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文档属性

名称 《看云识天气》精品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5 08:5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6026.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7.看云识天气
快乐晨读
关于天气的俗语、谚语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星星明,来日晴。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朱泳燚,1940年春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 988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二、文体常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知识性、通俗性、条理性。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棉絮(xù) 预兆( ) 绸幕( ) 冰雹( )圆弧( ) 点缀( )
粼波( ) 晕圈( ) 崩塌(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点缀 粼波 谚语 朦胧 绫纱 变化无常 姿态万千
点缀 :装饰或衬托。
__________:洁净的水波。
__________:原指月光不明,现常指事物模糊不清。
__________:薄的丝织品。
__________: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__________: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__________:形容变化极多,不可捉摸。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并且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写了什么?请概括第7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鉴赏点
层次清楚,有纲有目
这篇文章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
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卷云依次说到高积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七、拓展点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能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严寒期。
动物界再一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灭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阅读思考]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说明了怎样根据云的特点来识别天气。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三、1. zhào mù báo hú zhuì 1ín yùn bēng chèn chēng mó mú
2.谚颜 3.粼波 朦胧 绫纱 谚语 姿态万千 变他无常
【合作探究】
四、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写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主要内容;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1.“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晴朗”和“阴雨风雪”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说明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两个词用在句中都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例如,第1段中的“像羽毛”“像鱼鳞”“像羊群”“像一床大棉被”等八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2)文章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一个“躲”字赋予’太阳和月亮人的动作和行为,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大量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为文章添色不少。例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这样衔接紧凑,信息密集,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4)文章还引用了大量的谚语.如第6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 时风”等。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品读鉴赏】
七、1.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2.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