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首页
单元 一 课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21.8.31-9.3
课程 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教材 分析 高二学生在高一阶段的通史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本课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不是陌生的。但是本课讲述从夏、商、西周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时间跨度近4000年,内容涵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很多,要把这些问题和概念讲清楚,难度很大。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以历史发展顺序为基本脉络,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本课重视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突出政治制度创建、转折、变化的重点,注重相关概念的解释,使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概貌与核心精神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课文第一子目突出西周政治制度,对夏商采取简化处理。第二子目将秦朝政治制度单列,突出秦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三子目讲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历代王朝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和地方行政层级划分制度的演变。
教学 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到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认识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总趋势。 2、时空观念:知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时代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选择;能够按照时空顺序叙述不同朝代的制度演变;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中央与地方之间机构设置的相互关联。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分析,揭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演变过程与阶段性发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知道对同一制度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与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概念,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制度的演变中发现问题,对制度演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客观评判,能够对各个朝代的制度选择作出合理解释。 5、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历史统一是大势所趋,形成对中中民族的认同感和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井认同中华优秀政治文化,增强制度自信。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准确记忆并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个阶段的内容,并理顺其发展脉络
难点 认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原因与中国的独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材料解析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到学法
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行为
【单元及新课导入】 □我们这学期将学习这本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围绕这个主题,本书设置了六个单元,分别从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外交制度、财政货币制度、基层治理制度六个方面深层次的诠释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内涵。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个,也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个内容,及国家政治制度。 □我们来看第一单元的导语。 第一单元的标题是政治制度。其实这个地方要明白,这里的政治制度,更多的是狭义的政治制度,单元内容更多涉及的是权力的分配制度。至于细琐的制度,此处并不涉及。 □这里提到了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我们要对国家的职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政治统治职能 对内 社会治理职能 国家职能 对外 保卫职能 交往职能 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职能 这里我们要注意,其实后续五个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是可以归结到这些职能中去的。比如第二、三、五、六单元的内容,其实是可以归入社会治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中去。第四单元的内容可以归为对外的保卫或者交往职能中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单元具体的要求,即课标对我们的要求 对整本书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并通过自主翻阅目录,加深对于本书内容的认知。 将书翻到第一页,阅读导语 建立起对于政治制度概念的相对正确认知,尽量避免对政治制度这一概念的简单化理解。 理解国家的诸多职能,并跨学科与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培育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同时,加深对于本书内容的认知。 建构课标意识,能够通过对课标的了解,建立一种自我学习效果的判定标准
备注与随议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理顺诸多制度的演变上理解制度变迁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建立制度自信。最高的目标则是要求学生成为具备合理认知、理性思考,对当前制度未来发展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
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行为
【复习回顾】用时约15-20分钟 □我们来看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在纲要上中已经分散的在每一个历史朝代中做了介绍,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制度 □通过板书分别回顾三个子目自先秦至清前期的制度 夏-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制、相对完整的职官体系;西周-宗法、分封、礼乐制及原始民主传统;春秋战国-变法改革;秦-皇帝、三公九卿、郡县、文书系统;汉-元的中央及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在复习前述知识过程中,要求学生翻阅教材22页即第四课第一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了解三种变法(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代表的北朝少数民族汉化、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代表的封建制度自我改良)。 【新课讲解】用时约30-40分钟 □根据刚刚我们复习的与回顾,我们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捋了一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政治制度是以此种形式演变和发展的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与规律呢? ○根据对历史史实的认知,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请试着划分并给出划分依据 -此问题无固定答案,可以是两段(先秦;秦-清前中期)、三段(课本所选用)、七段(夏商、西周、东周-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回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快速回忆纲要的内容。 此部分过程较为迅速需要紧跟节奏 将变法改革与政治制度的沿革糅合,构建完整的时空关系,让学生更易于理解以落实课标要求的认识中国制度演变脉络。 进一步思考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下更深层次的内容,对已有的历史史实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形成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解释。 结合此问题,对已有史实进行切割。切割中可以加深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认知 开放式的认知可以更好的形成对于历史的多元认知
备注与随议
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行为
○我们对先秦、秦、两汉-明清中央制度演变、两汉-明清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进行分别概括 (使用练习册,完成练习册004页关键问题1-4) ○最后我们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做一个整体认知,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是什么? 唯物性的得出主要依据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凸显(练习册007页9题亦可作为材料佐证此点)。 均衡性的得出依据历代皇权相权动态平衡来实现。 继承性的得出依据与地方制度的演进。包括元明清三代与今天的地方制度(涉及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部分)。 创新性则根据历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得出(较为笼统,该点更多体现于选官、民族关系等制度中)。 【问题探究】用时约5-10分钟 □全面认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脸谱下的“民主”传统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室“宣室决策体系” -课本7页学习拓展“廷议、朝议、集议” 完成练习册关键问题1-4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归纳 ①唯物性: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一定时期经济的集中反映 ②均衡性:行政机构设置与行政效率之间有一固定平衡点,历代制度的改革均围绕平衡点动态调整(中庸:猫论、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③继承性:制度形成与发展需要遵循历史传统,不存在完全脱离历史沿革的制度改革 ④创新性:制度形成发展需要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探究达成认知: ①君主专制的优势在于结合官僚政治所产生的强大的执行力,其劣势在于君主个人素养难以得到保证。 ②古代君主达成决策是专制的,但是达成决策结果的过程是要遵循民主、科学过程的。 ③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病在于破除君主个人素养难以保证这一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突破带来的制度变革。
备注与随议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下廷臣集议。廷议的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古制,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或者遵从多数人的意见。 ·朝议是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 ·集议是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教学过程 预设学生行为
【本课小结】用时约3-5分钟 我们本课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用我们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所获得的相关理论,来预习第三课与第四课第二、三子目。 要求: ①勾画重点信息;②罗列近代至当代的制度演变的脉络 【当堂练习】用时约5-8分钟 填充图册1-3题,练习册1-8题。视时间情况择取练习并讲解 按照要求完成预习 完成习题并更正错误
备注与随议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