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蝉、贝壳)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蝉、贝壳)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5 08: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6026.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3.短文两篇
快乐晨读
生 命
金克木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落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赏析]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用一系列的物象赋予生命以白点儿、云片、低气压的太息、蟋蟀声等,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物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原来,现实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东西,往往就是生命精髓的所在。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小思,原名_________,另有笔名明川。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彤云笺》等。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练,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
席慕蓉,________族女诗人、_________家、画家。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读者遍及海内外。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收敛(liǎn) 颤动( )聒聒( ) 宽恕( )淘洗( )
_______(外壳) _______(颤动)
_______(地壳) _______(颤栗)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颤动 脆弱 零落 知知不休 精致
颤动:抖动;振动。
_______:形容声音嘈杂。
_______:经不起挫折;不坚强。
_______:精巧细致。
_______:(花叶)脱落或(事物)衰败。
合作探究
三、初步感知
1.《蝉》一文开头就用“知知不休”和“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这篇散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本探究
1.文中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壳》的作者为什么要对贝壳作细致的描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蝉》《贝壳》这两篇散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故意掀起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蝉》的开头“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对蝉的厌烦之情溢于言表;“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又对蝉的这种做法不以为然。然而前文对蝉的贬抑全是为下文张本。听了朋友的话,作者明白了蝉是为了生命延续而好好活着,从而转为对蝉的热烈赞美:“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溢美之词浸透于字里行间。
一枚小小的贝壳,细致的花纹中有着斑斑小点,简直精致极了。透过贝壳,作者由壳内短暂而细小的生命,由脆弱而卑微的生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的生命,从而感悟到生命的历程应该活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末尾,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给人诸多启示,反复吟诵,从而理解丰富的意蕴,让人感悟到:执著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壮丽而无悔的人生。
课堂小结

《蝉》的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通过对聒聒的蝉为了一个夏天而付出17年代价的了解,进而联想到人类的生活历程,提示人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贝壳》通过对贝壳中细小生命的感悟,告诉人们应珍惜生命,把生命的细节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才不愧为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卢玮銮 蒙古 散文
二、1. chàn guō shù táo ké qiào chàn zhàn
2.聒 恬 括 恕 怒 3.知知不休 脆弱 精致 零落
【合作探究】
三、1.为后文继续写蝉的生命历程作铺垫,同时与作者后来对蝉的感悟形成对比。
2.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能有意义。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心、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人生;人在世上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比贝壳更长更多,我们也应该把事情办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从而给世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四、1.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这是抑之一。接着作者写拾到一只病蝉。描写了它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微不足道,这是抑之二。接着作者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触动。自此文章开始转折。最后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2.作者在开头写到自己捡到一枚小小的贝壳,并仔细写到其“坚硬和精致”的特点,自然引出对它的赞叹:“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为后面的感悟作铺垫。
3.同:(1)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物的描写细致,笔调清新自然。
异:(1)《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地一丝不苟。(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是直入主题。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