹果
芒果
两天都进的水果品种
昨天进的水果品种
今天进的水果品种
1+4+3=8(种)
答:商店两天一共进了8种水果。
或 5+7-4=8(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9 数学广角——集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学习难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趣导入
1.脑筋急转弯激趣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他们需要买几张票 (提示:其中有一人有两个身份,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学生预设1: 4张(两个爸爸两个儿子)
学生预设2:3张(有一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教师:有一人他有两个身份既是爸爸又是儿子,所以只用买三张票
2.揭示课题
重复又可以说成重叠,生活中重叠的现象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集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
二、导学
活动一:获取信息
活动任务:交流“你从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全班读一读;
2.自主学习: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并思考:两项都参加的学生有哪些?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5.梳理提升:统计表中分别表示出了参加每项活动的学生,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杨明、刘红、李芳。
预设1: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多少人?9人
预设2:参加踢毽比赛的有多少人?8人
预设3:参加跳绳比赛的比参加踢毽比赛的多多少人?1人
预设4: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杨明、刘红、李芳。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表中的信息变得更清楚呢?
活动二:探究新知
活动任务:探究“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用课件呈现出来,男生读一读;
2.自主学习: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思考: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5.梳理提升:把所有踢毽的人看成一个整体,表示一个集合;同样地,我们把所有跳绳的人也看成一个整体,也表示一个集合。整个集合图表示的是参加比赛的学生,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师: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都清楚地表示出了参加两项比赛的人。
师:那右边的这个图表示什么?集合中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维恩图,让学生了解维恩图的同时,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
活动三:列式计算
活动任务:思考“怎样列式解答?”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用课件呈现出来,女生读一读;
2.自主学习:结合所画的集合图,思考解题方法;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5.梳理提升:
方法一:6+3+5=14(人)。6是只参加跳绳的人数,3是两项都参加的人数,5是只参加踢毽的人数。
方法二:9+8-3=14(人)。9是参加跳绳的人数,8是参加踢毽的人数,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所以重复了,就要减一个3。
方法三:9+(8-3)=14(人)
方法四:8+(9-3)=14(人)
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导练
活动四:应用新知
活动任务:交流“怎样用所学知识解答下面的练习?”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四用课件呈现出来,全班读一读;
2.自主学习:自己先思考并完成练习;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组织其他小组进行分享、补充、质疑、追问等。
5.梳理提升:
四、导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集合的思想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在上课时要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测、推理,逐渐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集合的思想。在充分感知画图的方法后,让学生自主探寻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样不仅渗透了集合的数学思想,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多种算法,从而可以体现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对集合图的理解与运用,并让学生能够理解每部分的含义,但是在教学时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做好引导,让学生探究其中的含义,而是直接讲给学生了,没让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将时间还给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到知识,多注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