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
文脉,以提升诗歌
鉴赏能力。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学习通过意象,借助
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情感,感悟哲理,树立正确三观。
素养目标
目 录
拓展探究
研读文本
初读文本
课前预习
课堂导入
目录
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课堂导入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代《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yǎn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
《春江花月夜》,历代传诵的名篇。
人以文传,张若虚就是靠这首诗流传闻名的。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
课前预习
《春江花月夜》一诗:
“孤篇盖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赞誉: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作品简介
课前预习
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 诗题来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课前预习
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 诗题解读
《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有何特点?
春、江、花、月、夜
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
五个主题,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意象
意境
明情
抓意象的特点
附着的固定情感
动词、形容词、副词
想象与联想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课前预习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美人 神女 灵修
杜鹃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白雪 玉壶 冰心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国君
坚贞
思乡
音信、书信
高洁
课前预习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常见意境举例
课前预习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课前预习
例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各是什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萧瑟苍凉。
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意象
意境
情感
初读文本
汀上白沙
皆似霰
扁舟
碣石
初读文本
滟滟
纤尘
捣衣砧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tīng
芳甸
青枫浦
西斜
diàn
pǔ
xiá
初读文本
在诗题的五个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①重点强调:月
②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
初读文本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下之思
(9—16句)
月下之情
(17—36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景物美
哲理美
情感美
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景物美
思考:
Q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Q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Q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Q4: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景物美
(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①意象:
②图画: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深远景色
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春、夜是背景)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景物美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景物美
(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特点: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a.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b.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②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③情感——美好、兴奋、快乐,赞颂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景物美
(4)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
“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化静为动,写出了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展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
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景物美
(5) 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纯洁明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哲理美
思考:
Q1:分析第二部分的意象、画面、诗情
Q2: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Q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哲理美
①意象:江天、孤月、江畔、江月、长江、流水
②画面: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1)分析第二部分的意象、画面、诗情。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哲理美
①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宇宙是永恒的,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②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2)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生哲理——
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哲理美
①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②这句话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联想作好铺垫。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思考:
Q1:分析第三部分的意象、画面、情感。
Q2:赏析本部分你喜欢的语句。
Q3:这一层写了哪些人的感情?怎么看出来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1)分析第三部分的意象。
①意象:白云、青枫浦、扁舟、明月楼、月、妆镜台、捣衣砧、月华、鸿雁、鱼龙、落花、江水、落月、斜月、海雾、江树
(2)“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确: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南北朝)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明)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唐)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意象积累——白云
(3)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析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的飘忽象征游子的萍踪不定;
“青枫浦”是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则是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唐·张九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扁舟子: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意象积累——扁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4)思妇怀远,怎么表现的?
①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
②“裴回”即“徘徊”, 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但思妇似乎并不领情,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想“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月色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不去”,“拂还来”写的既是月色,也是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何为“捣衣”?
意象积累——捣衣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意象积累——捣衣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5)“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①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雁”和“鱼”在古代都和相思有关,成语有“鸿雁传书”;古诗中有“遗我双鲤鱼”的句子,古人把木片刻成鱼型,两片一合,中间夹书信,外边系红绸,鱼就是信封。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②情感: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的惆怅、无奈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尺素,书信别名。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意象积累——鱼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游子思归的情感是怎么表现的
① 用落花、流水、落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②梦、不还家:做梦也念念归家,这是心理描写。──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②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的青春年华。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③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思归之情。
④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无限”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表达了有家却难归的无奈;“沉沉”也更是加深了他的乡思。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① “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②“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③“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8)“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情感美
拓展探究
根据下面这幅文脉结构图,说一说“月”在本诗中有何作用?诗歌借“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1)月的作用:“月”在全诗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不但作为线索贯穿全诗的意象,而且给全诗景象营造了月光沐浴的背景。
(2)诗歌借月描绘了春江花月、月下沉思、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三幅图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以及对人们向往爱情和憧憬幸福的讴歌之情。
拓展探究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哀而不伤
感情基调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贯穿全文的是一个“月”字,在诗中,月已经不再是月,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小结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唐诗鉴赏词典》)
(1)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
“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怜楼上月徘徊”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
艺术手法
结语
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超越了时代,写出对哲理的思考,又超出了小我,抒发天下游子思妇的情感,将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完美融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结 束