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6026.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8.绿色蝈蝈
快乐晨读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呜叫。
[赏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时“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主题。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法布尔(1823-1915),______国著名昆虫学家。
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二、《昆虫记>介绍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狩猎(shòu ) 哀号( ) 喧嚣( ) 纂夺( ) 更胜一筹( )
姊妹( ) 开膛破肚( ) 窸窣( ) 钳子( ) 大颚( )
吮吸( ) 撇开( ) 唾液( ) 扰乱( ) 梧桐(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喧嚣 静谧 篡夺 悬殊 喑哑 津津有味 惊慌失措 弱肉强食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__________: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__________:安静。
__________: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借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__________: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__________: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__________:相差很远。
__________: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作者是怎样引出对蝈蝈的介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知道蜗蜩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这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
1.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哪些?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的?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蜩蝈捕蝉时,作者说“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蝈蝈与鹰作对比,还和哪些动物比较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读鉴赏
饱含深情的描写
在《绿色蝈蝈》中,作者对蝈蝈的描写饱含深情。如写它的形态:“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真是美妙绝伦,如雕如琢!谁忍心伤害它们呢?写蝈蝈的歌唱,它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作者直抒胸臆,对蝈蝈流露出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至于对蝈蝈食性的描写,饱含深情的文字比比皆是,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同时大量使用拟人方法,使得文章自然亲切饶有趣味,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课堂小结
在这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中,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的外形、叫声以及生活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参考答案
【课前预学】
一、法
三、1.háo xiāo cuàn chóu zǐ táng xīsū qián è shǔn piē tuò rǎo wú
2.篡 纂 喙 缘 莴 窝
3.暗哑 静谧 弱肉强食 惊慌失措 篡夺 悬殊 津津有昧
【合作探究】
四、1.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而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2.特征一一“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物习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3.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
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1.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好处: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作者认为从外在看,这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在本质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鹰是以劫掠为生的鸟,它的进攻是欺弱;而蝈蝈进攻的则是体积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的庞然大物,这是一种向强者挑战的搏斗。
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反映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