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赤壁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5 14:3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练习册,还有你的激情!
课文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赤壁赋
宋·苏轼
自主学习检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昭、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A/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B/解释下列词的意义或用法。
(1)既望: (2)徐:
(3)少焉 : (4)白露:
(5)横: (6)纵:
(7)如: (8)虚:
(9)御风: (10) 空明:
(11)溯:
《赤壁赋》第一课时
学 习 目 标
1、积累文言知识。感受课文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达成目标 让你成功 超越目标 让你优秀!
导 学 案 反 馈
班级 18班 存在问题
完成情况
优秀小组 4、6组 一、预习时对文言现象理解不全面,如探究1.
二、不重视文本,如探究2.
三、答题思路不清,思考补充分。(探究3)
三、个别同学自主学习不认真,没有疑难展示。有的同学的书写待提高。
优秀个人 黄宁 殷珂 刘涵 余莹 陈浩 等27人
勤于思考个人 王豪 周鸽 吴金芳 肖洋 刘静 黄宁
王雨轩 王楠 李泽北 葛蕊 朱窈影 杨则迎 王晓 戴璎珞
认真写读后感个人
肖洋 刘瑶环 葛蕊 朱窈影 郑斌宪 刘静 孟成真 王津沁 王佳 任彤 王超雄
柳晗 杨则迎 陈丹 程辉 孙蕾 王豪 王晓 张权 李旭 彭育乐 李晨 周鸽
进步个人 刘静 王科
特优小组 4组
你付出一份,会有十份回报。
导 学 案 反 馈
班级 12班 存在问题
完成情况
优秀小组 1、5、7、9组 预习时对文言现象理解不全面,如探究1.
二、不重视文本,如探究2.
三、答题思路不清,思考补充分。(探究3)
三、个别同学自主学习不认真,没有疑难展示。有的同学的书写待提高。
优秀个人 何荣华 张一凡 王楠 吴文治 陈新华等33人
勤于思考个人 李瑾 马欣 崔轩 袁柯 蔡佳瑶 吴文治
贾凯悦 张乐 王柔 邓浩 曹卓颖 杜笃
孙蓓婷 屈蕊 刘妮
认真写读后感个人
屈蕊 闵洁 黄锦 刘伟峰 杜笃 孙蓓婷
王锦 张晶 崔旋 汪媛 贾凯悦 张意 王妍 张艺凡(注)
进步个人 吴文治 朱涛
特优小组 1组
你付出一份,会有十份回报。
自主学习疑难
1、风景那么好,为何还悲伤?
2、为什么想到“美人”?
朗读一、二段,注意读准音,体会感情。
合作探究(乐于分享 善于沟通)
让生命在自由的空气中快乐地成长!
要求:积极参与,快速高效。
1、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讨论,控制好讨论节奏。
2、强帮弱,“兵教兵”;和谐互助,共同进步。(探究二)
3、集体讨论,解决疑难,整合智慧;做好勾画,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为展示和质疑做好准备。(探究三)
分层目标:
C层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B层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A层解答同学的疑问,总结规律方法并能适当拓展。
展示安排及目标要求
展示自我 激励自我 提升自我
展示问题或题目 展示方式
及位置 展示
小组或个人 目标及要求
合作探究1 后黑板展示 1、2、3、组(每人两句) 1.目标:通过你的展示同学们思路更加清晰。
2.要求:①口头展示,面向同学,大胆、大方、大声,富有激情;书面展示,上台迅速,书写认真快速规范,步骤清晰简洁。②非展示同学浏览展示内容,边看边记,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追问。
合作探究2 原位口头展示 7、9组
合作探究3 原位口头展示 王豪 赵仑
展示问题或题目 展示方式
及位置 展示
小组或个人 点评
目标及要求
合作探究1 后黑板展示 1、2、3组
4组 1.目标:通过你的精彩点评同学们能熟练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问题。
2.要求: ①点评同学要大胆、大方、大声、富有激情、言简意赅;②红笔勾画先点评对错,后规范,最后思路方法。③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记好笔记。
合作探究2 原位口头展示 7、9组
6组
合作探究3 原位口头展示 王豪 赵仑 刘瑶环
精彩点评
总结规律 踊跃质疑 让生命在积极的探索中得到提升!
探究1:指出下列句中的文言现象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翻译: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翻译: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盘桓。
定语后置句
翻译:任凭苇叶般的小船自由的飘荡,越国茫茫的江面。
探究1:指出下列句中的文言现象并翻译
(4)渺渺兮予怀
(5)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主谓倒装
翻译: 我心里想得很远啊。
定语后置句
翻译:有一个吹洞箫的朋友,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而同声相应。
舞:使动用法,使……为之起舞 泣:使动用法,使……为之哭泣
翻译:这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也为之起舞,使孤船上的寡妇也为之哭泣。
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为何而乐
2、何以表乐
3、乐之程度
探究二:泛舟赤壁
阅 读 与 欣 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江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诵 “明月”的诗歌,吟唱“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却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探究2、学习第1段,结合课文原句回答:作者为何而乐,何以表乐,乐之程度?
为何而乐
何以表乐
乐之程度
景色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清风、明月、苏子与客、一叶扁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心情如何?
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
2.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思想。
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第一段的情与意。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探究3、学习第2段,思考:
1)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主乐客悲。
主: 饮酒放歌 “乐甚”
客(吹洞箫者): 悲
“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探究3、学习第2段,思考:
3)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
①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
②作者从多角度描写箫声:直接写箫声的哀怨,然后写细长悠远的余音,最后用四个比喻、排比、夸张、想像的手法间接描写箫声幽咽哀怨的效果。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通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主客对答。因箫声呜咽而触发的思古幽情。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悲
泣诉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背诵一、二段
学科班长课堂总结
1、总结课堂学习内容。
2、评出课堂表现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3、学科班长寄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课外补充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课后巩固
要求:
结合展示点评内容二次巩固落实,
动脑、动手、动口,力争全部掌握知识,提高迁移运用能力。
挑战自己,学有所获,走向成功!
湖北黄冈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