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视图的画法
广东科技出版社 通用技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投影和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一方面它是对上一节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再一次强化,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能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是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和训练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三视图部分也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常常结合给出的三视图求给定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设置在选择或填空中。同时,三视图在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中有着广泛应用,同时也为学生进入高一层学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实践,动手作图来完成“观察、思考”中所提出的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态度,养成工作、学习细致、严谨的良好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画出空间几何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在作图中体会三视图应遵循的“长对正、高对齐、宽相等”的原则。
2.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也就是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
四、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知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空间思维难度较大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启导式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更直观性和启发性的了解,解决了教室“口说无凭”的尴尬情况,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宋朝文学家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庐山的话,会有不同的景象。但作者仍然觉得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呢?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哪里呢?
启示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认识一个空间几何体?需要从某几个关键的角度来观察,这样才能把握它的结构特征。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内容,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问题1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在学习三视图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投影的有关概念。由于光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可以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我们把光线叫做投影线,把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个投影面。
如下图,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人们运用中心投影的方法进行绘画,画出来的美术作品与人们感官的视觉效果是一致的。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投影线正对投影面,叫正投影,否则叫斜投影。平行投影下平行于投影面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与影子是完会相同的。
设计意图:介绍有关概念,为三视图的学习做铺垫。
问题2 三视图的概念
正如前面所说,要较好地把握几何体的形状的大小,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角度观察。通常,总是选择三种正投影。以长方体为例价绍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说明正视图即主视图,侧视图即左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介绍三视图概念,指出正视图、侧视图即是初中所学的主视图、左视图,为下面的识图、作图打下基础。
问题3 三视图的尺寸大小间的关系与联系
正视图与俯视图都体现形体的长度,且长度在竖直方向上的对正的,称长对正。正视图与侧视图都体现形体的高度,且高度在水平方向上是平齐的,称高平齐。侧视图与俯视图都体现形体的宽度,且同一形体的宽度是相等的,称宽相等。
设计意图:了解三视图在形状、大小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能较准确地作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问题4 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1)、上图中的三个几何体叫什么?圆柱、圆锥、球都属于哪一类几何体?旋转体中还有其他什么代表图形吗?
(2)、你能画出这三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3)、从这三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你能找到一些旋转体三视图的特征吗?
解答:旋转体一般正视图与侧视图是一样的,且俯视图中有圆。
设计意图:了解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为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几何体三视图奠定基础。
问题5 画三视图
了解了几何体的长、宽、高在三视图中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几何体的三视图了。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题1
例题2
练习
教师演示例1、例2,学生做练习1,并讲评。画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实线表示,不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虚线表示,被线档住的轮郭线和棱不用标出来,尺寸不作严格要求,但要理解三视图中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进面讲评,达到突出画三视图这个教学重点的目的。
问题6 小结
谈谈对三视图的认识;
想想自己还有哪些方面没有熟练掌握?课下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并且在课下弥补,将疑惑解除,通过设置选做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业安排:
P15 练习题1
P20 习题1.2 A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