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在山的那边》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5 08: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6026.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在山的那边
快乐晨读
相信末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当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赏析]这首诗的主旨非常明确: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要相信未来。诗歌善于借助新颖的比喻,贴切的拟人,整齐的反复,使诗歌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市。出版的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5年)、《______________》(1997年)等。
二、文体常识
诗歌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的一种____________,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基本特征:一是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二是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三是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是和谐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痴想(chī) 诱惑( ) 一瞬间( )
________(扎根) ________奔跑
扎 奔
________(挣扎) ________(投奔)
2.辨清字形
xuān (喧)哗 níng( )成 yòu ( )感
寒xuān (暄) yī( )问 xiù ( )花
3.理解词义
痴想 诱惑 信念 喧腾
痴想 :①发呆地想。②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文中指发呆地想。
______: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______:吸引;招引。
______:喧闹沸腾。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的“痴想”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诗中的“海”与“山”有着怎样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类似于“一次次”的叠词还有哪些?这些叠词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象征——令抽象的主题形象化
追求理想是个比较抽象的主题,诗人避开了说空话和喊口号,把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山”“海”“无数座山”等意象相对应,要表达的道理也随之清晰明确了。
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了联想和想象,通过诗人的感情对事物进行渲染,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道理,使原本的枯燥抽象变得生动形象,同时使人体会到深切的情感,获得意境无穷的感受。
在诗中,诗人用“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用“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无数座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爬山”象征着艰苦奋斗。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的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纪念 游动 悬崖
二、小说 散文 戏剧 文学体裁 凝练 生动 形象
三、1.yòu shùn zhā zhá bēn bèn 2.凝 疑 诱 绣
3.信念 诱惑 喧腾
【合作探究】
四、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2.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方法。“我”爬上了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和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因为“我”的心情不好,所以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嘲笑“我”的幼稚可笑。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努力,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五、1.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祥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还有“一座座”“一次又一次”。“一座座”表示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一次又一次”表明“我”不只一次地努力过,虽然困难很大,但“我”永不放弃,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理想。此外,诗中的叠词还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