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10/22/202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诗人李白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
10/22/2021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的内容
诗的体裁
写诗的目的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 古体诗的一种形式,多有悲
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
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
的多变。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10/22/2021
给画线字注音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石扉
澹澹
訇然
魂悸
.
yíng
shàn
lù
zhuó jī
fēi
dàn
hōng
jì
mǔ
补充生字词
暝 míng 栗 lì 冥 míng 鸾 luán 悸 jì
恍 huǎng 著 zhuó:穿。
自学内容
1、从题目中你读出哪些信息?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3、圈画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预习作业
10/22/2021
圈画关键,理清思路
请找出诗歌中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10/22/2021
梦 所见所闻
所遇所感
入
游
《梦游天姥吟留别》
因“之”
10/22/2021
诗人梦游天姥的愿望是怎么被激发的?(梦游的原因是什么?)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22/2021
(一)探讨入梦的缘由,体会渴慕之情
(一)探讨入梦的缘由,体会渴慕之情
10/22/2021
思 考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1. 众人口中的夸饰之词,让作感到瀛洲与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一个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和兴致。
2.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出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A、反衬出天姥山的雄峻巍峨,
作用:B、增添了天姥山的神话色彩,
C、勾起游览愿望。
10/22/2021
梦游奇境描绘了几幅图景?(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赏析梦中所见,体会情感变化。
1.月夜——剡溪奇清;【向往兴奋、畅快轻松】
10/22/2021
【梦始】
(二)赏析梦中所见,体会情感变化。
10/22/2021
2.白昼——山中奇美;【恍惚朦胧、陶醉沉迷】
【梦游】
(二)赏析梦中所见,体会情感变化。
10/22/2021
3.傍晚——风雨欲来图 洞外
洞天石开图 洞中
群仙降临图
【梦游】
【恐怖惊险、惧怕压抑
惊叹艳羡、满足自由】
奇幻瑰丽、辉煌壮观、超凡绝世
补充资料一:李白的人生经历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岁-25岁
2.壮游与求仕期: 26岁42岁
3.长安三年入仕期: 42岁-44岁 供奉翰林,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4.再次游历期: 44岁-55岁 离开长安,再次漫游。
5.安史之乱期: 55岁-62岁做了永王李瑞的幕僚,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玄宗还都,大赦天下,得还。62岁,死于当涂。
作品中的梦绝不是梦,它和现实的差别通常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 ——古龙
入梦缘由
梦
中
见
闻
梦醒长叹
剡溪美景
凄清幽静
着屐登山
壮美雄奇
洞天仙境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魂归枕席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天姥奇景
幽深恐怖
理清思路
(二)赏析梦中所见,体会情感变化。
10/22/2021
【梦醒】
你觉得醒来的这一刻诗人为什么会悸动?惊叹些什么,心情又是如何?
探究: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美梦,有人认为是噩梦,也有人认为是美梦与噩梦的矛盾共同体。你怎么看 。
美梦:平步青云、仙境美好;梦境美好,醒来才会失落。
噩梦:仙会是宫廷生活的映照,噩梦惊醒。(惊 嗟)
“梦”: 理想世界 + 残酷现实
美梦让人沉醉,噩梦让人惊醒。
美梦反衬现实,噩梦隐喻现实。
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
☆论梦
(一)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其平生夙愿。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春风得意马蹄疾”,深得唐玄宗的青睐,这一短暂的时期可以说是诗人政治生涯中最得意的。
10/22/2021
(结合预习)诗作背景
他开始认为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可以实现了,但结果又经历了一次幻灭。
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侍御闲职,文学弄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在从政的道路上感到迷惘,却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傲岸性格,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长安。
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政治理想,怀揣极度惆怅愤懑之情离京。
10/22/2021
(结合预习)诗作背景
次年,当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
10/22/2021
(结合预习)诗作背景
(二)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
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
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
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
10/22/2021
(结合预习)诗作背景
10/22/2021
寻找和品读最能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22/2021
理解“世间行乐亦如此”句中这个“此”含义。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22/2021
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理想中的世界,诗人怎么办?是屈服?还是不屈服?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22/2021
【相关链接】
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最后一段里,从中我们
可以找到两个概念:
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来 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
——施蛰存《唐诗百话》
你怎么看?
10/22/2021
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
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22/2021
梦 所见所闻
所遇所感
入
醒
游
《梦游天姥吟留别》
情
因“之”
如“此”
课外拓展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余秋雨)
推荐: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最终死于柳州。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刘禹锡因参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遭到保守势力陷害,被贬滁州。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22/2021
【参考书目和诗篇】
唐汝询 《唐诗解》
陈 沆 《诗比兴笺》
李 白 《梁甫吟》
李 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22/2021
李白的诗
是盛唐气象的折射,
是横溢才华的外化,
……
是个性光辉的闪光,
是崇高追求的心声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业】
1.结合本诗,简析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色。
2.有人认为李白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积极”为主,有人认为是以“消极”为主,你怎么看?请从词句分析中找到依据。
10/22/2021
1、表现全诗主旨和诗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天姥山高大挺拔的句__________________;由梦境转到现实,仙境倏忽消失________________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2、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总结:以虚衬实,引出写作重点。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本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天姥山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修辞手法有夸张、衬托、拟人。作者情感是景仰和向往。
4、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写的“梦”,向来有“美梦”“恶梦”之说。今人流行的看法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黑暗现实的对立物,是诗人理想所系,诗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提出的意义何在?
这两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李白一以贯之的幽愤情绪和傲岸精神的集中表现。透过这高亢的呼喊,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悟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梦醒后的自我诘问,是这首诗的诗眼。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来体悟李白的精神世界。
梦境的自由奇幻是否可以看做李白生来就不愿做官、不愿被世俗牵绊的精神写照?
我们熟悉的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胡适心中的李白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个山林隐士。他是个出世之士,贺知章所谓“天上谪仙人”……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飘逸的想象,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隐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策,处处都表现出他的出世的态度。...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与我们不发生交涉。他尽管说他有济世、拯物的心肠;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岳寻仙是他的本分生涯,济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绿玉杖。
——《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
补充资料二: 李白的政治理想
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然后浮五湖,戏沧洲。
——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侠客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世人只看到他的狂傲,却没看到他喊得那么声嘶力竭,无可奈何。生命在最困顿的时候才会发出反抗的强音,他的傲岸不屈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
“梦”在李白精神的烛照下一下子生动起来。
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会是一个灵魂、一个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