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同学们,咱们先来读一段话:“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著《雅典泰门》里的台词,他将金钱的作用夸大到了让人惊奇的地步。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在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又是怎样看待金钱的呢?
第16课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理清小说故事情节。(重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难点)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4、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5、掌握插叙的写作手法。
6、正确认识金钱与亲情的关系,重视亲情,热爱家人,爱憎分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莫泊桑 (1850 — 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1880 年《羊脂球》一经面世,就轰动了法国文坛。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背景简介
本文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短篇小说中的一篇。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激烈。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险途,漂洋过海,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莫泊桑的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读读写写
拮据(jié jū):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栈(zhàn)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用。
糟蹋(zāo tà):浪费或损坏。也作“糟踏”。
别墅(shù):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或居住用的园林住宅。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女婿(xù):女儿的丈夫。
端详:仔细地看。
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shà)白:状态词。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郑(zhèng)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情节。
“我”父亲(菲利普)的兄弟、败家子于勒在挥霍了自己财产后被打发到美洲去,没想到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一家的“损失”。生活拮据的菲利普一家于是把于勒奉为救世主,日夜盼望他归来。二姐还由此促成了婚事。为了庆贺,一家人乘船去海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多年来的幻梦一下子成了泡影,“于勒”也再次变成家人咒骂、怨恨、躲避的对象。
2、故事情节。
开端(1—4):写菲利普一家人热切盼望于勒的归来。
发展(5—19):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高潮(20—47):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结局(48、49):躲避于勒。
局部探究
1、找出菲利普夫妇在不同情况下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述称呼变化的原因。
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 (坏蛋、流氓、无赖)
于勒赚了钱,写第一封信表示愿意赔偿损失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写第二封信,表示不仅愿意赔偿损失,还愿有福同享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于勒成了穷水手 (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原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是随着于勒经济地位(有钱没钱)的变化而变化的。
2、阅读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心理等的语句,概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念信、给人看信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急于向人炫耀的虚荣心理。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语言描写,凸显了菲利普夫人的自私,也为下文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在艰难生活中精打细算又爱慕虚荣的底层家庭妇女形象。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菲利普当时的极度恐慌、六神无主,形象传神地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相同点: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但也有作为底层人物的酸苦与无奈。
不同点:懦弱胆小,遇事易慌张,爱摆架子(菲利普)。
精于算计(精细),尖刻(刻薄)泼辣,沉着冷酷(克拉丽丝)。
3、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包含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或者说“社会”)眼中的于勒,一个层面是“我”眼中的于勒,还有一个层面是读者眼中的于勒。
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正直”“有良心”的人,成为“我”一家人的希望,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母亲口中的“流氓”。
“我”眼中的于勒:小说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只是在“我”的眼中,呈现了他最后的面貌——“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读者眼中的于勒: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怜又可悲,令人鄙视又令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作者用意:前一个层面与后两个层面的对比,蕴含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于勒是一个随意挥霍的败家子。年轻时,他先是花光了家里的钱,后来到了美洲,赚了一点钱后没有维持多久又再次成为穷光蛋,可见其败家的本性难改。
于勒是一个生活凄惨的可怜人。于勒又老又穷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只能在船上卖牡蛎维生,而他的亲人却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他是当时法国社会生活凄惨的底层人物的一个缩影。
于勒是一个渴望亲情的人。他赚了一点钱后就写信给哥哥,想补偿他们,无奈最后事与愿违,他也不想拖累家人,有家不回。可见他对亲情的重视。
4、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我”的形象特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
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代表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寄托着对人性的期望。
5、第17、18两段,写二姐婚事的成功,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表现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情节发展来看,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下文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才有了菲利普夫妇遇见于勒的情景,从而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从主题表现上来说,公务员下决心向二姐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地说明了这位女婿也是因为金钱才下决心求婚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无遗。
6、母亲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
因为她从于勒身上发财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甚至想到昔日的败家子如今可能再重新拖累自己一家,旧怨新恨一齐发作,故而如此。这一举动,将母亲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7、文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上景色的明丽,烘托出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描绘天边远处的景象,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8、“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却很具匠心,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9、父母与“我”对于勒的态度有何不同?
父母: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于勒的“好”与“坏”。
“我”:认为于勒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关注、同情他
10、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写一家人躲避于勒,与开头的期盼于勒形成对比,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暗示了主题;
②、结构上,与开头盼于勒相照应,收束全文。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
(1)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以于勒是否有钱来决定与之关系的亲疏,精于算计,尖酸刻薄,令人厌恶.
(2)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①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②他们生活拮据困顿,自顾不暇,由于于勒的为人和现状,只能对他避而远之;③克拉丽丝也是个精打细算、善于持家的母亲;④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可见工作勤恳亦艰辛。
他们的遭遇也体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卑微。
局部探究
艺术特点
1、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本文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明线,以于勒的贫富变化为暗线,安排材料。文章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过程。在于勒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的突然出现,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至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而改乘其他船只回家。结尾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2、刻画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到位。
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如,文章开篇写菲利普热切盼望于勒的永不变更的话:“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而后来成了穷水手的于勒真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神色张皇”,连话也说不连贯了。这就揭示了他自私、虚伪的性格特征。
板 书
盼望于勒(开端)
夸赞于勒(发展)
巧遇于勒(高潮)
躲避于勒(结尾)
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